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委2024年工作情况总结

更新时间:2024-12 来源:网友投稿

(一)坚定改革创新,结构布局稳步优化。一是国企改革步伐坚定有力。创新改革三年行动扎实推进,主要改革任务按期圆满完成,全市国有企业改革任务总完成率达到104.5%。混合所有制改革和整合重组有序展开,市属企业混改占比达到80%,资产证券化率提升至67%。“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及“僵尸企业”处置工作全面收尾,市属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移交实现全覆盖。厂办大集体改革基本结束,妥善安置职工1500人。二是市场化转型步伐坚实。制定《市属企业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实施纲要》,聚焦“四个一批”为重要方向,积极实施“两非两资”政策,分类推进地方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市场化运营,全年共盘活闲置土地3500亩,规划用地2400亩,完成项目投资10亿元。三是推动国有资本聚焦重要行业与关键领域。支持省属企业深度参与重大战略实施,在保障性住房、区域一体化发展、乡村振兴及城市建设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成立江淮集团、市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市城市更新投资基金、市产业投资发展基金等平台,构建一流产业生态体系。

(二)坚持项目引领,国有资产增值盘活。一是全面提升存量资产效益。督促市属企业清查低效资产,建立健全台账,分层分类处置。启动“两非两资”资产处置工作,清理认定“两非两资”企业90家,涉及土地1200亩,总规划投资XX亿元,经省政府审批后将通过公开挂牌方式处置。二是精准发力增量项目。加大对重点项目的跟踪管理,尤其是对涉及国家和省级发展规划,以及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专项债券支持范围内的项目,及时提供支持,提高申报成功率;积极对接银行和融资机构,争取更多的融资支持。全年申报地方政府专项债项目18个,获批10个;申报中央预算内资金项目80个,获批75个。三是加强投资变量管控。制定《市国资委监管企业投资管理指引》,规范市属企业投资行为;筛选监管企业负面清单,明确禁止类项目10项,限制类项目20项,鼓励类项目12项;建立重大投资项目的动态监控机制,加大对投资决策及事后监督的力度。全年共开展投资调研50余次,形成调研报告65篇;发出重大投资风险预警5次,发布风险评估报告7份;参与重大项目谈判6次,组织合规性审查20次。

(三)坚持统筹兼顾,国资监管精细化高效。一是构建国资监管大格局。制定《关于加强市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和采购管理的实施意见》等多个制度文件,为国有企业资产保值增值提供坚实促进。二是完善企业内部监督体系。指导市属企业修订公司章程、董事会议事规则,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下发《国有企业巡察审计整改通知》,推进审计整改日常化监督;建立委机关各部门与企业问题线索移送机制,构建信访事项联合处置机制;开展D风廉政建设责任落实情况检查工作。三是强化监督统筹。强化纪检监察、巡查、组织人事等部门的衔接,推动信息共享、线索移交机制建设;坚持季度联席会议制度,已召开联席会议23次,解决问题6个。探索与审计司法机关的协同机制,及时掌握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风险,每季度公布相关情况。四是完善经营绩效考核体系。制定《市国资委经营绩效考核办法》,优化考核指标与权重;设立经营目标调整机制,修订6家企业的经营绩效考核目标;制定绩效考核加减分事项清单并动态调整。

(四)坚持D建引领,增强国企的全面建强。一是深化D的建设。把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按照市委部署,扎实推进“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圆满迎接省委巡视组专项民主生活会;高标准推进基层D支部标准化建设。二是加强D对国企的全面领导。编制D委研究重大管理事项清单,全面落实D组织前置研究重大事项制度;所有企业均制定D委前置讨论清单,完善“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三是强化理论武装。组织收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总结大会;落实在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严格执行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全年集体学习50次。四是巩固基层基础。以组织力提升为目标,突出功能,发挥支部与D员模范作用,打造支部特色品牌;制定《关于提升市国企D建质量的意见》,支部标准化攻坚战全面实现100%覆盖;注重D员干部发展和培养,今年发展D员75名,充实队伍力量。

二、存在的问题

---此处隐藏1673字,下载后查看---

尽管过去一年我市在国企改革和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市属国企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方面仍不够理想,布局优化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部分县(区)国资委在国有经济的监测分析上不够深入,统筹协调推进力度不足,国资监管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2025年工作计划

(一)聚焦质量效益提升,壮大国有企业实力。大力支持省属龙头产业,在皖北地区加快延链补链强链步伐,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产业园区的建设,促进制造业与创新资源的深度融合。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市场化运营,选择具备条件的市属企业开展试点。优化产业布局,推动煤炭、新能源与新材料的产业融合,加快服务业的集聚,整合港口资源,推动建筑业结构优化。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提升企业效益,建立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强化财务约束,完善监事会制度,出台债务风险管控措施,加强预算支出管理,建立全面的财务监督管理机制。

(二)聚焦服务经济发展大局,提升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加强创新主体作用,支持国企研发核心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合作,吸引高端人才。加速关键技术的攻关和成果转化,改善科研院所条件,鼓励民营企业与央企的合作创新。助力企业开拓市场,充分利用长三角一体化的契机,优化资源配置,激发企业活力。推动资产优化,制定相关指导意见和操作办法,规范“腾笼换鸟”过程。

(三)聚焦风险防范化解,持续强化国资国企监管。加强国资监管协同,建立部门间对接和合作机制,深化监督融合。重点监督企业决策执行、年度任务及生产经营等关键环节,强化对领导层监管,推进国企法治诚信体系建设,严查违规违纪问题,并实施宽严相济的监管政策。构建数字化国资监管平台,推广“徽采云”的使用,提升数字化采购效率、降低成本,推进国企线上监管系统建设,利用大数据提升监管效能,精准掌握国有资产状况,及时发现潜在风险,为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服务,打造国企资产管理的特色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