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系统部署。2024年7月29日,*总书记就中央和国家机关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为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推动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要一体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和*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为实现*总书记擘画的全省现代化建设蓝图提供坚强保证。
一、把准改革政治方向,当好践行“两个维护”的“排头兵”
坚定不移把带头做到“两个维护”作为基层党建的首要任务,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党和国家机关始终彰显政治机关属性、全面深化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一)以更高站位强化政治引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放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原则的首要位置,充分凸显出其极端重要性。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和*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必须发挥好政治引领的“导航仪”作用,紧紧围绕党中央明确的改革目标、改革任务,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统一思想、统一步调、统一行动,结合部门、单位实际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确保“改”有准星、“革”有实效。要加强政治机关意识教育和对党忠诚教育,对照讲政治、守纪律、负责任、有效率的要求,积极推进政治忠诚、能力过硬、堡垒坚强、务实高效、清正廉洁的模范机关建设,充分发挥模范单位和标兵处室的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使模范机关创建的过程成为破解改革难题、推动改革发展的过程,引导党员干部始终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以更高标准提升政治能力。*总书记指出,在干部干好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要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行稳致远,必须有一大批政治能力过硬的党员干部。政治能力是把握方向、站稳立场、洞悉大势的能力,只有政治能力过硬,才能在改革实践中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要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加强政治历练和政治训练,使自己的政治能力同担任的工作职责相匹配,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和改革发展的实干家。提高政治判断力,始终保持政治敏锐性,保持清醒头脑和政治定力,科学把握形势变化,精准识别现象本质,清醒明辨行为是非,有效抵御风险挑战,时时处处从政治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提高政治领悟力,善于运用政治思维、政治眼光,从政治要求、政治角度观察、认识和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外在抓内涵,自觉将党中央各项改革举措落实到谋划发展、制定政策、部署任务和推进工作中去。提高政治执行力,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切实把政治执行力体现到改革发展的工作实践中、任务落实的实际成效上。
(三)以更实举措深化政治监督。《决定》提出要健全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机制。要把“两个维护”作为政治监督的首要任务,指导督促各部门各单位强化对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推动形成研究部署、狠抓落实、督促检查、及时报告、跟踪问效的工作闭环。在政治监督具体化上求深入,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各项决策部署,紧盯重大政策、重大资金、重大项目,梳理提醒清单,划出履职“红线”,紧密联系实际把改革措施落到实处。在政治监督精准化上求实效,紧盯权力运行“关键点”、问题易发“风险点”、群众呼声“聚焦点”,靶向发力、精准监督,抓住重点、攻破难点,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始终沿着正确轨道运行。在政治监督常态化上求长效,注重在政治监督和日常监督相结合上做文章,着眼于践行“两个维护”、遵守党的各项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等情况,通过定期检查、专项督查等方式,促进政治监督和日常监督贯通协同、有机统一,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落地生根。
---此处隐藏3863字,下载后查看---
四、坚持正风肃纪反腐,打好优化改革环境的“主动仗”
《决定》对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出重要部署。要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的自我革命,始终坚持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以正风肃纪反腐清除改革障碍,以钉钉子精神纠“四风”树新风,推动形成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为全面深化改革保驾护航。
(一)以务实作风优服务破难题。在省直机关常态化纵深推进抓学习促提升、抓执行促落实、抓效能促发展“三抓三促”行动,聚焦重要岗位、重点领域、重要工作、重要环节,对机关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有针对性地开展整治,引导党员干部树牢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多做打基础、利长远、出实效、创实绩的事。建立健全“月督促、季调度、年评估”工作机制,督促指导省直部门紧盯时间节点抓执行进度、紧盯关键环节抓执行过程、紧盯任务目标抓执行质效,着力推动解决事关全面深化改革和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和难点堵点。健全防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制度机制和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切实解决基层负担过重问题,充分调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抓改革、促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紧盯窗口单位和服务部门,推行“贴近式”“零距离”“不来即享”等工作模式,倡导“最多跑一次”;组织党员干部以普通群众和工作人员身份“沉浸式”体验办事流程和服务方式,对发现问题即知即改,力求实现群众需求“直通”机关、机关服务“直达”群众。
(二)以严的纪律增定力强保障。充分发挥纪律规矩的约束作用,守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底线红线。建立经常性和集中性相结合的纪律教育机制,坚持把纪律教育融入日常、抓在平常,定期举办省直机关党风廉政教育大讲堂,开展纪律教育月活动,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创新警示教育方式,做实以案说德、以案说纪、以案说法、以案说责,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精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善于用好第一、第二种形态,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健全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同查同治机制,发挥纪检监察工委、机关纪委专责监督作用,强化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和重点岗位的监督,严肃查处改革中的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推动各项改革举措有力有序有效落实。
(三)以履责尽责聚合力抓落实。抓好改革协同推进,必须从基本制度严起、从日常规范抓起,构建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层级负责、逐级落实的基层党建工作责任落实格局。厘清基层党建服务保障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做什么”“谁来做”“怎么做”的问题,督促党组(党委)书记、领导班子成员、机关党委书记、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机关纪委书记、党支部书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到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健全基层党建分类指导工作机制,根据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国有企业和中央在甘单位等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特点,细化实化目标任务和要求,科学精准分类施策,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断完善督促检查、考核评价等方式方法,强化督查考核结果运用,倒逼党建责任和党建工作落细落小、落地落实,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省实践提供有力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