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易地搬迁工作汇报:突出产业发展之要筑牢搬迁脱贫之基

更新时间:2023-12 来源:网友投稿

---此处隐藏0字,下载后查看---

  自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坚持把同步发展配套产业作为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内容,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中之重,作为衡量干部作风转变的重要评判标准,在提前完成8228人的“十三五”规划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全部实现“交钥匙”的基础上,认真对照“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的要求,对住房工程和产业建设同步谋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搬迁贫困户人均年收入超过4000元,较好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目标。我们的做法是:

  一、围绕“稳”字做文章,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一是稳启动。针对产业发展的时效性、阶段性和长期性特点,坚持“超前谋划、慎之又慎、稳妥推进”原则,反复比较筛选,审慎确定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方向,大力发展市场风险低、贫困户受益面广的安全产业,确保贫困户稳定增收。初期按照人均1万元匡算用于产业发展,后期把住房工程建设剩余资金全部用于发展产业,同步推进住房工程和产业建设,因地因村因人制宜,做到脱贫规划“一户一策”、精准到户,增强脱贫产业发展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截止目前,已累计下拨产业资金8600余万元,保障了脱贫产业发展资金需求。二是稳建设。用好产业扶贫政策机遇,优先发展风险低、投入少、收益高、见效快的产业项目,大力发展稳定可靠的光伏发电产业。严格产业建设步骤,突出抓好项目论证、项目招投标、工程实施、质量监理和验收等环节工作,建立健全产业管理机制,确保产业建设高质、高效、可持续。全市“十三五”计划建设脱贫光伏电站151座,目前已建成135座共7434KW,另有16座正在建设中。三是稳增收。抓好脱贫光伏电站统一运行维护,提高发电效率,并积极争取国家电价补贴,增加贫困户收益。目前,已并网发电的135座光伏扶贫电站,惠及贫困户2600余户5100余人,年人均分红1000元左右。及时掌握贫困户脱贫生产情况,帮助解决现实问题,确保增产增收。全程跟踪贫困人员在各企业或合作社入股情况,督促及时分红,保证贫困户合法所得。

  二、围绕“多”字做文章,提升搬迁脱贫成效。一是多路径发展产业。为帮助搬迁户顺利脱贫,我们坚持光伏、种养殖、务工和入股分红等多产业综合推进。大力推行“2+X”模式,即除五保户政策兜底外,每个搬迁户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脱贫产业,保证多渠道增收;联系和组织搬迁户1100余人,在本地和外地企业务工,年人均收入2万元以上;为搬迁贫困户提供240余个公益性岗位,年人均收入在1万元以上。二是多方式开展帮扶。结合本市企业用工需求,每年年初集中举行企业新春招聘会,在各镇办适时举办灵活多样的小型招聘活动,优先录用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员进厂务工;先后组织贫困人员3000余人次,开展产业技术培训10轮,帮助搬迁贫困户掌握务工技能,实现转移就业;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市、镇、村三级对接帮扶贫困户的精准扶贫机制,发动社会慈善机构和热心企业力量,通过“百企帮百村”“爱心慈善行”等方式,全方位对接帮扶搬迁贫困户。三是多部门强化协作。始终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加强市级组织领导,统筹整合市发改、扶贫、财政、农业农村、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等市直部门单位力量,开辟绿色通道,合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发展工作落实。由市纪委监委、市审计局加强对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发展工作的监管和督导,确保政策落实到位、资金投入到位、产业帮扶到位。

  三、围绕“特”字做文章,拓宽稳定增收渠道。一是发展特色产业。充分发挥地理和生态优势,积极发展附加值高的地理标志品牌农产品种植。目前,全市优质蔬菜种植发展到2000余亩、大蒜种植发展到5000余亩、白茶发展到8000余亩。流转土地3000余亩发展油橄榄、油茶、“胭脂红”桃、猕猴桃等经济林,引导入股30余家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开展小龙虾、甲鱼、王鸽、泥鳅、野鸡、黑猪等养殖,帮助贫困户在产业链上增收。二是推行特色模式。在生产模式上,坚持长远和短期产业相结合,传统和新型产业相结合,积极推行“企业+基地+农户”、“互联网+““旅游+”等模式。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推行网上销售,畅通销售渠道,减少成本,提高销量,助推脱贫攻坚。电商龙头通过“电商+基地+合作社+农户/贫困户”模式,销售农产品1亿余元,带动400余贫困户增收。三是关照特殊群体。对家庭主要成员伤、病、残等失去劳动能力的特殊搬迁贫困户给予特别关照,在入股分红、土(林)地流转增收、政策兜底和慈善援助上给予倾斜,做到“无劳力照样有收入”,真正实现“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目标。

  下一步,我们将借这次东风,认真落实安排部署,学习先进经验,对照节点要求,再添力度、再加措施,务求如期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坚决打赢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