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学习《老大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的传统文化智慧

更新时间:2023-02 来源:网友投稿

今天很高兴能够和大家一起学习《***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发展中,创造了很多灿烂的中华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和智慧。******就非常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通读《***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不难发现,书中引经据典特别多,例如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谋之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等等,随处可见的引经据典,援古证今,赋予典故鲜活的时代内涵,不仅彰显习***的深厚文化功底,也深刻阐释中国共产党初心如磐、历久弥坚的精神密码。今天我们一起来交流******在《***谈治国理政》所引用典故的深刻内涵。希望能够提升大家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

一是人民至上、与民同利的民本理念

---此处隐藏6677字,下载后查看---

根基、坚实的历史共识根基和稳固的历史政策根基。

四是彰善瘅恶,足为将来之戒的历史思维

强调以史为鉴,重视史学的镜鉴功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历代政治家和思想家对此皆有深刻论述。《文心雕龙·史传》说:居今识古,其载籍乎!唐代刘知几在《史通·史官建置》中说:苟史官不绝,竹帛长存,则其人已亡,杳成空寂,而其事如在,皎同星汉。”“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则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更是将史学与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深刻指出,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

学习历史的目的不仅仅是了解过去,更是通过述往事思来者,认识现在和规划未来。中国古代哲人很早就提出了彰往察来的思想,比如《易·系辞下》就有彰往而察来的记载。先秦时期的政治家就认识到历史中蕴含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深刻道理。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可以自镜

,作为现实与未来的镜鉴。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目的就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以史为鉴不仅是中国古代学术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珍贵遗产。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共观经史,论述古代帝王的为政得失,更是提出了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彰善瘅恶,足为将来之戒的千古名句。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始终高度重视历史经验的借鉴和运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更是将这一传统发展到了更高的阶段,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以史为鉴的新论断。比如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等等,都反映出******的深邃思考。

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