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管理机制,激发园区内生动力。推动“两剥离一强化”。剥离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城市管理等7大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交由属地和部门。剥离园区开发建设运营职能交由公司承担,建立“管委会+平台公司”运营模式。聚焦经济发展主责主业,进一步强化管委会服务企业、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经济管理职能。激发人事改革活力。实行全员聘任制、末位淘汰制,采取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直接选聘等方式聘任内设机构工作人员,实现干部人事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建立企业式薪酬管理制度,实现主办级别奖励性工资与岗位奖励性工资“双轨”并行。建立全员绩效考评制,实现干部考核由“主观评价”向“量化考评”转变。
聚焦科技赋能,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科技+人才”同向发力。持续“科技副总”柔性引才机制,三批次引进专家教授兼任企业“科技副总”81人,帮助企业申报项目11项、专利38件、科技成果转化2项、荣获江西省科技进步奖3项。深化“科技+产业”互融互促。建设“创智谷”,打造集高校产业学院、研究院等为一体的“**硅谷”,落地江西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产业学院、赣南师范大学脐橙现代产业学院“两所大学”,构建校政企示范合作、产教学研深度融合、校企订单式培养模式,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强“科技+金融”协调联动。设立投资基金,充分发挥专利权融资作用,大力推进企业“知产”变“资产”,“专利”变“红利”,有效提升金融服务科技创新效能。
创新服务模式,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深化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建成并正式运行全省首个“企业之家”,建立“全天候”管家服务队伍、“全链条”衍生服务机制、“全过程”诉求运行机制,推动“便捷服务”向“增值服务”全面升级。延伸数字化服务触角。向符合条件的企业发放数字化服务券,助推、引导中小微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打破“带押过户”贷款同行办理的局限,提高买卖双方自行选择贷款业务银行的便利度。推行柔性执法方式。率先在全省出台涉企行政执法“降频减扰容错修复”和“涉企案件经济影响评估”机制,探索实施涉企包容审慎监管,最大限度压减行政执法扰企侵企空间,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此处隐藏2880字,下载后查看---
加强区域协同,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积极推动园区与周边地区的产业协同发展,构建跨区域产业联盟。与相邻园区开展产业互补合作,通过共建产业园区、共享资源要素等方式,打造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带。加强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降低区域间的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产业协同效率。同时,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合作,鼓励园区内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开拓市场,提升园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完善产业生态,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围绕主导产业,进一步完善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加大对关键零部件、新材料等配套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建立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检验检测、信息咨询等一站式服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促进产业集群内的知识共享和技术溢出。培育和引进一批专业化的产业服务机构,如科技中介、金融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为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撑。
强化绿色发展,引领产业可持续转型。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园区建设和产业发展全过程,制定严格的绿色产业准入标准,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进入园区。鼓励企业开展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化改造,推广应用节能节水、清洁生产等先进技术和工艺。加强园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打造绿色生态园区,通过建设生态湿地、绿色廊道等,提高园区的生态承载能力,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
提升教育质量,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加强与高校和职业院校的合作,根据园区产业发展需求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园区内设立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专业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同时,开展针对园区企业员工的继续教育和技能提升培训,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进修班等形式,不断更新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满足产业升级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以上发言,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