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面深化改革重点工作情况汇报

更新时间:2024-10 来源:网友投稿

(一)以思想改革为先导,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一是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组织开展省属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专项整治行动,完成全省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工作。稳妥推进45家混合所有制企业改革,深入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持续开展民营企业梯度培育,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培育认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X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X家,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X家。推动出台《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落实减税降费等惠企政策,积极搭建政企沟通交流平台,切实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常态化组织银企对接活动,制造业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长X%。三是大力发展个转企、小升规。深入实施个转企、小升规三年行动计划、“双百工程”,建立服务业重点行业小微企业名录库,强化监测分析和跟踪服务,推动小微企业转型升级为规模以上企业。2024年全省新增“个转企”X家、“小升规”X家,全省“个转企”数与上年相比增长X%,提前超额完成国务院提出的“全年净增X万户”的目标任务。四是积极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制定落实《关于进一步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安徽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补助管理办法》等系列政策文件,全面优化科技创新生态,有效激发企业创新活力。2024年,全省净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X家,净增科技型中小企业X家,预计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X%左右,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X%左右。

(二)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发挥创新驱动引领作用。一是推进科研院所改革。制定《安徽省关于推进科研院所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深化省级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推进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改革专项任务落地落实。加强与知名高校合作,组建运行未来技术研究院、环境研究院。二是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制定《安徽省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加强科技成果捕捉平台、供需对接平台和孵化平台建设。2024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至X亿元左右,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交易实现量质双升。三是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安徽省新时代人才强省建设战略纲要》,深入实施海内外人才集聚工程。设立A类世界一流学科启动项目,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建设前沿科学中心、科创平台。

(三)以数字改革为方向,推进整体智治和高效协同。一是大力推进数字政府改革。编制《安徽省“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规划》《安徽省“1+1+N+X”政务数据共享交换体系规划》,加快构建协同高效的政务大数据体系。有序推进各市县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体系建设,全域推进“皖事通办”,深化拓展“一网通办”“跨省通办”。全力推进省政府网站集约化平台建设,建成省市县政府网站全部联通的集约化平台。二是加快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编制《安徽省“十四五”新型智慧城市发展规划》,全面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深入开展智慧城市标准地建设试点工作,完善“地证房票账实”数据要素体系和公共数据资源管理平台。加快交通、能源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推进智能电网、车联网先导区等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是着力提升数字经济水平。制定《安徽省关于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加速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程,初步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数字产业集群。2024年全省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长X%。

(四)以要素改革为重点,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一是深化土地要素改革。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积极推进闲置低效用地盘活利用工作,加大工业用地保障力度,争取全省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X万亩以上。二是加快推进金融改革。制定《安徽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实施方案》,稳妥推进省联社改革工作,扎实开展农信社不良资产处置工作。积极推动地方法人银行机构多元化重组和风险处置,稳妥开展城商行、农商行风险化解工作。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普惠小微等领域的支持力度,2024年全省新增人民币贷款X万亿元以上,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X%和X%左右。深化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完善省融资担保集团风险补偿机制和地市分险机制。三是强化人力资源要素支撑。制定《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全力抓好援企稳岗工作,落实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及社保补贴政策,开展职业技能培训X万人次以上。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纵深发展,新增省级以上创业孵化示范基地X家、“双创”示范基地X家、“小岗村”创业孵化园等农村创业园区X家。

---此处隐藏3199字,下载后查看---

(四)依托数字变革这个战略机遇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构建数智赋能治理体系,提升政府数字化水平。打破数据壁垒,建立统一高效的政务数据共享服务,促进数据融通共享,共建共享治理合力。优化营商环境,减轻市场主体负担,激发发展动力,提升政府施政和服务能力。数字化赋能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效率,便利企业和群众办事,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