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蕴含的科学思维方法的思考

更新时间:2024-02 来源:网友投稿

恩格斯曾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875D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D中央治国理政的一个鲜明特点和突出优势,就是高度重视并善于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其中,意识形态决定着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一根本问题。对此,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大国领袖的卓越智慧,聚焦意识形态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把脉定向和谋篇布局,形成了系统完整、逻辑严密、意蕴深厚的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这些论述虽各有侧重,但又交互融合、相辅相成,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新时代中国落地生根的最新成果,也是治国理政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内容和创新突破,蕴含着一系列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实践导向性的科学思维方法。深入研读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提炼并剖析其中蕴含的科学思维方法,既是进一步深入领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需要,又是不断深化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以更好地指导实践的需要。

一、以鉴往知来的历史思维,洞悉意识形态建设规律

历史思维是指从历史、现实与未来的贯通中去理解和把握时代议题,从而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洞悉历史规律、把握历史大势的一种思维方法。强调:“对历史进程的认识越全面,对历史规律的把握越深刻,D的历史智慧越丰富,对前途的掌握就越主动。”545D的十八大以来,遵循鉴往知来的原则,树立大历史观,将意识形态工作置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考察,掌握了意识形态建设规律,即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坚持D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等,从而将规律性认识擢升到一个崭新的维度。

(一)把握历史规律:继承D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的优良传统

百年来,中国共产D一以贯之地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坚持以D的创新理论凝心聚力、培根铸魂,从而在掌握历史主动中不断开拓前进。对此,“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去细心观望”442D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百年历程,在深刻总结经验、继承优良传统中“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178。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D不断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统一领导,通过创办报刊、出版著作、开办补习学校等方式进行意识形态宣传,实现意识形态阵地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为夺取革命胜利提供了思想引领和阵地保障。新中国成立后,D将加强思想改造、推进文化建设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方面,通过掌握新闻出版、报纸广播等舆论工具积极传播革命思想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捍卫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了国家意识形态的纠偏与整饬,为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凝聚起磅礴力量。改革开放以来,D积极推动思想领域的拨乱反正,改革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探索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传播形式,推动意识形态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实现新突破,为推动现代化建设事业纵深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D的十八大以来,以高度的政治定力和政治清醒对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积弊进行全面审视,强调必须从百年D史中提炼出意识形态建设的制胜密码,传承好发扬好D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的优良传统,与时俱进地推动意识形态工作创新,为新时代开创D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

(二)汲取历史教训:反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教训

---此处隐藏9845字,下载后查看---

坚持D的领导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根本政治原则。D性原则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原则。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归根到底取决于能不能坚持好这一原则、能不能把这一原则贯穿意识形态工作始终。进入新时代,国际形势错综复杂,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严峻。认为,意识形态工作不姓“D”,或者不能很好姓“D”144,就无法完成凝心聚力、引领导向的历史使命,因而在坚持D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要做到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坚定,绝不能有任何含糊和动摇144,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21。为此,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传播媒介如何变化,都必须把D管媒体、D管宣传、D管意识形态的要求落实到宣传思想工作全过程各方面,也就是把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以及新闻出版、社科理论、文化艺术单位,都坚定自觉置于D的领导之下,无条件地传播D的声音和主张;必须着力解决好“不敢抓”“没人抓”“不会抓”的问题,坚决压紧压实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从制度角度设定主体、划定责任,细化任务清单、责任清单,进一步明责、确责、落责,推动意识形态工作强起来、实起来;必须抓住D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推动其自觉提升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强化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关”和“思想关”,把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牢牢扛在肩上。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铸牢思想防线

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关乎国家的兴衰和执政D的合法性,是意识形态建设第一位的问题。从苏东剧变到后来“茉莉花革命”“栗子花革命”等形形色色的“颜色革命”,几乎都是率先从放弃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思想开始,最后导致国家政权分崩离析。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起着把关定向的作用。进入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日趋激烈,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错误思潮沉渣泛起。对此,一再指出:“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286也就是说,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意识形态才能铸魂固本、凝心聚力;反之,背离或放弃这一根本指导思想和旗帜,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为此,他一再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把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必须学懂、弄通、悟透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创新理论成果,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不断提高全D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在意识形态斗争中立根本、强底气;必须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自觉担负起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神圣职责,实现马克思主义在发展中守正出新、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铸牢价值底线

人民是中国共产D执政之根本、发展之依靠、奋进之动力,是做好D和国家各项工作最深厚的根基。在看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213,而是要具体化、实在化,贯穿于D治国理政的各领域、全过程。其中,意识形态工作作为一项从思想上引导人、影响人的工作,必须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体现在意识形态建设的全部工作之中,尤其是价值主体上,要始终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16,把“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16作为着力点,及时回应和解决人民的利益关切、思想困惑和现实诉求,从而使意识形态工作既承载得起时代变迁,又承载得起群众期待。从实践主体上,人民群众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力量。为了人民和依靠人民是统一的,为了人民就必须依靠人民,否则决绝不可能达到为了人民的目的。对此,强调,要着力破除单向思维和零散思维,“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328,是要不断优化反馈渠道,增强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互动性,把群众的意见反馈上来,把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总结出来、推广开来,从而建强堡垒、夯实根基,全面巩固意识形态“主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