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以同志为核心的D中央深刻洞察我国发展面临的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深刻认识生产力发展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深刻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趋势作出的战略抉择,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D一以贯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时代传承,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在吸收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唯物史观,研究提出了以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为三要素的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D的十八大以来,在以同志为核心的D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经验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新时代生产力理论,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三要素的理论框架,又强调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突出科技创新在生产力发展中的核心要素作用,将传统生产力理论以“量”评判生产力发展水平拓展到更加注重“质”的变化,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动力机制和演进规律的认识。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新征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选择。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回顾人类现代化历史,每个时代率先实现重大科技创新突破从而大幅提升生产力水平的国家,往往就是这一时期综合国力领先的国家。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D人接力探索、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D带领人民坚定不移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奇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D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新时代新征程发展什么样的生产力、怎样发展生产力的时代之问作出的科学回答。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D的十八大以来,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全D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我国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日益显现。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平衡性明显增强。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发展动力活力竞相迸发。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发展方式转变步伐加快,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生产力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明显差距,制约高质量发展因素仍然存在。特别是当前我国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出现了变化,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达到了瓶颈,旧的生产函数组合方式已经难以持续,需要充分发挥我国制度优势、市场优势、产业体系优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此处隐藏2795字,下载后查看---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着力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技术革命性突破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要大幅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在若干重要领域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总结发扬新型举国体制成功实践经验,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从制度上落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组织地推进战略导向的原创性、前沿性技术创新。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突出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重点。要运用先进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完善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加快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
着力推进发展方式创新,构建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要着力推动重点领域绿色转型,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持续优化绿色发展政策工具箱,健全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倡导绿色消费生活方式,加大绿色产品供给,推动提升“衣食住行用游”等重点领域绿色消费水平。
扎实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构建新型生产关系。要加快形成更加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加快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适应引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新型举国体制,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和国家科技资源统筹配置,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环境。有序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深化人才工作机制创新,构筑人才竞争优势。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牢固树立用人和培养人同等重要的理念,支持和推动用人单位培养人才。实行更加积极的人才引进政策,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