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区乡村产业振兴的几点思考

更新时间:2023-09 来源:网友投稿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以党建统领、统揽、统筹三农工作,大力培育牛、果、菜、劳特色产业,推动农业与乡村旅游、商贸物流等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效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民脱贫增收。

一是特色产业发展势头正足。依照塬果川菜全区牛的产业布局,深入实施牛扩量、果转型、菜提质工程,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截止目前,全区*个行政村中发展牛产业的有*个村、发展果产业的有*个村、发展蔬菜产业的有*个村。牛产业按照储牛于户、繁育并举、创牌增效、绿色发展的思路,坚持规模养殖与分散养殖并重,初步构建起了政府主导、平台融资、联盟服务、龙头带动、市场引导的发展体系。特别是2022年开工建设的中国农科院肉牛种质基地、活畜交易中心和畜禽粪污处理项目,添补了牛产业链的空白,全区牛产业发展形成了闭合链。目前,累计发展万头养牛乡*个,千头养牛村*个,*头以上养殖大户*户,肉牛存栏量达到*万头,年均出栏*万头,人均养牛纯收入达到*元以上,占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8%以上。果产业坚持以适生区集中发展、适宜区全覆盖为目标,在北部塬区、北大路沿线和南部山区浅山地推广矮化密植模式,引进外部工商资本建设标准化果园,果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目前全区果树经济林达到11.7万亩,年果品总产量*万吨,产值*亿元,农民人均果产业收入*元。蔬菜产业围绕打造泾河川国家级设施蔬菜产业园,以建设泾河川区高效农业示范区为重点,全力实施设施蔬菜整川推进工程,引进、培育绿康源、天源、高科农林、丰源等11家蔬菜生产企业,组建蔬菜专业合作社*家,建成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小区*个。目前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万亩,总产量*万吨,产值*亿元,农民人均蔬菜产业收入*元,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4%。

二是三次产业融合成效初显。按照接二连三的发展思路,全方位延伸产业链条,加快了农业产业与文化旅游、康养医疗、商贸流通的互促融合。产品加工方面,统筹推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推动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发展伊通清真肉制品、铸康中药饮片、富尔泰禽类加工等农产品加工企业14家,建成并认定四十里铺镇芦寨村服装加工、索罗乡董洼村工艺编制2家区级就业扶贫车间,真正实现了加工在乡镇、基地在村、增收在户的发展模式。文化旅游方面,依托自然资源、民俗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培育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生态观光、民俗体验、游园采摘等新业态,建成*等乡村旅游示范点*个,建成标准化农家乐*户,吸纳当地群众直接就业*人,间接就业*人,20**年乡村旅游累计接待人数*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亿元。光伏产业方面,采取建设联村电站、农电互补的模式,在安国镇、西阳乡、大秦乡等*乡镇建成光伏扶贫电站*座,覆盖*个村,年发电量达*千瓦,年收益达*万元,*个村年平均收入可达到*万元。光伏产业的发展既彻底解决了村集体无收入的问题。康养医疗方面,大力开发国医、膳食、运动、理疗、保健等养生产品,开发养生黄酒、养生醋等特色产品*种,先后建成皇甫谧养生院和厚德京源养生园等养生项目,康养产业已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劳务输转方面,围绕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学历教育、岗位技能提升等培训,2023年以来共培训农村劳动力*万人(次),有效促进劳务输转由数量型向质量型、体力型向技能型、分散短期输出向常年稳定输出转变。电商流通方面,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外引内联,大小结合,多方参与,多元发展的发展格局,建成新阳光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区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和淘宝特色中国·*馆,发展乡镇电子商务服务站*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个,有效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和群众增收渠道。

---此处隐藏5969字,下载后查看---

三、对策建议

总书记指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乡村产业振兴既是攻坚战又是持久战,我们应该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发展导向,切实走出一条科学有效、符合*实际的发展之路,以产业的兴旺助推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

