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

更新时间:2022-10 来源:网友投稿

 

XX县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

 

 

---此处隐藏12527字,下载后查看---

为全面贯彻实施人才强县、创新强县首位战略,根据《浙江省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XX市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和《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精神,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XX县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加快推进重大人才工程实施,人才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1.党管人才合力增强。在全市率先实行乡镇(街道、园区)工业、科技和人才分管领导三合一、招商引才双考双述融合互促、重点企业人才工作一企一策等机制,持续强化县领导联系高端人才、部门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和重点人才项目等机制,在全省率先设立科技镇长团”“企业首席科技官,构建了县乡企联动的人才工作体系,人才工作运行效率不断提升。

2.人才队伍规模壮大。到2020年底,全县人才总量达20.28万人,较2015年增长30%,其中党政人才0.3万人、经营管理人才3.89万人、专业技术人才11.08万人、高技能人才4.73万人、农村实用人才2.64万人、社会工作人才0.3万人。企业人才占全县人才比例达77.2%,重点产业人才占企业人才比例达57.8%,占比较2015年分别提高7.9%18.5%

3.高端人才加快集聚。深入实施领军人才”“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等高端人才系列工程,到2020年底全县集聚高端人才2295人,较2015年增长105.6%。其中,自主培养省级以上引才计划”29人、万人计划”4人;入选省“151人才工程”28人、省海外工程师”31人、南太湖精英计划项目256个、南太湖特支计划项目57个;柔性引进两院院士30人,年均柔性使用县外专家教授等人才达1200人。

4.基础人才加速充实。形成校地协作引育大学生“XX模式,到2020年底全县大专以上学历达10.72万人,较2015年增长64.4%,净增4.2万人,其中本科、研究生分别达4.82万人、0.32万人,分别增长86.7%69.3%;实施金蓝领工程,开展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行动,探索实施技能人才定向委培、新型学徒制等新模式,成功创建国家级公共实训基地,全县高技能人才较2015年增长138%;分层分类推进企业家、创二代培训,累计培训经管人才1.5万人次。

5.人才环境持续优化。先后四次优化出台人才新政,每年人才专项投入占一般公共财政投入预算达到3%以上。构建“1+5+N”人才平台体系,成功创建全省第7家省级人才创业园、全省第2家县域国家级海智计划基地;建立全市首家人才飞地,累计入驻企业56家;探索柔性工作站科研融智新模式,引进教授博士团队112个。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全县人才公寓达到1.15万套。深入推进人才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建立全市首个人才服务信息化平台。探索人才积分奖励、蓄电池和现代纺织等特色产业职称改革试点、技能人才自主评价,人才评价激励改革创新取得新进展。

(二)发展趋势

1.应对全球化裂变新空间,重塑区位竞才新优势。随着全球化加速裂变,国际格局和体系正经历深刻变革。人才战略在面对海外引才形势复杂多变挑战的同时,也必将在全球竞争格局日趋分化的进程中,捕捉产业链与人才链重构新机遇。从区域看,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推进,将催生人才要素高度汇集、人才流动高度活跃的区域磁场效应。作为沪苏浙皖大通道和宁杭生态经济带交汇的重要节点城市之一,XX的区位凸显了新一轮发展利好空间和分享区域人才智力巨大流量的利好机遇。但必须看到,新空间新机遇也蕴含着新挑战新压力,作为长三角腹地县域城市,XX面临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更强大的虹吸效应以及周边发达县市更强烈的竞争冲击。因此,必须清醒把握区域竞合态势,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合作,以更加有效的策略参与竞争,继续深化全省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试点县、创新改革试验区等重大抓手,提升我县人才科技等工作在长三角的显示度,重塑XX区位竞才新优势,从而更好的承接国际国内人才与技术的转移和辐射。

