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是研究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导师队伍的水平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直接相关。近年来,国内高校遴选导师的条件普遍提高,但是针对导师的持续考核和评价机制尚处于探索阶段。如何通过评价与考核引导导师重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医学院校研究生导师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同时还承担着临床工作,扮演的角色更为复杂。本研究在参考教育管理学权变理论的基础上,将权变模型中判断领导效能的标准运用到对导师立德树人效果的评价上,构建了基于权变理论的医学院校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评价体系,旨在科学合理地检验研究生导师的立德树人成效,更好地引导导师队伍加强立德树人责任意识。
一、医学院校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分类评价体系的构建
.分类评价体系的框架。
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的目标是依据医学门类下各种类型导师的不同岗位职责,对其立德树人工作进行可操作性评价。根据权变模型中领导者特质、领导者行为及领导效能、下属满意度等内容,设置导师立德树人评价的三个维度,即导师自身素质、导师育人能力和导师育人成效。本研究结合医学院校特色,根据导师学科、任职职责,以及学生培养类型的不同,初步建立起三类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为学术学位研究生导师、临床/口腔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和除临床/口腔外其他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
.调研专家筛选。为保证调研的权威性,课题组在选择专家时充分考虑了其所在的专业领域和从事研究生培养的经验。参与调研的专家类型包括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护理学、公共卫生及预防医学、医学人文等不同专业、不同培养类型研究生的导师,兼职承担研究生教育管理岗位的导师,负责研究生管理工作的学院领导及工作人员等。尽量使专家所涉及的专业更加多样化,具有多方面的岗位工作经验,进而使得调查结果及建议意见更全面和权威。
---此处隐藏3372字,下载后查看---
对高校而言,立德树人工作效果表现潜隐迟滞,短期内难有成效且难以测量,再加上受到评价主体的情感牵涉难以客观,更因为教师角色的复杂难以一尺衡量,而立德树人评价工作的落实又是高校必须解决的重点工作。高校在制定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应积极总结经验,最大限度地寻求克服各种矛盾冲突的可能性,如通过多维度评价降低评价主体情感牵涉的影响、通过分类评价避免立德树人效果边界模糊的矛盾等。总之,为更加科学合理地检验立德树人成效,同时敦促研究生导师落实立德树人职责,需要通过系统的调查和研究,建立完善的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落实机制,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提高导师立德树人的责任意识。***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整体而言,高校研究生导师在教学和科研业务上均有较强的上进心和责任感,但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还存在重视程度不够、责任心不足的情况。高校层面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研究提高导师立德树人责任意识的软硬件方法,建立师德培训体系,提升导师的政治素质水平和道德示范性,引导教师重视德育工作,充分发挥导师在立德树人工作中的第一责任人作用。
.改革完善高校内部管理机制。
导师是学校内部管理的关键环节。高校需结合内部实际情况,从立德树人的管理需求出发,探讨如何推动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履行。导师在高校管理结构中通常处于基层,要使其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需要在管理体制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将人才培养的管理重心下移,调动教授治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调人才培养在高校建设中的重要性。由导师本身形成的榜样权威对导师队伍进行管理,使广大教授(导师)形成以教学为荣、唯育人为上的良性循环。
.研究高校导师立德树人工作的评价标准。高校导师承担着不同岗位的工作,包括教学、科研、教研工作等,在作为导师的同时可能还是管理者和行业专家。在制定导师立德树人工作评价标准时,既要有整体的要求,又要根据他们所处岗位类型的不同,设置各有侧重的立德树人工作评价指标。例如,对于学术型研究生导师的评价,要侧重于学术道德、学术创新、学术传承等方面;对于行业专家型研究生导师的评价,要侧重于职业道德、职业伦理、专业技术水平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