同志们: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是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与中国当前面临的生态环境实际问题相结合,与中国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时代背景相结合,为我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价值,也为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独创性思路,切实有效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的科学体系。我们要在整体把握、融会贯通上下功夫,切实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一、科学把握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生成逻辑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是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来源。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具有极大的真理性和先进性,对于当今社会生态问题的解决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生态思想科学地认识到了自然界对人的制约和人在改造自然中的主观能动性,指出了劳动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作用,提出了社会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必要性和重要媒介作用,并分析了人与自然关系达到和谐的方式,为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石。同时,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也传承和吸收了中华传统生态文化中的科学部分,并对中华传统生态文化进行了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秉持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提出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联系,形成了人类应爱护自然、维护生态环境的思想,成为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重要来源。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追求也与当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通过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确立了符合中国人民美学追求的生态环境建设目标,对当代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做出了科学回答。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和完善提供了现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经济形势进行科学判断,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对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时调整。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和落实不仅让我国实现了经济发展方面的历史性成就,也为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和完善提供了现实基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各个领域发展的时代要求。同时,对新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充分的实践经验,为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完善提供了重要经验,让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更具先进性、创新性和可行性,成为切实指导我国高质量发展实践的科学思想。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重要实践来源。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发展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向更具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当前全球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我国自然地理条件具有特殊性,所需要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更具复杂性。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树立、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我国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通过符合自然规律的实践活动对自然界形成正面影响,同时为实现国家发展进步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我国开展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具有创新性和科学性,为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来源。
---此处隐藏2442字,下载后查看---
三、大力践行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
始终坚持用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指导实践。伟大的思想与伟大的实践相互激荡,科学的理论与非凡的事业彼此辉映。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以一系列创新理论指引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要充分发挥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对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绿色发展,不断增强尊重自然规律的意识,长期持续对自然界进行学习和研究,掌握符合客观规律的生态环境保护方法。同时,要在实践中坚定不移践行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时刻以这一重要思想指导我国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坚持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通过加强党的领导,充分调动和合理分配资源,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以现代化的治理能力处理我国当前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进一步健全完善生态文明机制,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提供坚强政治保证,确保各项生态文明发展任务目标的落实,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好生态惠民文章。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任务目标,在着力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重视人民需求,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才能最大化地发挥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作用。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对影响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生态环境问题,要采取相应的科学措施优先解决,将良好的生态环境视为满足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一部分,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不断增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政治自觉,针对生态环境面临的风险问题建立相应的防范机制,切实筑牢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防火墙”。同时,要不断提高全社会的生态环境意识,引导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