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入开展基层精准普法的路径探索与思考

更新时间:2023-09 来源:网友投稿

有效开展全民普法,增强公民法治素养,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长期性、基础性工作。X省已经有效实施完成了七个五年普法工作,公民法治素养有效提升,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逐步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显著提高,“谁执法谁普法”等普法责任制得到落实,普法效果日益显现,普法在法治X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开展有效精准普法,是提高全民法治素养的关键环节,也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X省非常重视基层普法,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在继续推进X省“八五”普法工作的大格局下,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普法的难点、重点以及短板和弱项均是基层普法。当前,X省开展基层普法还存在基层实时普法、精准普法不够,基层普法方式有限、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加强,基层普法产品、普法内容单一,基层普法队伍有待优化,基层普法工作机制不够健全、经费保障参差不齐等问题。为此要聚焦X基层社会治理中出现的一些法治事件,关注其背后普法的短板和弱项,开展“扫盲式”普法,着力提升全省基层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展精准普法;以问题为导向,围绕“谁来领导”“谁来普”“给谁普”“普什么”“如何普”“普成什么样”几个关键问题,提高普法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做到精准普法,提高全省基层民众法治素养,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X。X省社科规划项目课题组认为结合X实际,深入开展基层精准普法,要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分类施策精准普法

结合X实际,按照不同人群分类施策、精准普法,坚持普法全覆盖、无死角的原则,适时调整普法的重点对象,精准持续提升全体公民的法治素养,努力营造全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培养守法公民。

关注基层普法重点区域和对象。在开展基层普法中,要特别关注一些重点区域的相关人群,将其纳入普法的重点对象,实施专项普法。如将农村地区、城郊接合部、农村及边境地区等作为重点区域,把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员、农村“三留守”人员、在校师生及不良行为青少年、边境地区群众等作为重点对象,开展专项普法。

---此处隐藏4020字,下载后查看---

五、普法与基层社会治理相结合

深化法治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法治先行。要加大乡村普法力度,实现“法律明白人”全覆盖,有效发挥“法律明白人”在普法工作中的作用。发挥乡村法律顾问的作用,健全法律顾问提供法律服务机制,开展普法实践活动。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推进建设模范守法家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将专项普法贯穿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的工作全过程,实现普法与调处化解、疏导控稳一体推进。建立县(区)、乡镇(社区)重点普法对象数据库,及时进行动态更新,及时推送共享,提升专项普法的精准度。由基层政府部门配合指导制定和修改村规民约、市民公约等规范,将邻里和睦、孝老爱亲、诚实守信、犯罪可耻等内容纳入其中,发挥社会规范的约束和指引作用。开展专项依法治理活动。深化“法律进学校”“法律进企业”“法律进网络”活动以及开展禁毒防艾、强边固防、防灾减灾救灾、公共卫生安全等方面的专项依法治理宣传教育,提高群众安全防范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

六、健全基层普法工作机制

深化普法责任制。完善国家机关普法责任清单制,深入推行“谁执法谁普法”“谁管理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引导利用公共X设施设备和公共场所,因地制宜开展常态化公益普法。

健全普法工作机制和保障机制。在大普法工作格局下,为提高精准普法、有效普法,要不断健全普法工作的考评考核和评价工作,对普法责任落实不力、问题突出的要进行督促,推动改进。对普法工作落实到位、成效明显、社会治安持续好转的地方要通报表扬,并将基层普法成效纳入法治建设成效考核和平安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中。同时适当增加普法工作经费预算,确保其使用效益。对普法工作突出的个人及其他公益组织要加大资金、政策、项目扶持力度,制定奖励措施和经费支持制度,有效推进全民普法的大普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