2.呼应高质量发展新契机,激发产业聚才新动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以人工智能、边缘分析、生物芯片、5G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将进入临界爆发期,将从根本上重构产业体系和经济发展格局。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在创新型国家战略驱动下,先发地区传统的人口红利、开放红利机遇期已内在地转化为创新红利、科技红利换挡期,为创新链驱动产业链、倒逼人才链驱动创新链带来了新契机。立足XX实际,传统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仍居高,新旧动能转换尚未到位,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人才集聚处于初始阶段,面临高端人才与产业导向、企业需求契合度不够紧密,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基础队伍偏弱等瓶颈制约,而未来产业大升级、经济大转型对资源配置、人才架构则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化压力为动力,提升对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关联的认知高度,强化政企协同,强化企业主体能动,聚集新科技、新业态与核心人才、基础人才的深度嵌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与人才集聚升级同步并举,是深化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的重中之重。

3.对标深层次改革新要求,开拓生态融才新格局。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央对深化改革作出了新部署,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新发展格局。******对浙江提出要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体现了对浙江使命担当的新期待新厚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蕴含了破除制约各种创新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的要意。人才战略的基础在环境。近年来,我县人才环境不断改善,但与先进县市仍有明显差距,政策力度、创新度不足,机制灵活性、能动性不足,特别是市场化配置人才乏力;而平台建设滞后更为显豁,人才承载平台能级不足,“低小散弱”现象较明显,高校院所机构引育尚未突破,使得高端人才引进难、使用难、留住难。在新一轮发展竞争中,对标深化改革、创新创优要求,必须加快探索人才政策和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推进人才平台能级提升和人才管理服务集成创优,全力开拓引育用留生态融才新格局,推动XX在人才竞合中的夹缝局面扭转为高地区位,为加快推进全面高质量发展贡献人才力量。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高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人才强县和创新驱动首位战略,充分激发人才和用人主体活力,以创业创新领军人才、紧缺特需专业人才、勤业精业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汇聚各类创新要素,为XX建设环太湖发展高地、长三角经济强县、新时代窗口样板’”,争创长三角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县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二)战略定位

深刻把握国内外重大变革趋势,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立足接沪融杭、联通苏皖枢纽门户优势,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G60科创大走廊和长江经济带,牢牢把握战略机遇窗口期,紧扣XX改革发展阶段特征和目标要求,在主动参与区域竞合发展中确立XX区位竞才、产业聚才、生态融才新品位;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与人才集聚升级并举进程中,加快实现人才要素与新科技、新经济、新业态的充分融合,实现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紧密嵌合,构建XX现代化发展体系,全面开创人才优先发展、创新发展、引领发展的新局面,将XX打造为长三角具有影响力的人才窗口,在全国县域中彰显人才开发“XX样板

(三)主要目标

十四五期间,全力打造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实现XX人才发展四个实力的全面提升。

1.加快提升人才规模实力。2025年,全县人才资源总量达25万人。其中,党政人才保持在3000人左右,经营管理人才达4.8万人、专业技术人才达13.67万人、高技能人才达6.85万人、农村实用人才达3.5万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0.4万人、公共文化人才达0.46人。

2.加快提升人才质态实力。2025年,全县受过高等教育者占主要劳动力比例达26.7%;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37%以上,专业技术人才高级职称比例达12%;重点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增速高于全县人才增速2倍以上;入选国家和省市重点工程人才数在省市居第一方阵;人才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

3.加快提升人才效能实力。2025年,全县每万名从业人员中研发人员达185/年,开展R&D活动企业数达700家;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9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80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超过60%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40%;以南太湖精英计划等人才项目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企业新增15家以上,科创板上市企业数居于全省县域前列。

4.加快提升人才环境实力。2025年,全县人力资本投资占GDP比重达到19.3%以上,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人才创新创业平台数量和能级大幅提升,新增省级以上人才科技孵化载体30家;构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人才创新创业综合服务体系;人才体制机制和人才政策比较优势明显增强。

三、主要任务

(一)优先引育创业创新领军人才

围绕经济社会高质量高品位发展要求,坚持高精尖取向,以深化实施引才计划、万人计划、南太湖系列计划等国家和省市重大人才工程为载体,以国际驱动、高端驱动、项目驱动、科技驱动四驱联动和依托产业链实行人才+项目+资金精准化成建制引才模式为路径,刚柔并举、效用为先,加快集聚对重点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新经济、新业态前沿发展起牵引作用的领军人才及创业创新团队,激发高端人才队伍爆发力,彰显高端领航引擎效应。

