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做法与成效。今年以来,X县以列入全省D建引领乡村治理试点县为契机,成立由县委书记担任组长的创建工作协调推进组,下设“一办四组”,推行“一核四化三行动”创建载体,明确“7+N”试点示范创建基础工作事项,聚焦D建引领与乡村治理的内在逻辑和路径选择,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在组织联动上下功夫。注重发挥基层D组织功能和组织功能,探索“村村联动”“村社联动”等组织联动模式,在全县成立“联村联社”D委X个,覆盖X个村,推动资源共享、抱团发展。比如,成立联村D委,帮助X个村连线开通公交车线路,抱团发展特色产业,治理水平显著提升。探索推行村D组织引领农村社会组织规范化管理,建立重大活动事项向村D组织报备制度,制定“五要十不准”准则,规范备案村级社会组织X个,改造提升民俗活动场所X处。比如,将村内宗祠改造成为农民文化广场、家规家训展示点,添置农家书屋、民间调解室,赋予新功能、新内涵。
(二)在汇聚力量上下功夫。注重集聚头雁队伍、下派人才、D员等各层面人员力量,创新推行村D组织书记“提级谈话”工作,建立“一报告两清单”监管机制,采取现场会、比武练兵等方式帮促提升村干部履职能力;探索集聚下派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将下派人才的特长优势与各村需求相匹配,开展“组团化、片区化”跨村服务,实现下派干部“效用最大化”;同时,构建“村D组织+网格D小组+D员家庭户”三级组织体系,通过D员联户帮治、D员带富先锋培育、D员责任区等模式,充分发挥D员先锋模范作用。比如,建立联户帮办机制,由村主干一人带十户、两委成员一人带五户、D员一人带三户、村民代表和网格员一人带一户,织密D建引领治理网。
(三)在群众参与上下功夫。注重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抓好乡村治理“五小平台”建设,因村制宜灵活搭建小板凳、小食堂、小积分、小网格、小微权力等治理平台,就近就便设置X处议事亭、议事长廊、议事小院,常态化运营长者食堂X余所,引导X个村建成智慧化平台,畅通村民诉求渠道,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热情。比如,推行“逢五说事”,把每月农历初五、十五、二十五设为“集中说事日”,引导群众积极建言献策;探索“数字+乡村治理”模式,通过“一图统揽、一图统管”让网格高效运转,使便民服务更加快速便捷。
二、存在的问题。随着省级试点县创建工作的不断深入,在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不足与制约因素,集中体现在三个重点环节:
---此处隐藏4193字,下载后查看---
三、思路与对策。立足前期的实践探索,针对以上的困难与问题,总结得出推行D建引领乡村治理,要把握D建引领这个关键点,搭平台、聚合力、强保障,不断提升新时代乡村治理水平。
(一)聚焦核心,着力打造坚强可靠的战斗堡垒。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推动乡村振兴,前提是加强农村基层D组织建设。一要提升村D组织规范化水平。常态化开展D组织软弱涣散整顿,持续提升“达标创星、晋位升级”活动成效;考虑探索推行村“两委”向群众述职机制,增强村民对村内事务的认同感,提升D组织凝聚力和公信力,形成“有困难找组织、有问题找D员”的氛围。二要加强村级带头人队伍建设。强化村干部特别是“一肩挑”人员管理监督,持续推行“提级谈话”机制,用好县乡D校实现村“两委”成员全覆盖培训,全面推行“导师帮带制”,每季度举办村主干“擂台比武”活动,通过“书记教书记、同行带同行”的方式,提升村干部履职能力。三要注重引领好农村社会组织。全面规范备案农村社会组织,严格落实社会组织重要事务向村D组织报备制度,推行村D组织书记担任村级各类社会组织、经济组织负责人,力促组织行为规范,更好地激发农村社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独特优势。
