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思考(调研报告参考)

更新时间:2023-12 来源:网友投稿

预算绩效管理源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胡佛政府提出的绩效预算理念,绩效预算开创了将成本引入公共财政领域的先河,为后续预算改革奠定了基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不断壮大,绩效预算备受国际政治、经济学界的高度关注,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OECD国家探索实行新绩效预算,取得较多研究成果。新绩效预算注重结果导向,将重点聚焦到解决社会问题上,同时,主张适当分权与强化责任相结合,使各部门负责任地进行自检自纠,从而实现自我约束、自我提高。在我国,十六届三中全会(2003)提出建立预算绩效评估体系,是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起步。伴随着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不断向纵深发展,目前,涵盖四本预算、覆盖所有财政资金、贯穿预算执行过程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基本建成。虽然我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成效显著,但总体上起步较晚、底子较薄,地方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还存在实操性不强、形式化等问题亟需解决。

二、县级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县级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推进乏力,改革力度有待加大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存在地区之间发展不均衡、县级绩效推进乏力、工作开展落后的情形。绩效管理改革是一场刀刃向内的政府自我革命,在预算分解存在路径依赖的情况下,更需要立法和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而目前存在二者保障不足的情况。一是立法层面。虽然国家陆续出台了各项绩效管理办法、工作规程及规范性文件,但是仍不能满足现有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规章制定较为分散、碎片化严重,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第二,以规代法,削弱了预算绩效管理的权威性;第三,针对基层部门的文件少。二是行政层面。预算绩效管理由政府推动,自上而下进行压力传导,但是针对部门内部职能履行却未作明确规定。部分县级财政内部存在将绩效管理加挂于预算股、财政监督等股室,预算单位加挂于财务股的现象,未成立绩效专职机构,职责划分不明确。缺少法制的后盾与专职机构的支撑,就容易导致相关主体对预算绩效管理重视不足、支出责任意识不牢、实施绩效主动性不高的问题。因此,预算绩效管理的改革力度仍需加大。

(二)实际操作不顺,指标体系有待健全

---此处隐藏2957字,下载后查看---

三、加强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绩效立法,成立专职机构。新绩效预算的成功离不开法律的保驾护航,法制化也是我国预算绩效管理的必由之路。一是建议加快绩效立法工作,出台一部预算绩效管理的权威法律,对预算绩效管理事前评估、目标申报、事中运行监控、绩效评价和评价结果应用各环节事项进行详细规定,提供可操作规范,并对违反绩效法律的情形明确相应的处理处罚措施,使预算绩效管理推行更为顺畅。二是建议完善机构改革,在各行政层级成立预算绩效管理专职机构,对现有绩效职能重新进行整合划分,厘清各方责任,落实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经费,配备在编专职人员。

(二)健全指标设计,夯实绩效管理。根基建议县级以中央、省级文件为指导,博采地方先进经验之长,因地制宜地出台县级绩效指标体系,织密织牢绩效管理制度体系网,为绩效管理提供理论根基。一是制定部门整体支出绩效指标体系。参照已有指标体系,通过跨部门跨地区跨年度大数据分析,依据部门三定方案规定的职责范畴,制定县级分行业、分领域、分层次的部门整体支出指标体系,标准化反映各部门履职成果。二是制定项目指标体系。按照相关性、重要性、可比性、系统性和经济性原则要求,对标项目实施标准,采用定量定性分析,满足不同项目个性化需要,建立符合县级实际的项目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建成将使绩效目标的设置由抽象转变为具体,从而增加预算绩效管理的可操作性。

(三)多方协同发力,建立评价结果。应用全方位全过程的预算绩效管理是一项周密系统的工程,需要多方力同心,常抓不懈。一是与人大、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展开资源共享,多方协同联动,建立起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预算绩效环境。在完善预算单位内部控制的基础上,与审计、纪委监委等部门资源共享,建立合作机制,使预算单位提升预算绩效管理的危机感,严格规范执行财经纪律。同时加快完善向人大、政府报告机制,真实反映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坚持晒各部门绩效成绩单,通报绩效管理红黑榜,以财辅政,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提高财政资源统筹能力。多方协同发力将倒逼预算绩效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促进公共服务质量不断向好。二是建立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机制。严格划分绩效评价结果优良中差等级,落实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机制,设立绩效奖惩资金池,对绩效中差的严肃问责,严重者削减甚至取消预算,将削减资金额度纳入奖惩资金池,对绩效优良的优先安排预算,特别突出的给予绩效资金奖励,资金从奖惩池中予以调拨。(四)培育专业人才,引入第三方服务。人才是一项重要的资源,对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起支撑性作用。一是加大绩效管理研究与宣传力度,持续传导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相关人员提高思想站位,树牢绩效管理意识,化被动为主动,促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向深入推进。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会、座谈会,积极选派业务骨干外出交流调研,激励人才快速成长,帮助现有工作人员增加知识储备,提升业务实践水平。三是全方位选拔人才,建立绩效管理智库。拓宽选聘途径,采取单位推荐与自我推荐相结合的方式,兼顾人员职业道德与业务素质,招聘不同领域专家型人才进入智库。对专家库实行统一管理,定期评价综合素养,实行末位淘汰机制,确保人才队伍素质优良。四是拉动第三方市场,绩效评价委托会计师事务所或院校学者等第三方实施,可提高预算绩效管理客观性。在严格资质要求的基础上,出台更多正向激励管理办法,培育一部分优质机构发展壮大,提升第三方市场成熟度。

(五)强化信息公开,促绩效提质增效。阳光财政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内容,是管好用好财政资金的重要保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对地方预决算公开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是应秉承阳光透明的理念,建议在部门整体和项目的绩效目标与自评结果公开的基础上,推进预决算资金、政策、绩效及管理过程公开。针对涉及公共利益的重点领域绩效信息,明确具体的细化要求、细化方法和细化内容,使绩效管理公开更加规范透明。二是引导利益相关方参与。从预算绩效管理方面讲,利益相关者群体庞大,任何一笔财政开支都将牵扯到个人利益,任何一项绩效评价都会涉及服务对象满意度,任何受公共财政决策与活动影响的个人团体都为利益相关方,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引导其参与绩效管理流程,发挥利益相关方的关键主体作用,能够促使公民主人翁意识萌发,有利于营造人人讲绩效的浓厚氛围。(六)完善技术支撑,实现预算管理。一体化预算管理一体化是以系统化的思维和信息技术手段深化财政领域改革,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地整合财政各项业务与预算管理各个环节,实现完整生命周期管理,要加快完善预算管理一体化云平台建设,实现用数据管理决策的智慧绩效。通过业务规范+技术控制,将控制规则嵌入业务系统,加强预算绩效信息智能汇总分析和深度挖掘,促进预算绩效管理自动化、智能化、科学化。一是以项目库为基础,按照先谋事后排钱的原则,推动部门常态化储备预算项目、申报绩效目标,财政部门要把好关口,动态更新项目库信息,对申报的绩效目标进行实时审核。二是运用云技术实时数据分析,开展事中绩效运行监控。部门整体支出和项目支出双兼顾,对资金拨付进度和绩效目标偏离度实时重点监控,当发现偏差较大即自动预警,使部门及时纠正并改进管理,推动资源配置更加科学、资金管理效益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