(二)精准集聚紧缺特需专业人才

紧扣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任务,锁定起支撑作用的核心学科门类,加强专门人才需求预测、强化人才目标导向,以重点优势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精准化开发为路径,完善专门人才政策与机制,创设专业人才引育协同载体,加速集聚、优化配置紧缺特需人才资源,推动人才链中坚崛起,为实现相关领域科研和管理水平提升、知识和技术领先积聚中坚力量。

(三)大力培育勤业精业技能人才

着眼XX制造业迭代升级和现代服务业换档发展迫切需求,以实施新时代XX工匠培育工程、XX县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为载体,瞄准新业态、新技术、新工艺、新工种、新技能等关键支点,加码技能人才引育和评价激励政策,提升职业院校及社会化职业培训机构规模与能级,深化产教训融合、新型学徒制等新模式,开拓跨区域合作、国际化培养新途径,全面构建技能人才大培训、大引聚新格局,进一步打响长三角蓝领培育基地品牌,切实增强技能人才队伍对提升产业效益品质的基础承托力。

(四)统筹开发实干适用各类人才

着眼XX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方位加速发展所需,以实施党政人才素质提升计划、企业家培养赋能计划、经营管理人才引育计划、文教医卫名才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素质提升行动、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美丽乡村人才支持计划、社会工作人才培育计划为载体,全面提升人才内生力”“外引力,统筹推进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公共文化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整体激发实干适用、活力焕发、创优创新、效能彰显的人才力量。

四、重大工程

(一)智造兴业英才工程

1.“科创大才引领计划。深入推进鲲鹏计划引才计划万人计划南太湖精英计划南太湖特支计划等系列人才工程实施。突出龙头骨干企业主体能动,采取一企一策”“一行一策的策略引导企业制定高端人才引育规划,推动产业科创大才加快集聚。围绕产业链构筑人才链,探索大数据引才模式,构建人才数据仓”“按图索骥引人才;探索专班引才”“揭榜引才等模式,更好发挥以才引才作用;建立健全全球引才网络体系,打响新能源产业峰会论坛等活动品牌,深入实施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双招双引工程,全面提升引才精准性和实效性。积极拓展与高校院所、科研机构集中城市的人才合作渠道,创新项目制、候鸟制、兼职制、组合式等方式,加大高端人才柔性引进力度。

2025年,力争全球顶尖人才引进实现零突破,集聚国家和省级科技领军人才35名以上、市级领军人才100名以上,集聚青年博士100名以上。

2.企业家培育赋能计划。健全完善企业家分层分类培育体系,致力打造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具有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的优秀企业家队伍。深入实施以“50”“隐形冠军”“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企业为重点的企业家素质能力提升行动,着力精准化理论培训、政策法规培训、人才科技管理赋能培训,增强企业家掌控资源、整合资源、资本运作、品牌运作、服务社会的能力;大力实施以创二代”“新创客为重点的新生代企业家培育行动,着力迭代传承、导师帮带、创业辅导、挂职实训,提升新生代创业者传承创新、发现机会、创造价值、凝聚团队的素质和能力。加大党校(行政学院)等对企业家的培训力度,加大对企业家和创业者参加海外研修、名企访学、学历提升的支持力度;加强企业家组织、行业协会等机构对创业群体的凝结、交互和服务功能,促进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搭建企业家交往拓展活动载体,引导企业家与高校院所常态化交往,与科学家、投资家、教育家等各方面优秀人才交流互动。

