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稿: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

更新时间:2023-10 来源:网友投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总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人民法院坚持以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书记法治思想,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

一、深刻认识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大意义,不断增强做好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总书记强调,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目标。人民法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始终牢记国之大者,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绘出美丽中国更好更新画卷。

美丽中国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总书记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实现永续发展的基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人民法院始终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环境资源审判工作,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建设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的美丽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开辟广阔前景。

美丽中国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经济由高速、粗放增长转变为高质量、集约型发展,关键是要实现发展方式向绿色转型。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绿色越来越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人民法院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握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互为基础、互为目标、相互协调的关系,在环境资源审判工作中找准发展经济、保障民生和保护环境之间的平衡点,注重同步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高质量发展增添绿色底气和质量成色。

---此处隐藏6669字,下载后查看---

全面树立现代化环境司法理念。新理念指导新实践。人民法院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法治自觉、审判自觉,努力开创环境资源审判工作新局面。要坚持能动司法,紧紧围绕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做实做深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努力实现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和生态效果有机统一。要全面树立人民至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系统保护等现代化环境司法理念,以环境司法理念现代化统领、引导、促进环境资源审判各项工作现代化,以现代化环境司法理念服务保障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严格贯彻最严法治观要求。必须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人民法院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传承仁爱万物”“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国外生态环境法治有益成果,织密织牢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网,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的深层次问题。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坚持罪刑法定、罪当其罚、全面赔偿、损害担责等各项原则,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刑事、民事、行政法律责任,使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成为长出牙齿的严规铁律。要加快环境公益诉讼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创新和制度供给,正确处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力度,切实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扎实推进环境资源审判专业化建设。当前,全国法院共有环境资源专门审判机构、审判组织2776个,中国特色环境资源审判体系基本建成。人民法院要深入推进专门化审判机构的实质化运行,实行环境资源刑事、民事、行政审判职能三合一归口,整合发挥环境资源刑事审判的惩治和教育功能,民事审判的救济和修复功能,行政审判的监督和预防功能,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中国之治。要贯彻落实系统治理要求,探索建立以流域、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及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等生态功能区为单位的集中管辖机制,破解生态环境领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管一摊、相互掣肘的难题。要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司法治理体系。要注重人才培养,善用外脑助力,锻造一支专业化、复合型、高水平环境资源审判队伍。

系统推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人民法院要主动对焦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流域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强化跨域司法协作。要积极与检察机关、公安机关、行政主管机关沟通,健全联席会议、案情通报、线索移送、信息共享等机制,注重统筹兼顾、协同推进、多元共治,不断强化生态环境治理保护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以六五环境日、全国生态日为契机,打造环境司法普法宣传品牌,充分运用庭审直播、巡回审判、案例发布等司法公开机制,生动阐释小案件大道理,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增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推动形成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社会氛围。

持续深化环境司法国际交流合作。中国实现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人民法院要紧跟时代、放眼世界,主动参与并努力引领国际环境治理规则制定,在世界环境司法大会《昆明宣言》明确的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及各自能力原则,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原则,损害担责原则三大法治原则,预防性、恢复性司法措施、公益诉讼和多元化纠纷解决方式四项司法举措,以及专业化、信息化、国际化三个工作着力点的基础上,进一步主导形成环境司法国际共识,达成国际环境司法最大公约数,为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司法治理体系贡献中国环境司法智慧。要不断拓展国际环境司法合作领域,深化在应对气候变化、实施节能减排、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等领域的国际司法交流合作,提升中国环境司法国际影响力。要重视环境司法案例的国际化传播,充分运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网站等国际交流平台,扩大宣传中国环境资源审判典型案例和年度工作报告,以精彩生动的法治故事传播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的中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