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优化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加快推进全市绿色低碳转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保护修复,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到2025年,美丽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简约适度的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两山”转化通道持续拓宽,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不断加强,为美丽城市建设纵深推进打下坚实基础。
二、主要任务
(一)二氧化碳减排增汇行动。
---此处隐藏10454字,下载后查看---
35.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构建具有城市特色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与生态资产核算框架和指标体系,开展GEP功能量、价值量核算,探索建立海洋生态系统碳汇核算机制。以产业化利用、价值化补偿、市场化交易为重点,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多元化路径和政策制度体系。着力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积极推进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争创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加快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建设,探索政府购买生态产品机制,实行生态产品提供者赋权、消费者付费制度,允许生态产品与用能权、碳排放权、排污权、用水权等发展权配额进行兑换。
(十)绿色生活全民践行行动。
36.提升全民低碳意识。将生态文明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党政领导干部培训体系。积极利用“全国低碳日”“全国节能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等,广泛开展多种多样的宣传活动。推行《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到2023年年底,全市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全部达到节约型机关创建要求。鼓励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等绿色低碳出行,到2023年年底,力争50%以上中心城区公共交通等绿色出行比重达到70%。
37.培育绿色消费理念。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覆盖范围,加强对企业和居民采购绿色产品的引导,开展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统计。加快绿色产品和服务认证管理,利用互联网平台宣传、促进绿色消费,鼓励电商平台设立绿色产品销售专区。在机关、学校、商场、医院、酒店等场所全面推广使用节能、节水、环保、再生等绿色产品。在小区广场、城市公园等公共场所开设跳蚤市场,鼓励居民交换闲置物品。
38.加强生活垃圾分类。推动城乡生活垃圾可回收物回收利用,其它垃圾通过焚烧发电实现资源化利用。将农贸市场、海鲜市场等产生的有机垃圾纳入厨余垃圾处置体系,逐步扩大厨余垃圾收集覆盖范围。鼓励农村地区推行符合农村特点和生活习惯、简便易行的分类方式,厨余垃圾就地就近资源化利用。
(十一)现代治理体系完善行动。
39.
加强生态文明法治体系建设。研究制定“清新空气示范区”建设评选标准。在××区等省级及以上开发区、产业集聚区、省级特色小镇探索开展“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持续提升环境资源法庭法治建设和执法水平。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制度,完善环境资源管辖制度。
40.健全生态环境监管执法体系。建立健全“三线一单”—规划环评—项目环评的环评全链条管理体系。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和主要污染物减排约束制度体系。以绿色物流区”“清新空气示范区”为空间单元,建立大气污染防治和结构调整推进机制。健全生态保护修复制度,以自然保护地为重点设立生态警务室。
41.提升美丽城市建设智慧化水平。建设空天地一体、全市联网、上下协同的生态环境数字监测网络。实施重点入海排污口智能化监控,建立海陆立体联动监测体系。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资源开发与应用。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将美丽城市建设工作纳入“十四五”重点任务,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把推进美丽城市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来抓,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分管负责同志靠上去抓,层层抓落实。市生态环境局负责统筹推进方案实施,各责任部门要加强协作,做好工作指导、调度和协调,抓好职责范围内的工作落实。各区市政府(管委)要围绕行动方案制定具体落实方案,细化分解年度目标任务、具体举措和责任分工,实行重点工作清单化管理、体系化推进,强化政策、资金、项目统筹联动。
(二)加强政策支持。统筹整合各类资金支持美丽城市建设。积极争取中央、省级相关专项资金支持,市级财政将美丽城市项目纳入本级预算。鼓励创新投融资机制,积极发挥市场和非政府组织作用,探索扩大民间资本参与美丽城市建设的新途径。强化财税政策引导,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低碳、资源节约高效的技术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产业。优化专项资金使用方式,加大节能减排、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与修复、美丽乡村建设、低碳能源等领域的项目政策支持。加强美丽城市能力建设,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开展美丽城市建设跟踪研究,建立人才储备库。
(三)加强宣传引导。建立正向激励机制,鼓励条件较好的区市先行先试,探索推广县级层面美丽建设经验。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和新媒体等平台,加强美丽城市建设典型案例、成功经验宣传,扩大美丽城市建设影响力。及时公布美丽城市建设重要举措和阶段成效,增强民众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加快形成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实施评估。压实各级各有关部门建设责任,建立动态监测和调度评估机制,市生态环境局定期对重点任务、重大项目进行清单化跟踪调度、通报情况;组织技术专家团队,探讨研究解决重点问题,开展年度成效评估,2026年进行全面评估,评估结果作为各级各有关部门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参考,并以适当形式向社会公布。
老笔杆儿网 laobigan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