2025年,企业家1000人次以上,其中50强企业培训200人次以上,创二代培训200人次以上。

3.重点产业紧缺人才引聚计划。围绕“1+4+2”重点产业发展布局和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发展取向,大力引聚紧缺特需专业人才,在相关领域形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创新能力突出、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坚实支撑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加强产业人才需求预测,着眼产业链与人才链双向匹配,突出具有支撑作用的核心学科及交叉学科,强化产业人才引储目标引导;构建区域和校地人才协作联盟,深化政产学研用联动机制,依托高校院所批量化招引人才,依托知名人才中介机构精准化输送人才,依托招商引才协同高效率匹配人才;坚持刚柔并举引才策略,推广科研课题+校企联合攻关融智模式,更有效融汇优势智力、解决关键难题、转化科研成果、引育科研人才;加强人才后续培养开发,大力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素质提升行动,促进产业紧缺特需专业人才持续成长与发展。

2025年,全县引进储备重点产业紧缺特需专业本科以上学历人才2万名,其中硕博士等高层次人才4000名以上;柔性使用高校院所教授等专家年均1000人次以上。

4.“XX匠才进阶计划。围绕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构建产教训融合、政企社协同、育选用贯通的高技能人才培育体系,打造新时代工匠培育样板。扩大职业教育资源,打造省一流标准技师学院;实施技能提升行动,支持公办职业院校在产业集群的乡镇和园区建立分院分校,推进技能培训一乡一品,深入企校双制、工学一体新型学徒制,深化西员东输委培模式;完善多元化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加快推进数字技能建设,优化技能等级认定体系,鼓励企业自主评价,创新积分管理评审机制,完善工匠系列和工匠金摇篮评选,构建县、乡、企三级技能大赛及人才选拔体系,遴选一支覆盖广泛、梯次衔接、上下联动的新时代工匠骨干队伍;实施技能创新行动,开展技术技能新标准研究,推进技术技能创新、工艺改革和成果转化,鼓励企业设立技术技能总监或技能专家岗位;推动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拓宽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空间。

2025年,全县技能人才总量达18.5万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达37%以上;市级以上优秀技能人才达到40人以上。

(二)文教医体名才工程

1.名师名校引培计划。着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学在XX”品牌,紧扣引进、培养、使用关键环节,努力造就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新时代教师队伍,努力造就一批办学特色鲜明、文化积淀深厚的品牌名校。大力引进特级教师、国家级教育名师等顶尖人才,构建层次分明、特色凸显的教师培养体系;建立系统、科学、完备的教师专业评价体系,促进各级各类教师队伍专业发展水平满足新时代教育内涵式发展新需求,造就一批名师、名校长、学科领军人才和德艺双馨的教育专家;大力发展优质民办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培育办学特色;研究布局高等教育,争取在中外合作办学、应用型高校引进和国家级科研院所落实上实现突破,填补我县高等教育和高端人才学科教学平台空白;建立终身职业技能培训规范指南,建设学习型社会,进一步浓厚尊师重教氛围和知识共享新风尚。

2025年,实现全县培养各类及以上专业名师500人以上,新增副高以上职称200人,引进培养硕博人才200人,争取升格或筹建高职院校1所。

2.名医名院引培计划。建立健全大健康人才体系,开创医疗、公共卫生、医药产业、医养保健等专业人才和复合型管理人才总量扩充、管理高效、服务到位新格局。深化健康XX建设,大力汇聚各学科医药临床、研发和公共卫生人才,造就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爱岗敬业的名医队伍;全面推进高水平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和省级三医联动”“六医统筹集成创新改革,打造国家级综合医改示范样板区和健康中国先行示范县;积极参与长三角城市群医院协同发展联盟,加强与区域名医名院开展诊疗及科研教学合作,推进龙头学科、重点专科合作共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和人才共享;大力推进医防融合,促进中医药传承发展,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扩面提质;优化医疗机构布局,促进社会办医提档升级,构建更完善的县乡村一体化、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农村社区全科医生等基层医疗卫生和公共卫生紧缺人才引育,大力完善公共卫生防控救治体系、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

2025年,实现引进培养副高以上、硕博等高层次人才50名,培养市级重点学科带头人5人、省级3人、中青年后备学科带头人10名,入选省、市级卫生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3名以上;定向培养农村社区医生70名。

