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市工信局作为推动我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主力军,按照“政策工具多样化、人才队伍本地化、重点工作融合化”的工作思路,加速推进企业数字化进程,为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目前,全市已完成587家企业的数字化诊断,入企诊断完成率居全省前列,推动432家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普查的687家企业中,开展数字化转型的企业占比78%,高新区在全省工业强省建设推进大会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现场会上作交流发言。
一是用好多种政策工具。全力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市、县(区)两级整合3亿元专项资金,实施《**市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三年专项行动方案(2024-2026年)》等8个专项支持政策,采用“政府补一点、服务商让一点”的模式,为L4级及以下企业提供免费“数字化转型服务包”,引导企业开展“小快轻准”的“微改造”“轻改造”。创新推出“渝数贷”等数转金融产品,整合“工信通”等政策性金融产品,为全市数字化转型注入金融活水。用好用足上级政策,融合工业领域设备更新、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利好政策,推荐企业申报央行设立的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项目,加强与省工信厅、省财政厅沟通对接,争取上级资金政策支持。向四家法人银行发放支小再贷款2.7亿元,支持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组织多个项目申报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工信部专项项目,充分利用政策红利,推动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此处隐藏1177字,下载后查看---
二是推动人才队伍本地化。开展全市工业企业人才专项调研,全面掌握企业对数字化人才的具体需求。积极搭建交流平台,举办人才供需对接会,促进**学院等市内院校与园区企业无缝对接。组织数字化转型人才培训,提升企业人才数字素养,引导企业学习数字化转型优秀标杆。创新推出高层次人才校企“共引共享”机制,通过编制、待遇等政策叠加优势,增强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建立市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等5级服务体系,汇聚180多名数转专家,为企业提供专业支持,并组织开展数字技能人才评价考评员培训班,建立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体系。在运营商服务端,鼓励三大运营商录用本地院校及本地户籍毕业生,打造本地化运维团队。聚焦企业需求,全市各院校针对性开设数字化转型相关专业、课程、定向班,加快培养一支既懂数字化又懂产业的人才队伍。
三是推进重点工作融合。坚持融合理念,统筹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设备更新和科技创新三项工作。通过装备改造升级,加快智能制造装备如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工业控制设备的规模应用,促进信息系统综合集成,实现生产数据贯通、制造柔性化和管理智能化。实施高新技术企业“育苗造林”三年行动计划,攻坚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鼓励研发投入,深度融合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发挥标杆企业引领作用,带动上下游企业进行设备更新、科技创新。推动新钢集团、赣锋锂业等4家龙头企业对标国家级、省级“数字领航”企业,支持万达美纺织、东鹏新材料等25家中小企业打造“小灯塔”企业,鼓励亿铂电子、众加利等33家重点企业构建“数智工厂”。
四是强化数据治理与应用。建立全市统一的数据治理平台,规范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和共享流程。引导企业树立数据资产意识,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数据进行科学分类和标注。加强数据质量管理,定期开展数据质量评估工作,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同时,深度挖掘数据价值,鼓励企业利用数据分析技术进行市场预测、生产优化和成本控制。例如,通过对销售数据和用户反馈数据的分析,企业可以精准调整产品设计和营销策略,提高市场竞争力。此外,探索数据交易模式,在保障数据安全和企业隐私的前提下,促进企业间的数据流通,使数据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更丰富的数据驱动支持。
五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快5G网络在工业园区的全覆盖,提高网络的稳定性和传输速度。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拓展标识解析应用场景,实现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加强数据中心建设,依据不同企业的规模和需求,规划建设多层次的数据中心,满足企业在数据存储、计算和灾备等方面的需求。鼓励企业与网络服务提供商合作,共同优化网络架构,提升网络对工业设备的连接能力和对工业应用的承载能力,为数字化转型搭建更坚实的网络底座,保障数字化生产和管理的高效运行。
以上发言,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