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紧紧聚焦产业怎么发展、服务怎么优化、基层怎么治理等问题,做深做细做实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着力推动两项改革在“物理变化”的基础上不断产生“化学反应”,充分释放改革发展红利,切实提高基层治理能力和夯实基层治理根基,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一、聚焦农业提质增效,培育镇村经济发展“新动能”
---此处隐藏716字,下载后查看---
针对县域乡镇产业发展水平不均衡、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不健全等问题,**县抓住改革机遇,着力优化县域产业布局,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农业经济提质增效。一是优化产业布局“聚效能”。打破村域、镇域、县域界限,集中连片发展**、生猪、藤椒和优质粮油、蔬菜“*+2”农业主导产业,建立以**一镇一带一园、百万头生猪产业园、藤椒一园三带五片、塔山—石安和金石—建平两个10万亩粮油高产示范片、沿江高架蔬菜和环城蔬菜产业带为核心的全新布局,其中,**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取得重点突破,目前种养循环立体种植面积达1.98万亩,2022年实现园区总产值*8亿元,获评**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被纳入国家产业园创建管理体系。二是发展产业基地“提质量”。通过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畜禽标准化养殖等项目,进一步推进基地规模化发展和标准化建设,实现“田网、路网、渠网、电网”配套,“田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涝能排、旱能灌”,满足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农业生产,并围绕产业基地和园区,分区域、分产业规划建设冷链、烘干、集配中心等设施装备,实现效益最大化,目前已累计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万余亩,畜禽标准化养殖场2*7个,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0个。三是壮大集体经济“增收入”。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以土地经营权折股入社,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支持有条件村集体经济组织与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以自主开发、合资合作、投资入股、就业参与等方式,盘活集体资产、资源要素,拓展集体经济发展途径,同时,打通产前、产中、产后环节,推动产业链纵深拓展,以产业化联合体让农民分享更多的增值收益,目前已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00余家,新建专业合作社1**个,**主产区实现药农全部入社,建成产业化联合体*个。
二、着力优化基层服务,创新探索服务城乡“新模式”
紧紧围绕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城乡教育供给水平、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等方面想办法、出实招,保证“两项改革”后服务范围不缩圈、服务水平不降低,有效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让群众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一是镇村便民服务“有层次”。搭建以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村(社区)便民服务室为主,被撤并乡镇便民服务站、被撤并村(社区)便民服务点为辅的镇村便民服务体系,做强**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做优11个乡镇便民服务站,做实**2个村(社区)便民服务室,形成一体化、多维度的镇村便民服务网络。全面梳理农村宅基地审批、个体工商户登记、林木采伐许可等群众常办高频**项行政审批事项进驻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城乡低保申请、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医疗报销等80项公共服务事项下放乡镇,村(社区)代办服务高频事项12项,乡村可办事项达128项。二是城乡公共服务“有温度”。为切实打通城乡教育“壁垒”,按照“四个集中”优化校点布局、“四种方式”合理分流师资、“四种模式”提升办学水平、“四种类型”处置闲置校舍,有效推动校点布局与人口流向配套、师资力量与就学需求对应,目前已整合*所职中,新增中小学2所,撤并中小学10所,分流学生*28*名、教师7*9名。按照“就近整合、以强扶弱、提升能力、平衡发展”原则,大胆探索乡镇卫生院整合运行新路子,将全县医疗机构布局优化为“1+*+N”服务体系,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和下沉。开设“学生专线”、开通“赶集公交”、开展“带货快运”,切实解决两项改革后镇乡幅员面积增大、通勤距离变远出现的“办事难、就医难、上学难”问题,着力打通农村交通运输“最后一公里”。三是城乡生态环境“有变化”。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模式,采用“二次四分法”实现垃圾分类与源头减量,*8*个行政村建立生活垃圾治理缴费机制,计划将原*1个乡镇场镇环卫清扫保洁、行政村垃圾中转运输捆绑打包组成三个包,确定具有环卫服务资质的公司以特许经营方式负责实施;坚持污水应收尽收、雨污分流、厂网并重,通过中央财政投资、项目等方式建设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站)*8座、收集管网*1*公里,实现乡镇场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并已实施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费征收工作,实行“厂一网”一体化运营管理。
三、深化共建共治共享,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两项改革实现了地理格局的历史性重塑,也对基层治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县着力放大群众自治力量,推动治理效能延伸扩面、资源整合集聚,促进“人合心合”,构建起适应改革新变化的基层治理“新格局”。一是群众自治力量“往前摆”。充分发挥改革后镇村人口增长优势,大力推进自治组织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积极以各地群众“自治圈”打造契合新需求、适应新变化的共治“同心圆”,建立村民议事会、理事会、监事会等自治组织,编制《村级组织权力清单目录》,赋予村级组织**项权力,全面实施村级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阳光工程,积极探索院落、楼门栋等“微自治”模式,建立“社区网格长、小区网格长+专兼职网格员+社会各方力量”的“2+1+N”网络管理架构与“小区党组织+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楼栋长”四级协同治理体系,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基层治理格局加速形成。二是应急管理体系“全覆盖”。针对两项改革后镇村人口面积普遍“倍增”、应急救援半径大幅增长的实际情况,成立乡镇综合性应急指挥领导机构,构建县乡村组四级一体的应急处置联动响应机制,依托“安全生产管家”项目建立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开展县乡信息互通、会商研判等工作,创新构建“1+N”服务体系(1个应急中心、N个农村地区应急保障服务站),在各乡镇组建*0人以上的应急救援队伍,建成**个乡镇应急物资储备站、122个应急物资储备点,不断强化“一盘棋”联动能力,制定乡镇综合性应急预案,明确工作要求、处置流程、职责分工,推动镇村应急响应提速、应急能力提升、应急服务提效。三是司法服务资源“向下沉”。为破解长期以来基层依法治理基础薄弱、工作力量分散等问题,改革后将乡镇司法所、社会治理办、网格化管理服务等部门整体纳入综治中心,增设应急救援、综合执法、环境保护等窗口,接入“雪亮工程”“慧眼工程”、大小“天网”等智慧平台,建设集成化指挥中枢,设立乡镇网格分中心**个,划分过渡网格7*7个,配备专兼职网格员7*7名,赋予网格员基础信息采集、问题隐患排查等八大职责,统筹推进“同一套网格、同一支队伍、管多种事情”的“全科网格化”管理,深入推进“一村(社区)一警务助理”“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建设,为**2个村(社区)提供警务司法服务,切实推动“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