3.名家名室引培计划。建立健全名家名室引育机制,引领带动优秀文化艺术、新闻传媒、文化产业经营、文旅融合、体育等领域人才队伍整体提升。大力引进省级以上文艺名家、名主持人、知名记者、知名导游、知名教练员、知名运动员、知名管理者,打造县域名家领头雁;着力打造名家工作室、云直播间、经营管理实体等载体,为名家创造良好的施展空间和平台;完善文艺精品创作、作品评奖、级别晋升、经营绩效激励机制,为人才成长提供坚实支撑;实施本土人才队伍提升、名家传帮带行动,健全导师教学制,提升人才队伍整体水平;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头部媒体、大型企业双向互动,推动人才交流学习和挂职锻炼,提升人才综合素质;促进基层公共文化队伍提升,加大民间文体社团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引导文化人才下社区进农村。

2025年,新增国家级会员5名以上,省级会员30名以上,完成市级以上获奖作品6部以上,培养新闻省级名师5名以上、市级名师10名以上,培育本土优秀文化文艺、产业经营、文旅融合、新闻传媒、体育运动人才200名。

(三)基础提升成才工程

1.党政人才素质提升计划。以党政复合型人才为建设重点,选优配强乡镇(街道、园区)、县级机关部门领导班子,着力打造政治过硬、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强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以全省产业链全球布局为契机,大力引进、培育、选拔一批熟悉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产业等现代产业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人才。围绕中心工作加强党政干部人才专业训练,大力实施党政干部专业能力提升计划,发挥党委(党组)第一议题、星期一夜校、专题读书会、集中轮训、公务员网络学堂等有效载体,以供给侧思维强化党政干部人才专业培训,发挥党校主阵地作用,开设专业课程、选配专业师资,为干部人才精准赋能。突出党政干部人才实践历练,有计划安排干部人才到上级部门、发达地区、重点平台等改革发展前沿实践磨炼,不断增强全局思维、开阔国际视野、提升专业才能。

2025年,实现全县党政人才中复合型人才达85%,大学及以上学历达85%以上,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达25%以上,县有关部门领导班子中,具有基层工作经历达75%以上。

2. 法治人才引育计划。以提升法治人员政治素养、业务素质为核心,着力建设能够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治理现代化的高素质法治人才队伍。加强行政执法、司法、普法等法治专门队伍人才选拔和培养,推进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健全法官、检察官员额管理制度,加快完善遴选、退出和业绩评价机制;加强基层法治专门队伍建设,推进法治人才区域统筹和均衡发展,畅通执法、司法部门及相关部门人才交流渠道;严格法律职业准入,全面落实法律职业人员职前培训和在职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同堂培训制度;促进律师业加快发展,推动律师事务所规范化、专业化、品牌化建设,培育一批青年律师领航人才;加强执法单位法制审核力量;加强数字化法学教育,突出数字化引领、撬动、赋能作用,培育新时代的数字法治人才,加强法治XX理论研究,为法治XX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

2025年,全县培养和引进一批法治领军人才、专业人才,律师万人比达到5.5%,公职律师覆盖面达到90%、总量超过55人。

3.经营管理人才引育计划。以提升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为核心,培养、造就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能够创新经营管理方式和商业模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引领新经济、新业态提速发展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紧密对接全省尖峰”“尖兵”“领雁”“领航等四大科技攻关计划,围绕全县“1+4+2”产业体系,谋划布局人才创新服务综合体,加强经营管理人才与国内外高层次研发机构协同创新;鼓励支持企业经营人才终身学习,积极参加精益管理、跨境电商等重点实务培训;对企业人员攻读考取注册会计师、注册律师、注册建筑师、安全工程师、消防工程师等准入制全国执业证书或者PMPCPACFA等国际通用证书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打造高素养职业经理人队伍。

2025年,实现培育200名优秀企业中高级经营管理者,累计培训经营管理人才15000人次以上,全县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4.8万人。

