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讨交流会发言汇编(7篇)

更新时间:2023-05 来源:网友投稿

目录 深刻把握“两个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1 在科学认识“教育、科技、人才”的关系中推进应用型大学建设 3 牢记使命再出发砥砺奋进新征程 7 牢记“三个务必”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 9 坚持守正创新增强历史主动 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13 笃行不怠新时代踔厉奋发新征程 16 牢记教书育人初心 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 19

深刻把握“两个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了“两个结合”重要论断,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要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两个结合”,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强调指出:“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我想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谈一点学习体会。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马克思主义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初是由介绍西方思潮的传教士介绍到中国,后来一批资产阶级学者也开始陆续介绍马克思的一些思想,如《共产党宣言》的一些内容,开始系统传入中国是到了十月革命之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一批无产阶级思想家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传播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其实这个时候一些革命者如蔡和森、施存统等人就提出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早期我们的革命之所以会遇到严重的挫折和失败,就是因为结合得不够好,不知道怎么结合,或者说没有摸清楚中国的实际,根据自己的经验,以及复制俄国革命成功的经验。毛泽东同志根据自己多年对中国情况的调查,发现中国革命面临的现状与马克思主义所说的时代以及俄国的实际都大不相同,从而摸索出一条新的中国革命道路,摒弃了早期的经验主义和王明等人的本本主义。并在1938年第一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概念,提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毛泽东同志发现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并不适合中国,中国要寻求一条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因而又提出二次结合的问题。改革开放至今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和实践成就,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最好的展示。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与两个结合的关系。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我们一般理解为: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指导中国实践;二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实践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离不开两个结合,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重结合,才能实现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和在中国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双重目标。但是在对待“两个结合”

上,但是怎么结合、结合什么,这是一个需要深度思考和深刻把握的实践难题。三是如何推进“两个结合”。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面对纷繁复杂、动荡不安的国际竞争形势,如何解决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面临的种种矛盾和问题?需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创新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那么如何推进“两个结合”?首先要深刻把握“中国具体实际”的内容指向,也即结合点。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是其应有之义。但对于这个具体实际,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国情、区情、市情,也不能片面地理解为中国的现实。“具体实际”大致我们认为应该包括基本国情、所处历史方位、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文化传统以及中国人的性格等等。其次要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界定。几千年来形成的文化积淀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挖掘其中可以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因,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生动力,也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了民族血脉和文化根基。但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形成的文化博大精深、精华与糟粕并存,我们要结合的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1925年郭沫若先生写过一篇文章《马克思进文庙》,以一场虚拟的交流辩论的方式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与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之间的共通与不同,去年在读一本山东大学哲学教授何中华先生的一本书《马克思与孔夫子—一个历史的相遇》,很有感触,作为社科工作者,当前要做的工作就是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并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激活这些基因,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文化血脉,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带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智慧。

---此处隐藏25821字,下载后查看---

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思政课作为学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主渠道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方面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及时传达给青年学生的光荣使命。

如何第一时间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融入到教材里、体现到课堂中、津润到学生心里;也就是怎样更好地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带着热气”“富有温度”地走进课堂,深入心里?是当前各学校特别是思政课教师的重要任务。下面,我简单汇报一下职业学院的探索和做法:

一、不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树立强烈的政治使命感。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课教师提出六点要求: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作为思政课教师,要始终坚持把“政治要强”这一要求置于首位,以“政治强”引领“业务精”、促进“质量高”,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扛在肩上、落到实处。

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教学,重中之重是讲深讲透讲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所蕴含的真理力量,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强化思想认同。******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当前最新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二十大报告最新理论提法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嵌入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重点讲清楚:一个主题、一个中心任务、第二个答案、“两步走”战略安排、“三个务必

”、五个重大原则、五条“必由之路”、六个坚持等,使青年学生深刻认识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深层内涵和重大意义。

