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成熟的文字能力也不是一天练成的,甚至也不是一年两年练成的。文稿是写出来的,但绝不仅仅是写的问题。我们能看到的层面,往往只是“冰山一角”,大量的功夫在冰山之下,在平时的日积月累之中。须在六个方面苦练内功——
01“静”的定力
读曾国藩家书,让人感触较深的,首先便是他提到的“静”。他多次强调,静能生智,要求不论军旅忙碌如何,每天都要静坐四刻,反省自身。德国诗人席勒也说过,“如果你想成为名垂千古的作家,在坐下来写作之前,先放一点鞋匠的粘胶在椅子上,有这样的创作精神才能希望成功”。古贤、西哲所说的归结起来其实就是一点:坐得住、定得下、读得进。宁静生慧,心浮气躁,难出佳作。
02“学”的自觉
有位文稿大家说过,一篇好文稿至少要有“三个含量”,即思想的含量、信息的含量、文字技术的含量。那么如何增加这“三个含量”呢?这就要靠平时不断地学习、阅读、积累。一篇讲话稿,不论什么立意、什么架构,最终都要落到语言文字上,在立意、架构差不多的情况下,文字组织、语言表达的水平,又直接决定了文稿的高下优劣。
---此处隐藏7201字,下载后查看---
三是语言上有美感、生动鲜活。有让人提神醒脑、眼前发亮的好词好句穿插其间,不刻板枯燥。
四是视觉上有美感、段落匀称。文章的段落,如长的长、短的短,“肚子”特别大、“腰”特别细,环肥燕瘦、夹在一起,看起来就会很难受,总体上要摆布匀称。
好文章是不断打磨出来的,要写成“美文”,就要不断地修改。如果是执笔者,对别人提的意见要保持“虚心”,尽量吸收合理的成分,不要有排斥和抵触心理;如果是提意见者,要提建构性的,不要提批判性的意见。表扬最简单的两个字就是“很好”!否定最简单的两个字就是“不行”!但是要提出,怎么样可以修得更好一点,给出自己的主意和办法,这样方显出大诚意和真水平。
有人说,柏拉图《理想国》开篇第一句话,尝试了9种不同的写法才确定下来。海明威把《老人与海》手稿交给出版社前,反复看过80遍。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偶然之中有其必然的一面。
在公文写作中,要努力追求:言之有“物”、内容实在,言之有“道”、符合规律,言之有“用”、解决问题,言之有“序”、合乎逻辑,言之有“趣”、生动活泼,言之有“味”、值得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