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4年X区主要农业产业基本情况
(一)种植业基本情况。据统计,2024年全区共有蔬菜种植面积24.4万亩,产值15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果园47.52万亩,园林水果产量44.45万吨(主要品种为芒果、柑橘类,分别占比80.7%、14%),水果产值16.7亿元。甘蔗16.51万亩,2023/2024年甘蔗榨季,进厂糖料蔗47.12万吨,榨蔗46.285万吨,产值约4.61亿元。全年粮食总产量7.25万吨。
(二)畜牧业基本情况。据统计,2024年全区牧业产值8.45亿元,占农林牧渔业产值比重14%。全年生猪出栏16.95万头、牛出栏1.18万头、羊出栏4.1万头、家禽出栏1062.67万只,肉类总产量4.29万吨,其中猪肉1.48万吨,占总产量41.8%,禽肉1.74万吨,占总产量52.4%。
(三)林业基本情况。据统计,2024年全区林业产值8.45亿元,占农林牧渔业产值比重14.4%。全社会木材采伐80.1195万立方米;油茶籽产量189万吨。八角产量0.85万吨。
(四)渔业基本情况。据统计,2024年全区水产品产量1.4万吨;渔业产值1.57亿元,占农林牧渔业产值比重2.4%。
---此处隐藏3333字,下载后查看---
(一)调整产业结构优布局,拓展“三产融合”新路径。一是培育产业体系。坚持以调存量、优增量、提质量为方向,以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为重点,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培育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二是深入调研与科学规划。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调研力度,科学规划、示范创建、分步实施、统筹推进,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社会联动的种养加结合循环经济发展机制。三是突出特色与差异化发展。对于不同的区域,根据地区自身条件,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以期达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坚持高标准定位,注重循序渐进;坚持差异化发展,突出地域特色;坚持因地制宜,确保发展实效;坚持典型示范,重视基层创新。四是优化产业链布局。以养带种、以种促养、草畜一体化的生态循环产业链,全面引领带动种植业和养殖业融合高效发展。五是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健全完善帮扶项目联农带农机制,以“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为抓手,扶持劳动密集型经营主体吸纳更多劳动力就近就地稳定就业,促进群众持续增收。制定激励政策,让企业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为X区创造新的税收增长点。六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进一步加强“四好农村路”建设,完善农村公路网络、管养和运输体系,实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健全新型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全面推进信息产品和服务进村入户。
(二)优化资源配置破瓶颈,助推“乡村产业”新跨越。一是落实用地政策。认真落实农业用地政策,及时兑现土地流转优惠政策,提高资源可流动性。按照“规划引领、盘活存量、增量倾斜、创新供给”的思路,多措并举保障乡村产业用地。二是疏通城乡要素。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改善乡村营商环境,推动乡村生态资源价值转化,让各类生态资源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特色要素。三是扶持多类型新业态。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探索“互联网+”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促进智能化农业、精准农业的发展。四是搭建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通过现代化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为群众提供电子商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业物联网、价格信息等便捷及时的信息化服务,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有效扩大就业。
(三)推进精深加工增效益,塑造“特色产业”新品牌。一是龙头引领,提升产业水平。围绕特色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坚持龙头带动,提升产业集聚水平,支持龙头企业担任“链主”,以资金、技术等优势开展兼并整合,带动集群企业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等深度融合。二是提升产业配套服务。鼓励专精特新企业为“链主”提供配套,在细分专业领域深耕细作,提升产业集群整体质量和竞争力。三是促进资源集聚和共享。加强产业需求对接,促进资源集聚共享。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挥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龙头企业、合作社优势,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增强农业效益,提高农民收益。四是强化品牌意识。一方面是推进品牌创建,注册商标,申报认证“二品一标”(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培育打造一批X特色农产品知名品牌。另一方面是注重品质提升,推进农产品“身份证”管理,实现身份赋码,扫码溯源。
(四)稳固利益联结促增收,构建“群众增收”新机制。一是构建利益共同体。建立健全“政银企户保”“经营主体+农户”模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强信息资源共享,建立农户直接、长期参与产业发展的利益链机制。建立“主体+农户+基地”法律保障机制,规范合作行为。完善风险共担形式,鼓励经营主体建立风险基金。二是加强农民培训和就业。大力开展生产技能培训,努力把广大农民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全面提升农民整体素质,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五)加大政策保障聚合力,确立“三产融合”新保障。一是建立土地流转补助机制。建立土地流转助推产业发展补助机制,鼓励流入方优先流转群众土地,对流转其他农户土地的农户和对流转群众土地的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给予一定补助,保障群众产业收入稳定。二是加大项目扶持力度。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完善经营主体扶持优惠和奖励政策。三是推进涉农资金融合。加大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固定资产和技术改造等中长期贷款的支持力度。持续强化金融稳定的法治保障,健全有利于金融下乡的配套政策,优化提升信用环境建设和监管水平,健全对农村金融市场补贴机制,建立金融支农贷款担保体系,放大融资额度,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担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