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验交流材料汇编(8篇)

更新时间:2024-03 来源:网友投稿

1.在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中 2

2.高质量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建设 13

3.高校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着力点 16

4.奋力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 22

---此处隐藏28953字,下载后查看---

xx州地处武陵民族走廊的东北缘,先秦以来就不断有族群在这里迁徙流动。世代居住在xx州的各族人民在这里繁衍生息,相互学习、借鉴,共同书写了当地的厚重历史,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周大鸣梳理了xx州族群迁徙史后表示,各民族世代生活在一起,不仅形成了相互嵌入的居住格局,还形成了互嵌式社会结构。他说,族群迁徙促进了民族的广泛交往和全面交流、xx州的土地资源开发和商品流通,促进了xx州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为经济交融创造了条件。

中华民族是由xx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民族工作的重点。湖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党总支书记曹召胜表示,作为民族院校,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扛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责任。

具体来说,就是从课程再造、空间营造、典型塑造、平台建造等方面着手构建系统高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以高度的理论自觉,探究各民族大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客观规律,多措并举推动各民族大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向纵深发展。

中华民族共同体以各民族共同开拓创造的多元文化为基础,是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相互尊重、相互学习而逐渐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林继富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着各族人民的经验、情感与智慧,承载着群体或地方共同的历史记忆,既是国家和民族建构认同的基本前提,也是守护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具体实践。各民族在不断互嵌的居住格局和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体验中形成的文化共通感,成为中华文化认同的深层根基。他强调,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应注重区域性整体发展,形成区域—跨区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路径。

中华文明的起源如“满天星斗”,在历史长河中通过文明交融不断汇成一体,形成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总体格局。历史上的每一次文明变革都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根基。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柏贵喜表示,从历史演进和当下实践需求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坚实的文化支撑。他建议,挖掘各民族文化中的共享基因、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标识,共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