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篇)关于高校思政工作培训与交流材料

更新时间:2023-05 来源:网友投稿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交媒体已成为信息传播、互动交流与娱乐游戏的重要平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心理人格的养成以及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对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将社交媒体“最大变量”变成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的“最大增量”,与时俱进地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

一、社交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影响

.内容上:促进了“草根式”内容生产,丰富了视觉化内容呈现方式。

---此处隐藏7642字,下载后查看---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规范性教育,侧重于理想信念、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显性教育。而审美教育则更加强调柔性、感性、隐性的育人方式,通过优化校园文化育人环境,使大学生产生审美情愫、情感共鸣,获得审美体验。审美情感是大学生在审美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兴趣、情绪和态度,表征着大学生对美及美的事物的追求。而融入审美情感的思想政治教育则体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价值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如果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晓之以理”的教育过程,那么美育则是以“动之以情”为主的教育过程。当前,审美教育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情理交融”的内在关联性得到了社会的普遍重视。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感的交融,用美的话语和美的方式引导大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深度融合的具体思路

.以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美育实践。当前,高校美育工作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引导大学生的日常审美行为。这是文艺发展要求,也是美育实践的灵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资源是创新开展大学生美育的时代养料。因而,高校应当创新“思政+艺术”的方式开展审美教育。一方面,要继承和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深刻把握美育与文化传承、精神塑造、道德养成之间的辩证关系,站稳“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质立场,把牢中国价值主流叙事的话语权。将美的理念和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全过程,建立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美育体系,不断提升以美育人效果。另一方面,要引领大学生向美、向善、向上,在“和合共生”的境界追求中敬畏自然、尊重生命、尊法崇德;在“美美与共”的胸怀品格中激发文化自信,坚守民族文化根脉,向世界展示和传播中国精神。

.以课程思政推动沉浸式审美教育。

“作为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课堂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培养学生的人格与素养。”尽管美术教育是高校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校园文化、各学科教学、第二课堂实践都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高校应将美育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将美育元素纳入各类必修选修课程,纳入社会实践与课外活动之中,通过教学引导大学生去挖掘美、发现美,学会用美的方式思考,用美的方式去生活,从而追求有意义、有情趣的人生。一是要广泛开设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动真情、触心灵,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要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引导大学生沉浸其中。二是培养大学生善观察、爱想象、勤动手的能力,培育其创新精神、激发其创造活力。三是要充分挖掘课外实践第二课堂的美育资源,广泛举办符合大学生个性化需求的体验式、沉浸式审美实践活动。

.以道德感化陶冶大学生审美情操。

健康、积极向上的德育文化氛围有助于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感受美、甄别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高校美育实践需要伦理道德作为支撑。因此,要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推动大学生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审美意识、审美能力上推动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造就爱美求善、自强厚德的道德品格和精神风貌。加快美术馆、博物馆、校史馆、文化体验馆、传统手工作品制作馆等文化场所和设施的建设,开设文化体验与审美体验相关课程和活动,以身临其境、润物细无声的活动方式提高大学生审美情操。综合利用校园全媒体矩阵,开发制作一批饱含传统美德、新时代风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文化作品,引导大学生探索自然、人文、世界之美。高校要大力发展文化与美育社团,扎根校园生活,遵循美育规律,将思想政治教育美学与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起来,以创新精神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时代之作,营造一种崇真尚美的高尚文化境界,努力引导和培养具有高尚情操、审美素养、家国情怀和创造活力的时代新人。

三、着力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深度融合的育人格局

.站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深度融合的政治立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服务的。高校在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决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性原则,突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站稳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基本立场,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各方面、各环节。要充分挖掘美育的思政资源和思政的美育资源,并将二者加以融合创新,寓价值观、审美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实现思政显性教育和美育隐性教育的高度统一。

.锚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深度融合的目标要求。******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因此,新时代的高校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中心环节,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深度融合发展,就是要看高校的办学理念、办学资源、育人实践等要素是否有利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的实现,这是二者融合发展所必须遵守的根本原则。从现实目标来看,高校要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融合发展,必须将审美性与艺术性的相关体验融入思政育人环节,将政治性、思想性要求融入大学美育环节,运用美学与思政教育的多样化手段,用形象生动、润物无声的方式方法,提高美育与思政教育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寓教于思、寓教于乐、寓教于美,让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支柱和精神底色。

.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协同育人共同体。

作为一个复杂的协同育人系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的深度融合发展必然要求在教育主体、内容、方法、环境等方面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融合。也就是说,只有将各类主体及各类资源要素相互联结、相互统一,才能够形成一个具有向心力的育人共同体,从而陶冶学生情操、温润学生心灵、激发学生创新创造活力,共同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高校要坚持系统性观念,整合育人资源,统筹推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多个领域的教师、管理者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参与,积极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育人共同体。高校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协同联动、师生共同参与的协同育人格局,这样才能有效聚合各育人主体力量,以德美立身、以德美立学、以德美施教,形成协同效应,发挥协同育人共同体的作用。要在顶层设计、全面规划、制度完善、资源配置上下功夫,全面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深度融合育人平台,循序渐进,以点带面,不断提高平台的育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