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过紧日子常态化机制建立的调研与思考

更新时间:2024-07 来源:网友投稿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财政压力日益加大,如何在有限的财政资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各级财政部门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过紧日子常态化机制正是应对这一挑战而提出的,过紧日子的目的在于通过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监督和管理等手段,确保在有限的财政资源下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笔者围绕过紧日子常态化机制的内涵、各地财政部门探索过紧日子的实践经验,以及过紧日子面临的现实困难与建议展开探讨,以期为财政部门探索过紧日子常态化机制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新时代过紧日子常态化机制的内涵要义

(一)新时代赋予过紧日子常态化机制新内涵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必须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更加注重资金使用的效益和效率。政府部门作为财政资金的使用主体,建立过紧日子常态化机制是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

所谓过紧日子常态化机制,是指在财政资源紧张或有限的条件下,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设计、管理手段和政策调整,确保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以及广大民众在日常运营和生活中能够持续稳定地应对经济压力,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这一机制的核心在于“常态化”,即不再是应对短期财政压力的临时性措施,而是成为长期、稳定的工作方式和管理理念。

过紧日子常态化机制要求财政部门在保障基本支出的前提下,通过优化支出结构、压缩一般性支出、加强预算管理和监督等方式,实现财政资金的节约和高效使用。要从预算控制、支出优化、收入拓展、绩效评价、风险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约束,确保在有限的资源下满足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基本需求。

---此处隐藏6774字,下载后查看---

(四)强化债务管理和监控,优化支出结构

1.加强债务管理和监控。建立健全债务管理制度,明确债务管理职责和流程,确保债务管理活动的规范化、法治化。定期对债务进行清查核实,确保债务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通过加强对债务使用的监督和跟踪,确保债务资金合规、高效使用。

2.完善风险预警和处置机制。一是建立债务风险预警体系,通过设定合理的风险指标和警戒线,及时发现债务风险;二是加强对债务风险的分析和评估,定期发布债务风险报告,为决策提供参考;三是制定债务风险处置预案,明确处置流程、责任分工和应对措施,确保在发生债务风险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处置。

3.优化支出结构,压减一般性支出和非急需、非刚性支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压减一般性支出和非急需、非刚性支出。通过压缩不必要的开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措施,为债务化解提供安全保障。

4.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地方财政部门应积极与金融机构沟通,争取更多的金融支持和优惠政策,为债务化解创造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模式,如债务重组、债务置换等方式,以此降低债务成本、延长债务期限,有效防范财政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