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探索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理念上和操作上的误区。譬如,盲目追逐概念之新,过分强调单元之大,片面追求情境之奇……等等。这些实践误区,不仅无助于解决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浅表化、碎片化、随意化问题,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概念化、抽象化、形式化等新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理论工作者继续在学理层面进行的梳理和澄清,更需要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结合具体的课例开展研究,在实践中阐释和落实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和新要求。
本人认为,这次基于“双新”(即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的课程改革,其根本目标是:通过教与学方式的变革,追求更有意义的学习,全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语文课堂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本人提出三点建议:
一、研究设计指向课程育人的核心问题。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最大的问题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点关注不够,缺乏学情研究意识,以知识教学为中心,学习内容浅表性和碎片化。语文课堂上最典型的表现是环节过多、提问琐碎、一问一答到底。教师追求的快速、平稳、顺利的课堂样态,与学生缓慢、多样、复杂的学习历程之间,存在巨大的落差。学科教学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成长,也就是教育学生“如何为人”“如何做事”。因此,新课标期望教师要自觉地从“学科教学”升级到“学科育人”的高度上来,把自己的角色从“学科知识代言人”升级为“学科育人的探索者”。课堂上要用有意义的核心问题推动学习,追求学习内容与学生生命处境的有机联系,追求学生思维的萌发和想象的丰富,让每个学生深度卷入学习,在学习中感受意义感和效能感,获得精神的提升和审美的愉悦。
二、研究设计指向语用能力的语言实践活动。
---此处隐藏1622字,下载后查看---
爱因斯坦有一句教育名言:“教育的价值,不在于学习很多事实,而在于训练大脑学会思考。”语文课堂评价要从重视学习结果、重视正确答案,转到重视学习过程、重视课堂表现。教师要走出自我中心,打破追求“标准答案”的惯性思维,建立以倾听关系为基础的平等开放的课堂生态,创设心理安全的课堂氛围,采用开放性评价标准和多种评价方式,引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教师要从“主要提问者”转为“倾听示范者”,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异想天开。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改进功能,通过观察和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发现教学的可能性,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兴趣,促进有意义深度学习的发生。
我们的国家正处于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而人的现代、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XX大报告指出,到2035年,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什么叫实质性进展?从群体角度,每一个人的才能都得到极大丰富,每一个公民的精神世界充盈丰沛。从个体角度,我们必须把下一代培养成“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会创新”的时代新人。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奠基性学科,天然地承担着培育时代新人的重任。小语会是汇集全国小学语文教学专家的学术团体,我们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创新导向,持续开展专题研讨、课题研究、课堂教学观摩、新教材培训等学术活动,宣传、落实新课标新理念,指导一线教师用好统编语文教材,追求更有意义的语文教学新样态,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