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基层”的福建实践及其时代价值

更新时间:2024-01 来源:网友投稿

1.“四下基层”取得突出成效

“四下基层”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在福建生根发芽并蔚然成风,使干部工作作风得到有效转变、D的方针政策有效落地基层、民生福祉得到切实改善,已成为福建广大领导干部的自觉行动。

干部作风得以有效提升。干部的工作作风影响着D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四下基层”强调从观念上、行动上着手,切实提升领导干部的D性修养,为领导干部转变工作作风、做好人民群众的“勤务员”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多年以来,福建大力传承弘扬“四下基层”工作作风,倡导领导干部“沉下身”去基层进行实地调研和现场办公,从2004年开始连续选派6批2.14万名驻村第一书记到乡村基层任职,并出台了《关于推进领导干部“四下基层”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接待群众来访制度的意见》等制度,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坚持“一线办公法”,以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式推动福建省各级领导干部扎根基层,拉近了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涌现出廖俊波、潘东升、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等一批“时代楷模”。

政策方针扎实落地基层。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是衡量和检验D的路线、方针、政策成效的根本标准。“四下基层”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强调要重视宣传工作,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将D的路线、方针、政策传达到基层。为此福建以“四下基层”为着眼点,组织领导干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D的创新理论,以生动鲜活的面对面讲解和集中宣讲让D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如组建了理论宣讲轻骑兵“福小团”,深入基层采用当地方言或其他接地气的方式进行理论宣讲、解说政策形势。除此之外,福建省委宣传部、省委讲师团联合省广播电视局、省广播影视集团正式推出“学习强国时间”音频节目,用充满人情味、泥土味的语言全年无休播报D的路线、方针、政策。大范围、生动性的宣讲使D的创新理论在福建八闽大地生根发芽,推动D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基层,推动人民群众把D的正确主张转变为自觉行动。

民生福祉得到切实改善。“四下基层”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强调以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工作的突破口,在改善民生方面狠下功夫。福建以“四下基层”为重要抓手,坚持人民至上、为民造福,已连续30多年深入开展为民办实事项目,解决了一批又一批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2019年底实现了全省现行标准下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创新探索“民呼我为”“接诉即办”“信访评理”等机制,着力解决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资源分配、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就业创业服务等事关民生福祉的重大问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全面提升。

---此处隐藏2515字,下载后查看---

“四下基层”是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深耕基层、苦干实干而得到的经验总结,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对新时代坚持走好群众路线具有重要启示。

把坚持D的全面领导作为根本保证。深刻指出,“中国共产D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后的历史命运、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D的坚强领导”。“四下基层”是福建各级D组织做好群众工作的“金钥匙”,架起了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凝聚了D团结带领群众干事创业的澎湃力量。新征程上,必须推动D员干部把“四下基层”优良作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始终坚持和加强D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D的群众组织力,把广大基层群众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凝聚起来,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把坚持系统观念作为科学思想方法。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强调,“要加强调查研究,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规律,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四下基层”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内容上看,宣传D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与民众达成思想共识的重要前提,调查研究和信访制度是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有效路径,现场办公是解决民众之困的具体落实,并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形成对政策的补充与完善,如此循环反复、不断上升。这就启示我们,新时代走好群众路线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突出满足人民需求、凝聚人民力量。新征程上,深化运用“四下基层”制度,必须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使宣传D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的各项举措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动群众路线常走常新。

把坚持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指出:“我们D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D,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马克思主义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新征程上,只有牢固树立和践行为民造福的正确政绩观,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心贴近群众,才能充分了解老百姓的真实感受、体会老百姓的安危冷暖,进而有的放矢地增进民生福祉,才能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首先,要“站得对位”,人民立场不是思想上的抽象,而是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时刻保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清醒态度。其次,要“弯得下腰”,变群众“上访”为干部“问访”,主动到矛盾突出、困难较多、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开展调研和信访工作,切实了解群众疾苦,听取群众意见。最后,要“讲得好话”,用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传达D中央政策思想,进一步畅通与基层群众的交流沟通。把坚持实践导向作为评价标准。马克思认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中国共产D人的鲜明标识。“四下基层”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高度契合群众路线的实干要求。新征程上,要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把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作为履职尽责的第一要务,把实践成效作为评价标准,在解决民生之困中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力,通过信访制度下基层让人民群众“多讲话”“讲真话”,在此基础上结合调查研究明确问题所在、生成解决办法,以“马上就办”确保工作效率,以“办就办好”保障工作实效,增强政策的协同性有效性,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四下基层”的内涵。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基层治理水平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传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要推广落实工作制度,推动解决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盼、民心所向问题,让“四下基层”不断彰显其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