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XX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调研报告

更新时间:2023-12 来源:网友投稿

一、全区优化营商环境总体情况

近年来,全区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各项部署要求,深入推进优化营商环境攻坚突破年行动,持续深化拓展巩固优化营商环境成果,着力补短板、强弱项,不断促进我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一)D政高度重视,完善机制措施。区上成立了由区委书记、区长担任组长的“双组长”的全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7个工作专组,每个工作专组由分管县级领导任组长;制定了《关于xx省优化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价反馈问题整改方案》《全面落实省市区优化营商环境大会精神若干措施通知》《优化营商环境攻坚突破年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把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乡镇和部门。并在社会各领域和企事业单位聘任优化营商环境特约监督员,线上线下广泛征求意见,对损害和破坏营商环境行为“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充分发挥问责的倒逼作用,目前共收到评价x万多条,群众满意度达99.99%。同时,建立领导包联企业制度,县级领导包抓包联商贸流通企业x家、食品企业x家、工业企业x家,定期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协调解决实际问题。

(二)持续深化改革,精简审批流程。严格执行国家项目审批管理规定,按照国家和省市深化“放管服”改革部署,依托“xx政务服务网”和“xx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全面推行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实行“网上申报、在线审批、并联服务、数据共享、动态监管”运行模式,打造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实现即来即办,2023年在线申报项目x个、x亿元,办结率100%。不断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压减审批时限,企业投资备案类项目从3个工作日压缩到1个工作日,项目可行研究报告审批从5个工作日压缩到3个工作日,初步设计审批由10个工作日压缩到5个工作日,各事项承诺时限在法定时限基础上压缩三分之一以上,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办理,确保重大投资项目能够按期高效落地实施。优化在线帮办服务,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立“综合帮办窗口”,专门配备工作人员和相应的办公设备,依据群众存在的实际困难实行“帮着办”“代着办”“引导办”“在线办”等服务方式。

(三)强化监管举措,优化信用环境。发挥牵头部门职能作用,严格落实“双公示”制度,通过政府履责管理考核、信用宣传、红黑名单制度等有效举措,全面推行行政审批事项信用承诺制度落实,截止目前,“双公示”数据归集x万条,水、气、暖、企业公开承诺等特定领域信息归集x万条,建立了相对完善基础数据,并对信用等级达到A级及以上申请人,提供容缺受理、告知承诺、简化程序、优先办理等便利服务措施,真正实现“让信用信息多跑路,让诚信主体少跑腿”信用环境。为提升市场主体“信用度”,通过优化规范信用修复流程,开辟信用修复“绿色通道”,支持各类企业在招商引资、招投标等方面免于失信惩戒。截至目前,共为x余户市场主体办理了信用修复,逐渐提高了经营主体守信、重信意识。

---此处隐藏2542字,下载后查看---

针对上述问题,调研组建议,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以“三抓三促”行动为抓手,对标优化营商环境攻坚突破年行动各项指标任务,全面补齐短板弱项,推动全区营商环境不断迭代升级。

(一)注重管理质效,提升营商环境的大转变。一是不断完善“区领导联系促动、部门配合联动、包抓领导督办、责任单位拉动”的联合攻坚机制,全面协调、代办、督办重点项目,推进建设项目人防、规划、质量、消防及竣工备案一体化验收,整合查验流程,实现同步受理,同步出具各部门验收文件,实现经济社会高效发展。二是牢固树立“攻坚意识”“冲锋意识”,重点围绕“项目审批、政策争取、项目建设”等方面全面提升政务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减环节、缩时限、提效能,加大重大项目攻坚力度。三是严格按照“精简、规范、效能”的原则和“放管服”改革工作方案要求,切实加强开工项目、重点项目的调度和推进工作,详细了解企业产生经营情况及存在的困难,共同探讨破解制约瓶颈,最大限度为企业发展服好务。持续推进全区“放管服”改革,深入研究放什么、管什么、服务什么;严查职能部门拖拉、互相推诿、效率不高,审批事项“明放暗不放”,审批材料“明减暗不减”的现象。四是坚决惩治形式主义,采用全区营商环境“红黑榜”评价机制,制定务实管用的办法措施,持续促进营商环境不断改善。

