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经邦,人才为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国家发展靠人才,要实现人才强国的伟大目标任务,就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涵养人才生态、激发人才活力,以人才优势创造发展优势,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我市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持续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开创了人才引领创新驱动、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新形势下,我市人才发展迎来了新的任务和机遇,也面临着新的课题和挑战。省委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对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作出安排部署,聚焦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设具有我市特色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一、创新引才机制有“宽视野”,以临川知珠的慧眼招揽出类拔萃的“千里良驹”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首先要保证人才引得进。要坚持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构建更加完备的聚才引智链条,靶向引进和灵活引进相结合,加快补齐区位吸引力、政策辐射力、创新原动力短板,精准引进集聚全省重点产业、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
(一)瞄准发展需求建立“靶向式”引才机制。围绕全省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重大项目、重点学(专)科等开展人才需求调查,制定紧缺人才引进计划,分类分档确定高端紧缺岗位清单。组织实施好“三省英才计划”,建立高层次人才“直通车制度”,对于前沿科技和新质生产力培育关键领域,“一事一议”引进全球拔尖创新人才。围绕区域用人主体的高层次人才招引需求,精准对接人才、产业、技术、资金和政策,贯通“寻访—匹配—引进—落地”猎聘体系,探索人才集团市场化招才引智的新模式。
(二)聚焦重点项目建立“赛马制”招才机制。围绕重点产业链、特色专业镇和开发区建设,组织实施若干“赛马制”项目,通过“项目化+清单式+责任制”方式,举办项目投资建设“赛事”,吸引集聚一批产业人才“同台打擂”。聚焦重点科技攻关任务,采取“揭榜点将”“揭榜组团”等模式,引进帅才型科学家。实施“青苗计划”,以自主立项和公开竞争相结合方式,进一步扩大针对新就职博士的资助课题数量,适度提高资金支持力度。鼓励企业依托自身发展急需项目走出去“开疆拓土”,在重点城市建立“人才飞地”,“飞地”引进人才与在省人才享受同等奖励。
---此处隐藏3518字,下载后查看---
“人才各有所宜,用得其宜,则才著;用非其宜,则才晦。”要牢固树立“大人才观”,进一步完善人才管理评价使用机制,真刀真枪破解人才政策“中梗阻”,充分打造用好用活各类人才的职业场景,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尽其能。
(一)健全“高效活力”的人才管理体制。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凝聚省市之间、各职能部门之间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合力。深化高校、科研院所综合授权改革,制定和印发支持人才发展“授权松绑”清单。健全完善人才编制周转池制度,编制不足的事业单位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可申请使用人才专项编制。着力建设一批人才综合改革试验区,赋予用人主体更多自主权,同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二)构建“唯才是举”的人才评价机制。深化市场化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在高层次人才认定中强化市场评价、同行评价和薪酬税收贡献评价等力度。设立由各行业领域顶尖人才代表组成的高层次人才综合评价咨询委员会,试行高层次人才举荐制度,向综合贡献突出的用人主体以及成就突出的顶尖人才等赋予高层次人才举荐权。畅通非公领域人才职称评审申报通道,探索在行业龙头企业试点建立中级职称评审委员会。
(三)完善“双向驱动”的价值激励机制。完善高校、科研院所绩效工资体系,建立健全动态调整和优化机制,对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实施收入分配适度倾斜政策。合理分配职务科研成果转化收益,切实提高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收益比例。建立健全杰出人才荣誉评选机制,对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拔尖型、创新创业型领军人才(团队)和产业急需紧缺人才,授予荣誉称号及配套扶持。
(四)建立“良性有序”的双向流动机制。畅通人才双向合理流动渠道,鼓励体制内的科研人员到企业从事国家和省重大科技工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取得的工作业绩,可作为职称评审、岗位竞聘、考核激励的重要依据。事业单位可按实际需求从国有企业或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正式人员中调配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推动人才向基层流动,在评聘高级职称时,同等条件下具有基层工作经历人员给予优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