二、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做到先学一步、学深一步

******指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思政课教师是高校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主力军,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堂教学,要走在前面、先学一步,在全面学习上下功夫,学深悟透,做到既知其言又知其义、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为融入课堂教学打下坚实思想基础。一是坚持原原本本、逐字逐句学。重点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用好《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等材料,做到先学一步、深学一层。通过写读书笔记、学习心得,提交学习交流材料等方式,督促思政课教师深入领会内涵,精准把握外延,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吃透吃准,尤其要深刻把握其所蕴含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二是组织思政课教师收听收看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宣讲报告会。11月3日,全体思政课教师收看了中央宣讲团成员,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作宣讲报告。三是依托“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周末理论大讲堂”进行网络学习。四是发挥团队的力量,利用教研室教研会、集体备课会、线上研修班等,推进理论资源共享、相互交流学习,做到联学联讲,携手并进。我们还结合课程,分章节,有针对性地研讨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的教学设计。

三、坚持以理服人,做到把道理讲透、讲活

2022年4月25日,******在人大考察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

对于党的创新理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打开方式”,要依据新时代高校学生的“代际”特征,采用他们感兴趣的多样化的方式手段进行传播、讲解。要将政治语言转化为学术语言、生活语言,用家常话和大白话讲活大道理;要善于挖掘身边的鲜活故事,将讲道理和举事例相结合,就事论理、析事明理,将党的二十大的大智慧融入“小故事”中。

比如:二十大报告的第“十五”部分: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讲好“自我革命”知识点。

首先,我们可以先讲故事:1945年7月,毛泽东和黄炎培的窑洞对。当黄炎培先生提出如何跳出历代王朝“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问题时,毛泽东同志给出的答案是“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深刻总结百年党史特别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成功实践,为跳出历史周期率提供了“第二个答案”。一百年来,正因为我们党始终坚持自我革命,一次次解决自身问题、革除自身病症,永葆青春活力,避免了政怠宦成、人亡政息,才领导人民书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第二,讲清楚“自我革命”内涵。在庆祝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指出:“全党要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首次对自我革命的内容进行细化,将其精准概括为“四个自我”。

第三,坚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用党的“四个自我”激励青年。

比如结合党的自我净化,鼓励青年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实现自我净化。

我们的党为什么能够“自我净化”?因为我们的党是有信仰的,有使命的,共产主义信仰是党自我革命的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肩负起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任。

当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学生的价值观。网络上,青年“炫富”却遭万人追捧的现象时有发生。“佛系”“躺平”等青年亚文化在高校中广为流传,影响大学生价值判断。******也指出:“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理想信念是大学生克服困难的力量源泉,是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行为指南。弘扬党的自我革命精神,鼓励青年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做一名有追求的人、争做干大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育大学生自我净化能力。还要贴近枣庄的实际。给学生们多讲讲枣庄近年来提出的“先把经济搞上去”的目标定位,再到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到努力打造自然生态、宜居宜业的“幸福新枣庄”的故事。枣庄先后获批国家智能社会治理试验综合基地和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枣庄机场、庄里蓄能电站项目获得批复等重大成就。同时把“枣庄市民大讲堂”“应用课题研究成果”融入课堂,鼓励社科专家对枣庄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青年学生尤其是外地学生更好地认识枣庄、爱上枣庄、留在枣庄,为枣庄建设贡献力量。

四、创新方式方法,以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更“接地气”。

采用案例式、探究式、互动式等多种方式,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战略,通俗化、具体化、可感化,在课程中通过设置“我学‘党的二十大’”主题演讲、布置课程论文作业等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引导学生感受精神伟力,勇担时代使命。比如,我们将“问题链”+“朋辈研学”

两种教学实践有机融合引入思政课教学。问题链教学法将教学内容设置成紧密相连、层层深入的问题。比如在宣讲中设置问题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如何开创的?党的百年奋斗昭示过去能够成功、未来继续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等等。组建“朋辈研学”小组,选好组长,由组长带领小组成员围绕问题链,在课前开展研学讨论、在课上展示研学成果,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彼此交流,学生之间有了共同的兴趣点,形成共通的语言,就能互相感染,深入讨论,进而在沉浸式学习环境中产生共情与共鸣,让科学理论春风化雨、滋润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