(二)注重创新举措,营造有力的要素环境。一是深化人才体制改革营造创业氛围。坚持人才优先发展理念,进一步做好人才发展规划和人岗匹配工作,积极为高层次人才落地搭建政策平台,最大限度实现专其能、致其力、尽其用;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法规制度保障和税收减免支撑,完善科研人员创业创新的股权激励政策,加大对重大专利和发明创造奖励力度,提高知识和脑力等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比例。二是开设涉企服务“绿色窗口”。以“一次办好”为目标,在诉讼服务中心设置涉企案件绿色通道,开设专门窗口办理涉企案件立案工作,通过诉讼服务网、移动终端、12368诉讼服务热线、跨域立案等多种渠道,为涉企案件当事人提供诉讼指引、便民服务、诉讼辅助纠纷解决、审判事务等诉讼服务。三是优化用地供给。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按照划定的“三区三线”加大土地储备,最大限度保障项目建设用地。完善工业用地出让制度,在招拍挂基础上,支持弹性出让、先租后让、长期租赁等多种供地方式。加强建设用地供后开发利用监管,加大供而未建闲置土地处置力度,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四是强化基础保障措施。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园区等项目集中区域综合服务能力,强力推进生产要素聚集,不折不扣落实惠企政策,切实做好“筑巢引凤”文章。五是引导企业融合发展。建立健全企业评价体系,引导本地企业向引进企业“取经”,借扬长避短,融合发展,补强薄弱链条,提升关键链条,精准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引领产业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效提升。六是着力减轻企业负担。严厉整治各种涉企业乱罚款、乱收费,查处和问责,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认真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粗暴执法、选择性执法等不规范执法行为,不断提升执法的公平性、规范性和有效性。特别慎用对企业进行停工、停产等强制手段,必要时必须由行业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报县级主管领导审批同意,并在区营商环境办公室备案后方可执行。七是增强企业竞争力。建立公共信息平台,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政策宣传、信息发布、项目对接、风险预警等综合信息服务;引导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转型升级、整合上市,充分发挥企业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引擎作用。八是强化政务人才培养。通过各种形式加大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工作人员业务培训,让他们真正能把政策解释清,事情办得快,注重在政务服务大厅培训一些熟悉各项业务的“集成性”人才,为企业和群众办事提供高质量工作咨询与指导。全面落实“最多跑一趟”的服务承诺,强化综合窗口力量和后台审批人员业务能力,持续提升工作人员业务水平,提升审批效能,不断提高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满意度。

(三)注重法治建设,创造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一是加强法治政府建设。要进一步健全依法行政配套制度和责任体系,规范行政执法,全面落实入企执法检查备案登记,轻微违规首违不罚、重大行政处罚备案等一系列惠企制度,严格落实涉企案件经济影响评估制度。二是加强监管机制建设。建立完善市区监管联动响应和协作机制,实现违法线索互联、监管标准互通、处理结果互认、清除监管盲点,降低行政执法成本。三是树立审慎、文明、规范的办案理念。妥善办理涉企民商事纠纷和执行案件,审慎使用查扣、冻结企业资产、拘押企业负责人等司法手段,最大限度降低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不利影响;严格区分个人财产和企业法人财产,对股东、企业经营管理者等自然人违法,在处置其个人财产时不任意牵连企业法人财产;对企业违法,在处置企业法人财产时不任意牵连股东、企业经营者个人合法财产。

(四)注重扶持精准,发挥金融的助推作用。一是金融机构要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对中小微企业融资政策支持及配套措施,制定并强化落实具体的实施办法,从税费优惠等各方面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各项政策扶持。二是完善和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改善信用环境。金融机构应当改变单一的注重抵押、质押的观念,将保证方式扩大到信用保证、动产质押、第三方担保、企业主信用、其他权利保证以及未来现金流保证等方面。三是金融机构应当推行可循环抵押贷款模式,对信用较好的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采用灵活的贷款方式,给予符合条件的贷款户一定的授信额度,在较长时期内循环使用,贷款到期结清本金后在短时间内可完成再发放的工作,让更多的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享受快捷、便利的金融服务。四是金融机构要积极探索融资增信服务新模式,不断创新贷款担保方式,开发新产品,努力满足商贸小微企业等客户“短、小、频、急”的需求。同时,继续通过展期、转贷等措施,帮助小微企业解决资金周转问题,让小微企业顺利渡过难关。(五)注重建立联动机制,夯实营商环境基础。一是强化纪检监督。实行区纪委监委+派驻纪检监察组+镇(办)纪(工)委联动监督模式,问题线索联动共享,聚焦审批服务领域“四风”问题,公布举报电话、设置服务意见簿,着力整治行政服务“庸、懒、散、慢”问题,努力优化营商环境。二是强化行业部门横向监督。统筹市场监管、应急管理、住建、自然资源等部门积极探索完善工作机制,完善便民设施,畅通举报渠道,建立问题清单,责任压到部门,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严格规范涉企案件处置程序,最大限度保障企业合法权益;督促相关部门对提出信用修复的企业进行指导。三是强化社会力量联动监督。从“两代表一委员”、企业负责人、农村D支部书记等群体中选聘特约监察员参与对营商环境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及考评工作,延伸监督触角,把涉及企业利益的痛点、难点、焦点问题反映上来,助力区纪委监委更好地履行监督检查职责,确保监督不留死角;四是强化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广泛深入宣传我区宜商安商的优惠政策和突出成效,加大对破坏营商环境典型案例的公开曝光力度,开办“电视问政”等节目专栏,鼓励群众参与,集中民意民智,不断提高全社会特别是区内外客商、市场主体的关注度和知晓率,切实营造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都是营商环境、处处都是营商环境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