4.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建立健全乡村振兴人才工作机制,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城乡协调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发挥职业学校、农广校、乡镇成校等培训资源,突出学历+技能+创业导向,大力培育产业精英、技术精英、基层善治贤能、创业创新群体、工匠能人等五类人才,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结合特色农旅产业和现代农业产学研联盟、乡村振兴首席专家工作室、浙江大学(XX)农业科技园等农业科技平台,全面加强乡村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研究城乡人才交流、乡贤返哺政策机制,通过挂职锻炼、带教送训、回乡创业等形式,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教育、卫生、养老、文化等服务提升,推动城乡人才融合发展;大力引进培育城乡生态文明人才,造就适应美丽XX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环保科技人才队伍和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2025年,实现全县农村实用人才量达到3.5万人,其中高素质农民5000人、专业技术精英2000人、能人乡贤2000人以上;环保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5000人以上,其中科研人才总量达到2000人以上。

5.社会工作人才培育计划。以加快推进县域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核心,以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工作为重点,造就推进城乡社区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急需的优秀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顺应社会结构变化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等趋势,加大社会工作人才政策扶持力度;以百名社会组织带头人、千名社会组织人才培养为重点,加强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劳动就业、社区管理、社区调解、残障康复、养老护理和家庭生活服务等重点领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发展社会工作机构,推动社工、志愿者联合服务;探索建立薪酬激励、职级晋升、合理流动、社会保障等社会工作人才使用激励机制;建设一批基层社会服务人才培训基地,构建知识普及、职业资格培训、继续教育等相结合的培训体系;拓展社会工作服务领域和岗位,完善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制度,推进社会工作人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2025年,实现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到0.4万人,其中持证人才达到0.3万人,全县社工服务机构达到50家以上,各级社会组织新增100家。

(四)圆梦未来储才工程

1.大学生就业燎原计划。将加快人才储备与促进就业结合起来,实施大规模招引大学生行动,为经济社会全领域充实基础人才力量,形成星火燎原、厚积薄发之势,打造具有感召力的大学生友好城。围绕引育用留生态链,政企协同优化和创新就业政策,提升政策体系竞合力;紧扣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人才配置要求,大力开发就业岗位,营造促进就业储能池;深化跨区域校地人才联盟,构建供求信息互通互联、品牌宣传互荐互推、就业平台互建互享的协作机制,大力开展巡回招聘高校行、高校专家XX行、共建实习就业基地、共创联合育才载体等系列活动,充分撬动象牙塔资源向XX涌流;实施XX籍人才回归行动,发挥亲缘、地缘纽带作用,促进XX籍人才加快回流并为家乡引荐人才;创优人才成长发展环境,针对“90”“00群体特点出新招、办实事、造大势,营造充满青春活力,助推成长、成就事业的就业生态强磁场。

2025年,全县新引进储备以普通高校、职业院校毕业生为主的大学生15万名以上,其中XX籍人才回归5万名以上,在重点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新集聚大学生10万名以上。

2.大学生创业星辰计划。将助推创业与高质量就业结合起来,在重点产业衔接配套和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及新经济、新业态领域营造共生共荣创业新势能,培育壮大创业创新生力军队伍。围绕政策引领、服务助推、主体能动、社会支持等关键环节,创优大学生创业生态体系。突出产业导向、创新导向,完善创业政策及牵引机制,撬动创业型就业取向;坚持开放激活、引育并举,通过县内培育、区域和校地创业创新大赛遴选等途径,引育起点高、能量足、潜力大的创业团队及项目,提升创业质态;推动平台赋能、要素集聚,整合科创园、众创空间、未来社区等优势资源,为创业孵化、转化、产业化提供承载,打造共生经济圈;加强公共服务与社会化服务、社团互助服务联动衔接,提升创业培训、导师帮带、融资、业务推广等服务供给水平;加强创业典型、先进经验推广,营造全社会支持创业良好氛围。

