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X省考察学习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情况报告

更新时间:2024-05 来源:网友投稿

X省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全省耕地面积4082.43万亩,永久基本农田3545.43万亩,水面面积2500万亩,可利用的荒山、荒坡、荒地、荒滩、荒水等资源530万亩。X农业农村资源十分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建国以来全国两个从未间断输出商品粮的省份之一,是东南沿海地区重要的农产品供应地,更是全国水稻重要产区,稻谷产量居全国第3位,以全国2.13%的耕地生产了全国3.21%的粮食。X农业发展基础扎实,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624.1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4.5%。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8%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5%;累计培育农业产业化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1059家,农民合作社7.92万家,家庭农场9.24万个,高素质农民24.8万人。X发展基础扎实,区域优势明显,产业门类齐全,已初步形成了大米、生猪、家禽、肉牛、油菜、蔬菜、水果、水产、茶叶、中药材等10大主导产业,粮食、畜牧、水产、果蔬产业年产值突破千亿元,茶叶、中药材、油茶年产值突破百亿元。

二、悟X:“快马加鞭未下鞍”

考察组在X省考察期间,一路参观一路思考,一边慨叹一边感悟。每到一地,既深入一线察看现场,又与当地农业农村部门的同仁、村镇干部、群众深入交流讨论,探寻X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工作“秘籍”。我们发现:党的XX大以来,X省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全面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千方百计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加快推动X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考察所到地区立足资源禀赋,找准发展定位,做实做精特色,成效显著、亮点纷呈、硕果累累。

(一)立足区域特色,夯实产业基础。X市X县紧紧围绕打造“X蜜桔百亿产业、X龟鳖五十亿产业”目标,坚定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探索出了高质量的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新机制。X县委县政府通过联合基层党支部推广“支部+协会”“支部+合作社”“党建+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示范点”的发展模式,鼓励经营主体采取土地合作型、资源开发型、乡村服务型等农业经营模式,积极盘活村集体资产,大力发展蜜桔、龟鳖两大优势主导产业,取得良好成效。同时,通过制定村级集体经济奖励办法,建立村集体经济发展与村干部收入挂钩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走出一条符合X实际、体现X特色、更加高效有力的党建引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路径,带领X群众走上了“上树采蜜橘下水捞甲鱼”发家致富之路。

---此处隐藏6247字,下载后查看---

(三)拓宽思路视野,“强筋壮骨”集体经济。一是扎实开展“削薄培强”行动,展示集体经济发展新面貌。积极推广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抓好集体经济示范村创建,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接财政项目,争取走出更多促进农民、集体双增收的好路子。二是充分利用民营企业优势,合力推动集体经济发展。结合开展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鼓励民营企业在政策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运用其在资金、技术、管理和市场营销上等方面的优势与渠道,深度开发农村资源、集约生产;将村集体历年积累的资金、土地补偿费等货币资产,通过参股经营等方式转为经营资本,为集体经济组织增加股金、利息和资产增值等资本运营收入。三是农业社会化服务升级扩面,打通集体经济创收新渠道。整合资源要素,鼓励有条件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农机装备等优势条件,直接提供服务或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联合,为小农户提供多环节、多形式的社会化服务,从而提高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收入。四是加大财政政策倾斜力度,纾解集体经济发展之困。整合各部门支农惠农项目资金,优先安排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承担项目;加快推进集体经济组织全面纳入授信范围,为村集体经济组织提供个性化、多样性的金融产品和利率优惠服务;对重视程度高、发展基础好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政策扶持和资金分配上给予适当倾斜。

(四)狠抓合同清理,管好用活集体资产。一是聚焦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不规范问题,开展农村集体经济合同清理规范专项行动。推广“灞桥经验”“韩城经验”,坚决整治无偿、拖欠或低价占用,违规出租、出让、发包集体资产资源等问题,进一步保护集体资产安全,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经营秩序。二是抓牢合同清理规范新机遇,开启“三资”数字化管理新局面。要以农村集体经济合同清理规范专项行动为契机,全面推行集体“三资”数字化管理,将清理规范后的合同全部纳入全国产权管理系统,推动集体“三资”实现管理信息化、产权明晰化、监督多元化、运行阳光化、效益最大化,推进村集体经济规范发展。三是搭乘合同清理规范新东风,谱写基层治理新篇章。要将农村集体合同清理规范与“三资”管理、软弱涣散村整顿等工作紧密结合,进一步健全基层治理制度、规范村级组织运行、调动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为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奠定坚实基础。

(五)深化“三块地”改革,唤醒沉睡土地资源。一是完善盘活利用政策,唤醒沉睡宅基地。完善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政策,因地制宜探索多种盘活利用方式。推进西安市高陵区、富县、神木市、柞水县宅基地制度改革整县试点,加快工作进度,总结提炼做法,探索形成一批确权、赋权、活权的制度成果,让广大农民真正从改革中得到实惠。二是试点先行典型引路,探索建设用地入市路径。做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探索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进一步扩大榆阳区赵家峁村、蓝田县董岭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成果效应,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壮大村集体经济,激发乡村发展活力。三是有序推进土地二轮到期延包。按照“大稳定、小调整”原则,做好整县推进、整镇试点、“每镇一村”试点,在更大范围内积累延包经验,探索延包路径。始终坚持农民自愿原则,在有条件的地区,结合农田建设、土地整治,积极探索“小田并大田”经验和“一户一田”试点,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

(六)做好人才文章,夯实乡村发展基础。一是选优配强村党组织带头人,打造集体经济发展新引擎。坚持向重点村选派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制度,积极探索村干部能上能下机制,对政治成熟、思想素质好的乡土人才,以及懂经营、有闯劲的种养大户、经营能手,及时纳入村级后备干部进行培养,优先推选进入村“两委”班子,广泛参与所在村产业培育工作和集体经济发展工作。二是育好本土人才,赋能产业发展。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乡村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和“耕耘者”计划,开展家庭农场主和合作社理事长轮训,让“土专家”“田秀才”脱颖而出。三是用心用情引乡贤,创新创业促增收。坚持给平台、给通道、给保障,打好政策牌、事业牌、感情牌,提供好环境、好服务、好商机,鼓励和吸引乡贤人才回乡创新创业,担任“村集体经济发展顾问”,实现“人才回流、资金回流、技术回流”。四是打通人才使用通道,激发专技人才创新活力。打通县域内人才使用通道,做好农业专技人才、实用人才引进工作,引导更多大学生、实用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到乡”施展才能,让其成为基层发展的“香饽饽”,不断激发乡村创新创业潜力。

(七)强化科技支撑,凝聚产业发展力量。一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发挥秦创原农业板块平台作用,加强与农业科技企业合作交流,将农业产业链和农业创新链紧密结合,实现农业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不断推进农业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带动“雁阵”集群。二是加强基层农机推广,增强为农服务能力。依托龙头企业开展产业化示范和成果转化推广,结合农业技术交流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力提升行动等,抓好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示范推广。三是用好“互联网+”,驱动产业转型。完善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打通农产品供应链,优化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加快培育从事农业B2B电商专业人才,让“互联网+”助推农业生产方式升级,富裕农民口袋,驱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