(一)重统筹、调结构,把准产业振兴方向盘。不断调整完善产业结构布局,提升农业产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水平。一是优化产业布局。按照塬果川菜全区牛的布局和泾河川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发展规划,立足乡村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引导支持、培育壮大肉牛、果品、蔬菜、乡村旅游等富民产业。加快泾河川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一园三区(泾河川设施果蔬高新科技示范园和泾河西川设施果蔬产业区、泾河东川设施果蔬产业融合区、泾河北岸绿色林果产业区)、南北山塬区种养基地建设,科学合理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推动特色产业由点状、散状向带状、块状集聚。二是调整产业结构。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序推进种养业结构调整,大力实施规模养牛、林果业适宜区全覆盖、设施蔬菜整川推进、乡村旅游多元富民等工程,总结推广三变改革试点村的经验模式,深入推进三变改革+发展机制,为群众拓宽增收渠道,让更多群众分享发展红利。顺应部分非农企业向三农领域转移的新趋势,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三是推行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积极推行农业清洁生产,开展农业节肥节药行动,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零增长、负增长。加快实施泾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全面完成乡镇污水处理站建设任务,不断探索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新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有效推进畜禽粪污、玉米秸秆、废旧农膜、尾菜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健康发展。

(二)建机制、促融合,激发产业振兴新潜能。充分发挥资源和区域比较优势,做大主导产业,做强优势产业,做精特色产业,构建可持续、范围广、粘性强的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利益链。一是多元培育融合业态。学习借鉴发达地区成功经验,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办法路径,促进农业产业和工业、文旅、康养、流通等现代产业要素交叉融合,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引导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家庭农场、小农户开展生产经营合作,在完善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的同时,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模式,通过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让农民稳定长期合理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二是加快建设农业园区。推进政策集成、要素集聚、功能集合和企业集中,积极创建泾河川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西部肉牛种质基地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特色产品基地,逐步形成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业态发展、多模式推进的全产业链开发的新格局。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统筹农产品产地、集散地、批发市场发展,建设一批专业村镇、精深加工基地,使农民在发展产业时能够通过抱团合作方式减少投入、规范管理、降低风险、提高效益。三是盘活各类资产资源。以深化三变改革为牵引,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供销社综合改革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合理选择资产盘活型、资源开发型、为农服务型、项目带动型、多元合作型等不同发展模式,建立健全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等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有效机制,盘活集体资源资产,增强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和内生动力。(三)抓质量,建品牌,提高产业振兴精准度。着力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积极构建乡村产业品牌体系,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抓牢质量生命线。从产业链各个环节加强质量管控,健全绿色质量标准体系和可追溯体系,大力推进绿色生产、标准管控。引导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强化肥、农药、兽药及饲料质量安全管理,推进废旧地膜和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处理。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分级及产地准出、市场准入机制,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监管。另一方面要增强品牌影响力。以品牌战略为落脚点,依托*红牛*山药等资源优势,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影响力大、市场价值优的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区域特色品牌。科学制定扶持地域化农产品品牌的政策措施,对同类产品进行整合提炼,避免因产品品牌杂散造成的无序竞争。对于有知名度但生产不易集中的特色农产品,鼓励农户在平等自愿基础上通过组织专业协会,进行商标注册,实行统一标识、标准、包装、销售,合作创建共有品牌,共享品牌利益,共担品牌经营费用,以有效降低品牌经营成本,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知名度。

(四)强保障,疏堵点,筑牢产业振兴压舱石。打好人、地、钱组合拳,切实解决人才、土地、资金等方面发展瓶颈,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一是强化人才人力支撑。一方面要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创业支撑服务平台,完善乡村创新创业支持服务体系,鼓励外出农民工、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新创业。另一方面要健全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培训制度,加强种养技能、劳务技能培训,积极推广肉牛改良育肥、果蔬栽培、农产品加工等新技术,培养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农创客、产业发展带头人,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二是探索土地保障机制。顺应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趋势,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引导农户依法、自愿、平稳流转土地,探索长期流转模式,签订中长期租赁合同,发展稳定而适度的规模经营。大力推广安国上李设施蔬菜农地股份合作社成功经验,鼓励用集体土地、农民自己的土地入股合作社,年底按股份分红,用股份带动参与各方的积极性,实现土地资源保值增值。三是加大金融支农力度。优化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向、结构和效率,统筹安排各类功能互补、用途衔接的涉农资金,实现财政支出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有效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支持乡村产业发展。深化政银企合作,探索建立面向三农的担保贷款风险分担机制,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努力做大风险保障金规模,撬动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最大限度解决乡村产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