(二)找准路径,着力搭建务实高效的治理平台。认真贯彻落实“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的要求,不断完善治理体系。一要抓网格化管理。对当前而言,要注重在制度建设上再优化,在人员配置和待遇保障上再落实,加快“一张网”整合,夯实网格员选聘、待遇保障、专业培训等工作;要总结推广网格化服务管理的试点经验,推动六大员与网格员的事项整合、工资统筹,提升网格员队伍专业化水平。二要抓精细化服务。创新链接群众生活的制度通道,进一步推广D员家庭户、D员联户帮治等模式,充分发挥议事亭、D建小院、法官驿站等积极作用,畅通群众沟通渠道,帮助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三要抓信息化支撑。以发挥实质作用为工作出发点,追求“小而精”“实而专”,在平台设计上更加注重便捷性和实用性,让群众“想用、懂用、常用”;同时,注重挖掘智慧化平台的内涵和外延,注重将网格化管理、智慧产业项目、景区服务管理等内容有机融入智慧平台,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集聚力量,着力发挥各类群体的积极作用。坚持以D员为先锋、以村民为主体、以社会力量为重要援手,全面组织起来、动员起来。一要强化D员带动。积极搭建D员发挥作用平台,设立D员示范岗、D员责任区,开展设岗定责、承诺践诺,引导D员下沉网格融入到群众中,带领群众一起学、一起干;探索建立“D员干部领办实事”项目清单,引导D员定期认领群众反映的重难、热点问题,在服务群众、担当作为中增强荣誉感归属感。二要盘活下派人才。持续在用好用活各支下派队伍上下功夫,引导下派干部人才在做好驻点村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跨村服务,灵活采取下派干部走村“义诊”“会诊”等模式,帮助解决掣肘乡村治理的重点、难点问题,将优势资源更加精准地向需求村倾斜。三要引导乡贤参与。注重发挥乡贤能人在乡村治理中的独特优势,利用春节、清明、中秋等节日契机,组织召开恳谈会、组织故乡游等活动,引导“人才回乡、资金回流、项目回迁”,并通过组建“乡贤参事团”“乡贤理事会”等形式,让乡贤能人参与家乡建设发展。四要激发群众热情。突出村民主体地位、提升群众自治能力,灵活运用已搭建的乡村治理“五小平台”,以村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畅通民主诉求渠道;同时,广泛运用爱心银行、红黑榜、支部领办合作社等模式,让群众作为参与治理的利益既得者,扩大群众参与范围,增强主人翁责任感,推动实现从“要我治”向“我要治”转变。
(四)强化保障,着力创设同频共促的软硬环境。坚持全县“一盘棋”思想,压紧压实责任,将各种资源有机结合、有效统一,为D建引领乡村治理提供坚实的保障、优质的环境。一要夯实物质基础。去年以来,基于上级对村财发展的高度重视,我县确定X个村推行“联村联社”模式,充分证明这一模式是管用有效的。下一步,要持续扩大覆盖面,结合村级集体经济“达标提质”行动,落实好“四个一批”激励措施,确保2024年村财收入50万元以上村达X%以上。同时,要统筹各类资金资源,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让村民安居安业、社会和谐有序。二要推动基层减负。优化乡镇赋权制度,综合考虑基层实际需求与承接能力,更加注重将直接服务群众、基层治理迫切需要的审批服务执法等权限赋予乡镇,配套开展多形式的业务培训,确保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建立村级工作事项准入制度、准入清单,清理整顿村级组织承担的行政事务多、检查评比事项多等问题,切实减轻村级组织负担,让村干部“回归本源”,将更多精力投入乡村治理。三要坚持齐抓共管。落实好协调推进组和“一办四组”会商制度,完善议事协调机制,加强相关职能单位的沟通联系,进一步明确和细化职责分工,建立有效的联动机制,形成“办法一起想,事情一块干”良好氛围;乡镇要进一步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对照职责分工、时间节点等,经常性到村督促指导,帮助各村抓好工作落实,助推乡村治理有力有序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