2025年,全县新增大学生创业主体5000个,实现城乡大学生创业园区和示范基地全覆盖,在重点产业配套领域和新经济、新业态领域集聚创业创新团队500个以上。

(五)平台升级承才工程

1.科创共享平台提振计划。着力科技引领、平台赋能、人才领航、政策扶持,构建资源共享、产业互嵌、成果迭代的公共科创平台体系。大力推动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融入省市实验室布局;围绕智能汽车、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吸引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人才团队来XX创设新型研发机构;推动省级新能源和智慧纺织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成全省标杆;提升科技创新孵化平台服务功能,促进传统孵化器与新型孵化器、众创空间深层融合,运行好海智计划基地、省级留学生创业园、省级人才创业园、画溪谷院士之家等平台,争创省级科创孵化链试点、国家级专业孵化器;支持高新区围绕主导优势产业,实施重大科技攻关与成果转化项目、重大应用场景应用示范工程等标志性、引领性项目,培育壮大现代产业集群;创建XX国际人才创业中心,大力引进海内外领军人才和创业团队,以总部和研发中心为主,兼顾轻资产外资项目和数字经济,提升我县科创平台竞争力和人才项目吸引力。

2025年,力争成功创建省级院士之家,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以上。国际人才创业创新中心力争招引顶尖领军人才项目10个以上,海外创业项目25个以上,数字经济项目15个以上。

2.企业人才平台扩能计划。着力激发企业主体能动性,大力推动企业用才、引才、育才载体平台创优创新,全面提升企业人才转化力、吸引力、内生力。发挥骨干企业示范作用,以企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研发中心等提档升级为重点,打造具有产业(行业)标志意义的高等级科研平台,带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引导规模企业、科技型企业普遍发力,以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教授博士柔性工作站等扩面增效为重点,开拓产学研用协作融才模式,促进高端人才智力向企业汇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兼并收购国内外研发机构或在国内外设立研发机构,创设企业人才飞地;鼓励企业创建企业大学”“企业人才培养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实习实训基地等载体,更好的实现引育结合,促进人才在企业成长发展。

2025年,新建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10家以上,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家以上,教授博士柔性工作站60家以上。力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突破5家,省级企业研究院40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150家。重点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市级以上人才载体平台实现全覆盖。

3.跨区域融才平台开拓计划。进一步深化校地、院地合作,积极推进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合作共建研究院等高端创新载体,进行实体化运用,争创省级重点实验室。争取在上海、合肥等地设立人才飞地,探索建立区域产业转移的成本分担、收益分配和协调机制,带动人才、科技和金融深度融合。以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依托,新拓展总部经济大楼,成立国际人才创业中心,打造创业聚集地,重点引进一批海内外顶尖领军人才和博士以上创业团队、外资人才科技创业项目。运行好XX新能源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通过研究院+重点企业+城市客厅+孵化基地模式,加快打造新能源领域工程师创业创新高地。围绕新能源等主导产业,推动与国家(省)级学会的学术交流、共建合作,加快建设重点领域学会服务站。

2025年,新引进重点科研院所在长设立研究院5家以上;在上海、苏南等地新建人才飞地3家以上;建立主导产业学(协)会7个,创建国家级学会服务站3个。

五、保障举措

(一)创优人才治理机制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改革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优化县乡企链式联动工作体系,突出招商引才双招双引协同创新,落实落细责任与考评,构建衔接有序、运转高效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探索打通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通道,使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中的特殊人才能够双向流动,鼓励和引导优秀人才向企业等发展前沿集聚,推广揭榜挂帅”“赛马制”“军令状等竞争性人才使用机制,释放人才配置效能和用人活力;优化重点企业、重大项目人才保障一企一策,探索政府购买与企业购买人力资源服务互促机制,推动全县企业人才开发主体能动性提升;创新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深化特色产业职称评审、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改革试点,优化人才积分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及权益体现,促进人才评价与引进、培养、使用、激励等充分衔接。

