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党课: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发展新质生产力

更新时间:2024-07 来源:网友投稿

强调:“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从兴办经济特区的开放创举到筑牢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格局,从“复关”“入世”的漫长谈判到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地位,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历史和实践证明,对外开放是解放与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法宝,是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一招,也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稳健前行的必由之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步新时代的历史征程中,我们更应充分发挥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作用,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激活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动能,不断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一、对外开放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逻辑

开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世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伴随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对外开放通过直接作用和间接驱动两种方式促进生产力发展。具体来说,对外开放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生产力诸要素融通进步及其优化组合直接作用于生产力发展,并通过制度变革、体制改革和机制调整等生产关系变革带动生产力发展的间接驱动,为促进生产力发展提供充足动能。

(一)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发展的推动力。关于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无论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倡导自由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淮南子—司马迁定理”,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国际交换的共赢性价值,或是大卫·李嘉图提出生成劣势与交换优势的“比较优势理论”,古今中外的经济学思想都论述了对外开放促进国家繁荣发展的深刻道理。生产力作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前进的动力源泉和决定力量,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形成的认识与改造自然的能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生产力构成要素的融通发展为基本内涵,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核心标志。对外开放通过人力资源积累、推动技术进步以及加速专业化分工,推动生产力诸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以不断提高的劳动生产率引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实施对外开放有助于打破生产力发展的封闭边界,促使国家、企业、个人等多元经济主体进入世界市场体系,并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不同生产主体的专业化分工,促进多种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同时,在生产全球化持续加速的过程中,对外开放能够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流动性优势,通过技术扩散的被动影响与先进技术的主动学习,促进生产力全要素技术水平的更新发展,推动劳动者的复合型转变、劳动对象的综合型转变、劳动资料的知识型转变,从而实现生产力的发展进步。

(二)拓展资源配置的空间范围,以全球资源配置力提升发展的持续性。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是指在全球范围内集聚和配置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的能力,反映了一个国家利用全球资源实现自身发展的能力水平。从世界现代化规律看,国家发展的经济本质就是持续获取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对外开放的关键作用也在于通过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为自身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世界经济的繁荣稳定提供动能支撑。国家间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使得国际贸易具备可能性与必要性,通过对外开放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也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路径。在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全球化阶段,世界各国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生产要素存在相对差异。通过实施对外开放,能够拓展生产力发展所需的资源配置范围,引进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人才等高端要素和短缺资源来补足相对劣势,从而在世界贸易的发展繁荣中实现自身经济的持续进步。反之,如果以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人为割裂国内与国际市场的互动联系,将生产要素的配置范围局限在特定国家或地区,不仅会导致并加剧全球经济衰退,还会阻碍本国生产效率与资源配置能力的增强。无论是经济大萧条时期贸易保护主义诱发的社会危机与战争冲突,还是当前一些国家构筑“小院高墙”、强推“脱钩断链”、鼓噪供应链“去风险”带来的国际贸易秩序紊乱,全球贸易发展与国家经济增长的互动历史都证明开放合作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推动体制机制改革,以生产关系的适应性调整打通发展的堵点卡点。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产品分配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关系的适应性调整表现为体制机制的深层次变革。在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开放与改革是不可分割、相互促进的统一体,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并在更高水平开放的基础上推进更深层次改革,通过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充分发挥改革开放对于生产力发展的牵引作用。一方面,对外开放有助于国内经营主体学习世界先进的发展理念、管理方式和治理规则,加快建设与国际标准相衔接的规则和制度体系。另一方面,深化改革有助于破除阻碍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体制机制,以高标准的制度建设、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带动生产关系的适应性调整,打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推动先进生产要素向生产力发展顺畅流动。历史地考察,我国明朝与英国几乎在同一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在重商主义与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宗教改革带来人的自由解放与宋明理学压抑下的个体湮没、民主革命推动下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封建专制强化背景下小农经济固化的对比中,生产关系能否为生产力发展进行适应性调整,也成为两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出现差距的重要因素。

