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气象局2023年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思路

更新时间:2023-12 来源:网友投稿

今年以来,区气象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浙江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国务院《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扎实开展学习贯彻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不断深化五个年提升行动,以气象服务全面融入和支撑区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扎实推动气象赋能港产城高质量发展全省先行试点工作,为区奋力谱写双一流双示范新篇章贡献气象力量。

一、重点工作推进

(一)踔厉奋发,全力推动区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

率先探索气象赋能港口、港产、港城融合发展,气象业务评估指标排名全省第一,打造具有宁波辨识度、区域引领性的气象赋能港产城模式。一是建设港城村安。新建65套区域自动气象站,站网密度从3.5公里缩小至2.3公里。稳步推进X波段相控阵雷达、风廓线雷达和毫米波云雷达组网建设,进一步提升对局地性、突发性、尺度小的强天气系统精准捕捉能力。二是搭建智慧平台。建成区港产城智慧气象监测预警平台,融合气象、地质灾害、小流域山洪、地形地貌、水库河网等区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成果15项,以及我省陆域海域气象地理分区、重点行业、领域和企业的基础数据,构建气象灾害防御关联信息数字化一张图,灾害性天气实况触发警戒阈值时,通过短信、电话等方式即时叫应。在今年杜苏芮”“卡努台风和多轮强对流天气期间,平台自动报警60余次,完成责任人叫应150人次。三是实施+气象行业服务。新建疏港高速气象站10套、连岛跨海大桥监测站6套,共享疏港干道交通监测系统60套,建成区疏港交通气象监测预警平台,实现道路能见度、大风、地温、道面状况等全天候监测,为全省首个建成区县。建成5套产业区气象站,共享周边监测站信息,搭建两场一仓气象监测预警平台,开展两场一仓气象服务保障。开发风电气象服务产品,近一年提升风电利用率2%。四是构建管理体系。加强防雷重点单位安全管理,开展159家重点单位和181个场所企业负责人和安全员的防雷安全分级培训,实施专项检查82次、双随机检查87次(跨部门双随机检查30次),完成4家问题单位隐患整改闭环。高效实施气象行政审批服务,完成项目审批和服务事项共计76件,群众满意率100%。深化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与综合执法部门实现信息共享、案件移送、技术支持、案情通报等协作配合机制,依法联合查办违法案件1起。

(二)聚焦主业,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做好气象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气象服务指标排名全省第一。一是全力做好五重一突气象服务保障。推进智慧叫应能力体系建设,建立村级和企业双轨叫应服务标准、规则和流程,形成预警实况精准滴灌服务模式。完成春运、清明中秋等重大节日、重要时期专题气象服务8批次,寒潮、强对流、梅台汛等重大气象灾害应急保障37批次(除大雾),亚运火炬传递、奥运女排资格赛、中国家帆赛、国庆升旗仪式、吉利新车全球发布会、九峰山梅花节、省市重要工作北仑现场会等重大活动气象保障15批次。制作发布决策保障材料142期,专题服务材料62期。启动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响应6轮。二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聚焦省委三个一号工程,实施农业双强提升行动,发布直通式农用气象信息服务95期,实施花木气象科普活动3批次,完善农业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新增防灾减灾标准村(社区)25个,提标升级10个,联合社会治理中心、应急管理部门开展网格员、基层防汛防台责任人培训1100余人次,为生态环境保护、粮食安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等提供气象支撑。三是持续打响气象科普品牌影响力。建成区儿童友好气象科普研学阵地,不断提升风雨冷暖情,儿童气象梦科普品牌影响力,今年以来实施专题科普系列活动20余批次,线下受众2600余人次。项目列入区儿童友好城区建设第二批试点项目、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暑期校外教育实践基地十大精品线。

---此处隐藏5404字,下载后查看---

(二)提升气象监测服务能力。港城村安”“疏港交通”“两场一仓气象智慧服务平台全面投入业务使用,有效提升区防汛防台、交通安全、生产安全等气象支撑和保障力度。

(三)完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优化极端灾害性天气吹哨叫应规则,完善基于气象灾害预警的多部门协同机制。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靶向发布机制。

(四)强化重点领域气象保障。加强在安全生产、交通保畅、能源保供等领域气象服务保障,突出数字气象赋能临港产业发展,气象服务效益更加显著。(五)深化气象安全改革。做优做强联合综合执法,做精做专气象专业执法,强化防雷重点领域管理,持续提升气象监管执法效能。

(六)优化公共气象服务供给。构建智能预报+服务业务,融入城市大脑。将气象元素融入文明实践、文化旅游、假日学校等教育实践精品线,培育形成气象主题文化旅游研学线路。

(七)加强人才基础支撑。加大科技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推动气象创新能力和人才队伍素质水平提升。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