(二)创优人才开发政策

坚持人才投资优先定位,构建政府强力支撑、企业加力保障、社会多元支持的投入机制,不断完善和优化人才政策支持体系。加强长三角区域人才策略研究,在针对性、差别化、有效性方面彰显特色,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人才政策势差;打好政策创新组合拳,探索人才政策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相关政策捆绑,政府人才政策支持与企业配套投入连锁,放大政策叠加效应;探索人才配额制,对重大招商项目、税收贡献突出企业、人才成果产出显著企业,给予政府人才特支名额,由企业自主举荐享受政策人选。消除政策享受壁垒,对入驻人才飞地的人才给予与入驻县内同等待遇,加大柔性使用人才政策引力;坚持统筹兼顾,在重点加码高端平台、高端人才、引进人才政策的同时,持续加大对基础人才、实用人才、培育人才的扶持力度。树立人才投资是风险投资的理念,合理界定和完善符合人才发展规律的压实责任、容错免责的人才政策保障制度。

(三)创优人才服务环境

按照省委打造全球人才蓄水池决策部署,深化创新创业一件事改革,为人才发展提供全生命周期、全方位服务。按照整体智治、高效协同要求,打造人才数字大脑,运用系统观念、系统方法和数字化手段,加快人才服务智能化转型,推动人才链、产业链、商贸链、文化链等大数据融合,打造线上+线下服务融合体。加强服务集成、资源集成、功能集成,推进创新创业服务综合体建设,培育以引进人才、投资人才、服务人才为主业的人才发展集团,建设XX人才大厦,打造一站两园三中心(中高端人才一站式综合服务站、人力资源产业园、数字人才产业园、人才项目投资服务中心、人才综合培训路演中心、人才安居服务中心)。积极融入长三角人才信息联通、人才评价互认、人才活动联办、人才资源共享的人才服务一体化进程。聚焦人才安居、家属就业、子女就学、医疗、融资、联谊、休闲等关键小事,完善人才绿卡服务制度。

六、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对规划实施的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明确责任主体、分解目标任务、加强督促推动,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规划顺利实施。各乡镇部门要落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责任,加强力量和资源整合,全面强化对本辖区、本系统人才工作的组织实施,确保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落在实处。

(二)完善规划体系

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制定重大人才工程及计划的实施办法,研究配套政策,细化目标任务、责任单位、重点举措、时间节点,各乡镇部门及企事业单位要结合实际研究制订本区域、本系统、本单位人才工作计划举措和相关政策,形成上下联动整体发力的人才规划体系和深化人才强县战略的强大合力。

(三)强化监测评估

建立规划实施情况的定期监测评估机制,跟踪分析、研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完善人才工作目标管理制度,细化考核指标,加大考核力度,强化人才工作考核绩效导向。根据新时代人才工作特点,完善人才资源调查统计制度,建立健全人才开发信息库。

(四)营造良好u氛围

大力宣传实施人才强县、创新强县首位战略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重大举措,宣传人才规划实施中的典型经验、创新做法和积极成效,大力选树宣传人才先进典型,进一步形成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人才发展的良好氛围,全面开创人才优先发展、创新发展、引领发展的新局面。

附件

2021—2025XX县人才发展主要指标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人才资源总量

万人

21.15

22.06

23.01

24

25

党政人才

万人

0.3

0.3

0.3

0.3

0.3

经营管理人才

万人

4.05

4.22

4.4

4.6

4.8

专业技术人才

万人

11.56

12.05

12.57

13.11

13.67

高技能人才

万人

5.1

5.5

5.92

6.36

6.85

农村实用人才

万人

2.81

2.98

3.15

3.32

3.5

公共文化人才

万人

0.34

0.37

0.4

0.43

0.46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0.32

0.34

0.36

0.38

0.4

受过高等教育者占

主要劳动力比例

%

22.3

23.4

24.5

25.6

26.7

高技能人才占

技能劳动者比例

%

30.4

32

33.6

35.3

37

每万劳动力中

研发人员

人/年/万人

138

149

161

173

185

每万人高价值发明

专利拥有量

件/万人

11.8

12.9

14.3

15.7

9

PCT国际专利申请量

30

35

40

45

80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

%

56

57

58

59

60

人力资本投资占

国内生产总值比例

%

17.5

18.0

18.4

18.9

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