---此处隐藏5094字,下载后查看---

(二)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随着国际发展环境和国内发展要素禀赋的变化,扩大制度型开放既是推动高水平开放的重大举措,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推动制度型开放,就是要在推动生产要素和商品跨境流动自由化、便利化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破除阻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壁垒和政策藩篱,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与良好的制度环境。我国不断推动商品贸易自由化和要素流动便利化进程,在商品要素流动型开放上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在全球经贸规则处于变革重构的关键期,高质量发展要求经贸规则由传统的关税等边境措施转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边境后措施,从以“边境开放”为主的商品要素流动型开放转向强调“边境后开放”的制度型开放。因此,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应主动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建立健全不同领域、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规则对接与协调机制,加速国内规则与国际规则有效衔接。同时,还应发挥各类开放平台的先行先试和引领作用,以自贸试验区、服务业综合试点、自由贸易港建设为依托,构建国际高标准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三)构建开放创新生态。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改革开放历程表明,开放是促进科技创新的有效路径,也是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重大机遇的必然选择,能够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充足的动能支撑。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就是要坚持走开放式创新之路,以扩大开放造就更多竞争压力和合作助力,倒逼国内主体顺应全球科技创新大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全面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助推我国整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主动补上关键核心技术短板,推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世界各国应该加强创新合作,推动科技同经济深度融合,加强创新成果共享,努力打破制约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流动的壁垒,支持企业自主开展技术交流合作,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必须有效统筹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互动关系,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技供给能力与创新支撑能力。在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创新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规模化应用前景的科技成果,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相互促进、同频共振,加快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速度。人才是科技创新活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资源。在加强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基础上,坚持“育才”与“引才”相结合的策略,以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开展海外创新人才引进工作,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汇聚更多人才资源。同时,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积极支持科技、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广泛吸收人类文明创新成果。深度参与全球知识产权治理,推动知识产权国际规则和标准的发展完善。

(四)加快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面对经济全球化深化背景下国际市场的变化,面对美西方国家频繁发起的贸易保护主义行径,面对拥有强大韧性与活力的国内市场需求,必须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引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造就更为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更为稳固的基本盘,打破国内和国际循环体系之间的藩篱和壁垒,提升与世界经济联系的水平和层次,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提质升级和“以内领外、以外促内”的良性互动格局中,为解放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支撑。一方面,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动力根基。激发信息消费、服务消费、时尚消费等传统消费与大宗消费的持续增长潜能,培育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新型消费增长点,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挖掘中西部地区消费潜能。另一方面,提升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比较优势,推动优质要素、优质商品、优质服务的自由流动,加速培育外贸新动能,以强大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引导国内大循环向更高层次跃升。

(五)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这是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目标,也是塑造发展新质生产力外部环境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小院高墙”“脱钩断链”大行其道,特别是针对我国高科技企业的封锁制裁,严重破坏国际经贸规则和多边经贸秩序。促进我国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推动世界经济繁荣发展,都需要统筹好我国开放与世界开放的关系,加快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我们应该坚持以开放求发展,深化交流合作,坚持“拉手”而不是“松手”,坚持“拆墙”而不是“筑墙”,坚决反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不断削减贸易壁垒,推动全球价值链、供应链更加完善,共同培育市场需求。加强各国宏观政策协调,持续深化双多边经贸合作,通过双边合作、三方合作、多边合作等各种形式,筑牢更高质量、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的国际经贸合作格局。坚持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这一合作平台对于国际经贸发展的引领作用。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不断增加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多边机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全球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但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仍然是战胜风险挑战的重要法宝和关键一招。指出:“当前,经济全球化遇到一些回头浪,但世界决不会退回到相互封闭、彼此分割的状态,开放合作仍然是历史潮流,互利共赢依然是人心所向。”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开放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前进的重要依托。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对外开放水平大幅提升,完全有基础、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一边,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践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发展新质生产力,携手世界人民共同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