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X县乡村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更新时间:2024-07 来源:网友投稿

近年来,我县大力推进粮油、生猪等大宗农产品和虾、鹅、菌、草(秸秆)、牛等“5+N”特色产业发展,粮食安全基础牢固,生猪产能稳步提升,牛羊畜禽、果蔬水产稳步发展,乡村产业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农业农村经济稳中有进。

(一)筑牢基础产业,粮食生产、畜禽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加强。出台促进粮食生产、遏制冬季农田撂荒政策文件并狠抓落实,2022年粮食种植312万亩,总产量117万吨;今年夏粮再获丰收,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在地作物长势良好,为秋季丰收奠定了基础。深入推进生猪全产业链发展,投资2000万元建成“X猪”保种场并获批省级保种场,温氏、天邦等龙头企业带动规模养猪场发展至340余家,启动生猪屠宰深加工项目。安徽开牛农业科技公司获批省级“江淮水牛”保种场;安徽海辉水产养殖公司入选2022年国家水产种业强优势阵型企业;安徽东方金桥苗木科技有限公司获批省级苗木种质组培基地;推广“一稻两虾”生态养殖,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28万亩。发展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300余家,农产品加工园区8家,2022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产值157亿元。

(二)做强特色产业,虾鹅菌草牛等“5+N”特色产业发展齐头并进。组建“X猪”种质资源开发公司,与安农大合作开展“X猪”家系复建、疫病防控,推动X猪扩繁及产品开发利用,X“香皖里”黑猪肉荣获第十二届安徽合肥农交会金奖。制定鹅产业“1158”发展规划,引进总投资4亿元的安徽品享牧业项目,全链条融合发展优质饲草培育、种养合一、屠宰精深加工、冷链仓储基地。构建“一园两带多点”虾产业化发展格局,试验成功“一稻两虾”种植模式,开展虾稻品牌创建,注册龙虾商标7个、虾稻米商标8个,创建农业农村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9个,年综合效益突破22亿元。安徽众兴菌业科技有限公司工厂化生产双孢蘑菇的单产、品质和安全性整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22年全县食用菌面积达550亩、产值3.75亿元。引进总投资130亿的X县光明乳业“20万头奶牛养殖和日产2000吨乳制品加工”项目,打造集一产奶牛养殖、饲草种植,二产牛奶加工、物流运输,三产乳品销售、科普观光于一体的“一二三”现代奶业融合产业园。安农大江淮分水岭试验站依托“国家中部地区畜禽种质资源库”,建成南方绵、山羊活体遗传资源库,全县养羊企业达59家,存栏35300余头。各乡镇还立足资源优势,探索发展各类特色种养殖产业,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品牌。农产品加工方面已形成炉桥桥尾、能仁粉丝、池河麻油、三和千张、X黑猪肉等等知名品牌,产销两旺。

(三)壮大产业集群。成功创建金山滴水、藕塘花生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吴圩九梓、连江西湖、池河永存、定城解放4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藕塘、张桥、仓镇等12个乡镇乡村振兴产业园。其中:藕塘花生产业园、X镇禽类蛋白一体化产业园、三和集镇蔬菜加工产业园、二龙乡豆制品加工产业园、池河镇大米深加工产业园、七里塘乡果蔬食品加工产业园陆续建成投产。藕塘花生产业园入驻9家以花生深加工为主导的食品加工企业,年产值达3亿元。中央财政投资980万元的江淮小龙虾产业集群项目正在有序推进,西卅店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小龙虾加工项目已开工建设。

---此处隐藏2732字,下载后查看---

三、工作建议

(一)巩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一是抓好粮食生产。聚焦多种粮种好粮,落实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坚持精耕细作提单产,坚决杜绝割青毁粮、开工毁苗等违法行为。二是抓好生猪生产。全力稳定生猪产能,站稳生猪生产全省第一方阵,保持全市第一位次。三是抓好水产生产。因地制宜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大力推广“一稻两虾”种养模式。四是抓好蔬菜生产。推动蔬菜全产业链发展,支持集中连片开展老旧蔬菜设施改造提升,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创建食用菌生产重点县,推进与合肥共建蔬菜基地建设。

(二)推动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开展“双招双引”。加大绿色食品、农业特色产业“双招双引”和项目建设力度,围绕延链补链强链求突破,扎实推进农业全产业链挂帅攻坚行动。二是强化培育帮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中小微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引导大型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发展,培育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企业。三是加大品牌培育。加强与浙江大学智库团队合作,加快完善“定有良材”区域公用品牌运营体系,打造一批富有竞争力的“定有良材”典型农产品。同时采用农业合作、土地流转入股、农业生产托管等多种形式,扩大农业经营规模。

(三)加快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一是加强经营主体培育。支持农业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合作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二是推动产业链延伸。加强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设施、冷链物流设施、末端零售网点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发展加工、物流、储运、销售、信息服务等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三是完善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补齐物流短板,尤其是冷链物流短板,提高城乡供需主体的对接效率。四是推动乡村产业交叉融合。持续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休闲农旅新文化,构建全域乡村旅游新格局。

(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一是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让乡土人才成长起来,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发挥引领作用。二是贯彻落实好相关政策,引导更多青年人返乡下乡创业,给予他们资金、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吸引其扎根农村,成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