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实现写作能力的跃迁?先要做到“三个变”

更新时间:2023-05 来源:网友投稿

写文章看似高深,但其实终究也是一门技艺,首先,我们要修炼的就是自己的心性和耐心。固然人之天资在不同学科有所差异,但好在很多差异,还是可以通过时间来拉平的。只要花上一些功夫研究,乌龟未必比兔子跑得更慢。要耐得住性子,多数人不可能倚马可待,更不可能出口成章,都是在一日日磨练之中。不能怕写,写自然是痛苦的,时常需要经历思路枯竭,无从下手,到终于找到灵感的痛苦过程。但是若是越怕,就逃避这个问题,反而会让写成为真正的问题。因为无论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否以写材料为主业,写都是一种最常用而有力的工具。

那么如何才能经过修炼,达到写作能力的精进呢?不妨先从以下三个转变来试试看。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想最快达到目的地,认为我们能够找到捷径,但是事实上却是一不小心走了岔路,反而欲速则不达。

---此处隐藏976字,下载后查看---

写作同样如此。

一开始我们习练写作,总想着读各种秘笈,然后迅速掌握写作的真谛或者套路。最好有那种可以直接背下来,以不变应万变的公式。但事实是,万能的通用公式并不存在,即便真的存在,也只能靠自己一点点去摸索,才知道真实的应用场景是什么。

长期读各种解读类的文章,会使得自己丧失主动思考的能力。就如同饭是要自己吃的才能真正汲取到养分,不能总是喝果汁或者各种蛋白粉一样。如果我们常常只是吃这些看似营养密度高的食物,但是却未经过思想加工的过程,就算读得再多,也不能算是真正掌握了摄取营养的能力。

所以,如果可以的话,我们应该尝试去阅读各种理论文章,而非只是解读这些文章的文章。

那么是不是不要读解读类或者方法论类的文章了呢?并非如此。相反这类的文章,应该是作为工具书一样的存在,是帮助我们找到更多理论著作,或者说校正观点的重要工具。

任何写作都是从模仿开始起的。

所谓天下文章一大抄,说的便是模仿能力。但是从抄到模仿,再到转为自我运用的能力,这之间是有很大的层次之差的:下者学其型,甚至只是文字的搬运工,中者学其结构,上者则学其精髓和思想。

初学者见到好文章,不妨来一篇仿写,无论是其文章之观点,还是语言,都不妨思考,如果放在自己的工作场景里,该如何应用?这样一来,所学的信息和知识,便不再是死的,而是有了生命力,在你思考转化的过程中,就已悄悄地将别人的精华收入囊中。

简单来说,也可以分成是几步:

第一步,精读。学习文章的思想脉络,行文流畅度等。

第二步,摘抄。摘抄自己认为好的地方,可以是文章的逻辑结构,也可以是某个金句等等,但是建议要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结构等大处,而非是某些金句等细枝末节的部分。

第三步,仿写。对照摘抄和学习所得,针对工作实际,加以设想应用,简单来说就是命题作文,就是看看今天学到的东西,能够用在什么场合。

如果说摘抄还只是纸上谈兵,那么仿写就是自我的战前习练,能够帮助我们把知道的东西,真正变成学到用到的东西。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学到的方法和理论究竟有没有道理,有没有学到位,正在于现实的应用与反馈。

我们在学习公文的时候,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更多地关注范式是什么,知道了很多套路,写起来看似也是有模有样,但是却往往无法细看,经不起推敲。甚至,会越写越,只有花架子,而内容并无精进。这其中的很大原因就在于我们往往只关注了自己熟悉的已经掌握的部分,而未在自己原本薄弱之处加以锻炼。

我们真正应该下功夫的地方,恰巧在于自己不擅长之部分。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练习写作,最快的进步机会,就是在改稿过程中。假设你有一个水平高的领导,那么便是相当走运了。每一次写稿改稿都是一次实战教学。要多看领导修改的地方,或者批评的地方,以用为导向,去审视修改。即便,你暂时没有其他人引领,那么也不妨常做自我的老师,好文不厌百回改,我们的能力往往正是在一次次修改错误之中得到不断历练的。千万不要害怕去面对自己的不足之处,因为这正是自己能够实现打怪升级的好地方。

笔力之成熟,必有赖于思想之成熟。而思想之成熟,必有赖于不断的复盘和总结。愿我们都能在复盘中找到提升自我的秘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