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风文明建设研究调研报告

更新时间:2024-03 来源:网友投稿

关于我国农业农村工作,从20XX年中央制定“十一五”规划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20XX年D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一个要求始终没有变,那就是“乡风文明”。如何使农村群众的“口袋”和“脑袋”同时富起来,如何使人民群众在乡村社会中感受到一种与众不同的文化景观和文明魅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乡风文明的内涵十分丰富,从广义上讲,它是乡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综合体现。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培育文明乡风,建设美丽宜人、业兴人和的社会主义新乡村。这是对乡风文明建设的精辟论述和重大要求。

20XX年9月,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等11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把“有效遏制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不断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可见,当前乡风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二、为什么要建设文明乡风

---此处隐藏2911字,下载后查看---

尽管我市乡风文明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重视程度有待提升。一些基层干部对乡风文明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存在偏差,认为乡风文明建设是“软任务”,不像物质文明,看得见,摸得着,因而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二是推进力度不够均衡。由于农村自然条件、经济条件、认识程度不同,造成抓乡风文明建设的力度和成效也大不一样。得益于近年来各级政府扶贫力度的不断加大,一些贫困村的村容村貌得到很大改变,乡风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反倒是一些非贫困村,由于各级政府重视不够,乡风文明建设推进较为缓慢。三是陈规陋习顽疾尚存。陈规陋习作为农村“老大难”问题,“老”在千年遗风,“大”在千家万户,“难”在除旧布新。一些农村地区不良风气、陈规陋习仍大行其道:有的相互攀比,大摆婚庆宴席,大收天价彩礼;有的讲究排场,大搞封建迷信,大办豪华葬礼等。四是工作合力尚未形成。没有形成一套覆盖市县乡村、务实管用的制度和运行机制,“执行弱化、效果淡化、总结泛化、推进虚化”等现象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尚未形成上下联动、同频共振、久久为功的工作合力。

四、乡风文明建设怎么干

X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深刻认识这项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树立总体思维,坚持统筹兼顾,聚焦突出问题,抓住重点任务,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取得扎实成效,应着重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从工作推进层面,给“由谁做”定个调子。乡风文明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全方位的、系统性的工程,不是一个单位、一个科室、几个人就能胜任的工作,需要汇聚D委政府、社会组织、村民和家庭等多方的力量,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一是建立领导机制。各级D委、政府要加强领导,形成“D委领导、政府主管、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乡风文明建设领导和协调机制,把责任落实到位。二是健全资金投入机制。采取“财政投入一点、部门支持一点、社会赞助一点、市场运作一点”的办法,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机制。三是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把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移风易俗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尊重群众自治要求,用健康、文明、进步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文化生活占领农村意识形态阵地,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四是建立考评机制。把乡风文明建设任务完成情况纳入乡镇班子成员、单位负责人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把责任落实到人。

(二)从工作部署层面,给“做什么”指明路子。一是思想建设重“引领”。从思想上积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觉进行观念转变,对农民的宣传永远都不能放松,要经常喊喊喇叭、贴贴标语、发发传单。二是文明创建立“载体”。要坚持继续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以创建文明村镇为载体,大力倡导文明生态理念,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通过开展洁美农家、五星级农户、文明新村、十星级文明农户、婚育新风进万家、道德在农家等创建评比活动,真正让干净整洁成为习惯,让习惯成为自然,让自然成为风景。要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发挥县级公共文化机构辐射作用,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按照“修缮一批、改造一批、建造一批”的思路,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提升服务效能。要加大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力度,在推进文化惠民、提供更多更好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同时,支持“三农”题材文艺创作生产,鼓励文艺工作者不断推出反映农民生产生活尤其是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充分展示新时代农村农民的精神面貌。三是移风易俗寻“突破”。我国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乡村文明风尚,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升层面有所突破,激发农民参与乡村治理、推动文明乡风建设的内在动力。要坚持加强法制教育,选择农民听得懂、能理解、用得上的法律法规广泛进行法制教育,遏制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奢侈浪费、盲目攀比的奢靡之风,禁止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要坚持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健全和创新村D组织领导的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协会等社会组织,及时总结各地在移风易俗中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常规程序,使乡风文明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逐步实现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