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涵盖了智慧安防、智慧交通和智慧社区三大应用领域。社区,作为城市的缩影,其智慧化建设是智慧城市成功运行的基础。随着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及我国智慧城市规划的不断推进,我们得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社区内物业、政务、医疗、教育、养老、通信和生活服务等多方面需求进行有效整合。社区治理作为智慧城市治理中至关重要的“最后一公里”,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下,正稳步实现智慧标准化建设。信息化手段的运用,不仅加强了智慧社区的治理,而且逐步塑造出一种智能化、精细化和社会化的社区治理新模式。通过构建一个综合性的智慧社区信息系统,不仅能为居民提供更高品质的公共服务和管理,进而营造一个更加舒适、便捷、安全和智能化的生活空间,而且可以推动智慧社区建设的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智慧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智慧社区治理问题分析
(一)多元主体协同不畅
社区是个多元化的综合体,智慧社区的治理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市场、社区等多方组织协调、共同参与、相互协作,制定适合其发展的方案并认真贯彻落实。政府具有公共性、法定性、执行性与强制性等特征,因此,在我国智慧社区的治理过程中,政府通常处于主导地位。xx省政府以政策为导向,进行资源高效整合,引入市场机制,大力推进智慧社区的治理进程。但在智慧社区治理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一,政府作为主体主导一切事务,但企业和居民参与较少,市场运作也未能发挥其积极作用,使政府不得不承担巨大的工作量,不能准确定位自身的本职工作,未能形成共建共治模式。其二,上级政府对社区建设的过度管控使得下级政府长期处于消极被动接受任务的状态,缺乏主观探索精神,盲目服从并完成上级的方案,与地方城市、乡镇的实际民情脱节。且各地区政府在落地智慧社区项目时各自为政,缺乏合作、信息与资源共享,导致政府治理凝聚力不足。
(二)技术与治理融合度不高
---此处隐藏3339字,下载后查看---
此外,还可运用智慧化手段,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支持下,获取社区居民的需求与建议。鼓励居民参与管理、表达观点,让他们对社区的公共建设具有更多的发言权,进一步推动社区公共服务的多样化与深入化。现今智慧社区的发展,需要以科学技术为驱动力,以社区居民需求为导向,寻求有效的模式将“技术”与“社会”深度融合,打造智慧社区生态链,是人工智能与社会公众的结合最好的体现。
(三)加强智慧人才的吸纳和培养
智慧社区建设和服务的有效发挥,关键还是在于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面对如何吸引、选拔、聘用、培训、提升和激励员工这一课题,需要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第一,创新人才吸纳和选拔机制。在相关政策的引导和监督下,基层政府部门应积极利用新媒体等线上渠道发布人才招聘信息,扩大宣传力度。通过公开招聘,结合岗位需求择优录取,确保吸引到最合适的人才。对于条件优秀、专业技能高的人才,应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和福利待遇,如住房、交通、医疗等优惠政策,以及保障其子女就近入学的便利,吸引和留住人才。第二,提升和激励现有人才。鉴于现有工作人员在信息技术和运营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可以通过与xx省内各高等院校如xx大学、xx大学、xx师范大学等的合作,利用其优秀的师资力量和学术背景开展专业专题讲座,提高员工的专业知识基础。同时,鼓励相关专业的高校学生参与智慧社区的实践活动,使社区成为高校相关专业的实践基地,促进员工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实现知识和经验的双向提升。第三,依托党校加强培训。利用省、市、区委党校的资源,将信息技术知识纳入党政干部的日常培训内容,强化党建统领。通过基层党组织的模范带头作用,鼓励社区原有工作人员积极投入到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中,提升自身能力。第四,社区居民的参与和贡献。在推广智慧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及时将社区居民中的党员和热心社区工作的居民纳入社区管理队伍,通过延伸治理触角,将社区居民作为一线志愿者,让他们在改善社区生活体验、提升社区生活智慧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不仅能够增强社区的凝聚力,还能充分展现群众力量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
三、结语
目前,xx省智慧社区的治理还处在初步阶段。但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对智慧城市的治理与智慧社区的治理提出了更加高标准的要求。政府、运营商、社区居民等多元主体既是智慧社区的享有者,又是治理者,成为社区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实现政府监督、运营商管理、居民参与的高效综合治理模式。现代化技术的赋能与社区居民需求的有机结合,推动了社区公共服务项目的升级,促进了社区治理模式的创新发展。伴随着多元主体参与、技术与社会化的融合、智慧人才的吸纳与培训,智慧社区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将为社区居民打造更宜居的生活环境,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