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乡居民高品质生活的调研报告

更新时间:2024-04 来源:网友投稿

(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2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X亿元,同比增长4.4%,增速列全省第2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92,比2022年缩小0.04。居民收入增加,有效提升群众消费能力,2023年全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X元,同比增幅5.9%,增幅列全省第2。

(二)城乡建设不断提质。“十四五”期间,全市高标准累计完成棚户区改造X户,老旧小区改造X个,老楼加梯投入使用X台,有效提升群众居住品质,推动“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迈进。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8%以上。实施农村黑臭河道整治,常态化配备河道保洁管护人员,并实现农村污水管网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达77%。全市46个村获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称号,50个村获省级传统村落称号。

(三)社会安全不断筑牢。构建“三级指挥、四级联动、五级协同”的网格化社会治理格局,每年投入6000万元用于网格化建设,网格知晓率、矛盾调解率、矛盾解决率均位列全省第一。深化“精网微格”工程,划分综合网格7066个、专属网格215个、“微网格”3.21万个。建立一网统管、一网通办“两网”体系,实现一号对外、一体派单、闭环运行,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实打实解决基层治理难题,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四)民生实事不断发力。每年安排全部财力的75%以上、新增财力的80%以上用于改善民生,扎实推进民生幸福工程,培育了一大批在全国、省内有影响力的民生工作品牌,塑造了30多个系列民生品牌。建成“邻里中心·五美驿站”72家,社区人气不断集聚,日均到访社区人数上涨28.2%,月提供服务活动数增加34.8%,居民满意率提高21.4%,投诉量下降18.9%,促使社区真正“活”起来。截至2023年年底,全市建有乡镇卫生院10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4个,村卫生室106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62个,基本建成“15分钟”健康服务圈,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得到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

---此处隐藏2319字,下载后查看---

(一)聚焦富民增收,夯实品质经济基础。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培训高素质农民、农村实用人才,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培优农村人力资源品牌,让农民工资性收入水涨船高,实现“劳动致富”。全面落实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加快推进网上审批,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和制度性交易成本,催生更多吸纳就业的新市场主体。积极创新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生物经济和绿色经济等新就业形态,营造灵活宽松、包容审慎的监管环境。前瞻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吸引带动高素质人才就业创业,提升社会财富提升和居民增收能力。

(二)聚焦能级培育,优化品质生活空间。依托城市中轴带与周山河景观带构建十字型城市核心,引入高端商贸,盘活优质教育、卫生、文化和体育休闲资源,打造全市城市功能制高点,增强全市商业繁荣度和消费吸引力。立足“凤城河”文化核整体定位,坚持“小尺度、渐进式”理念,充分运用“城市针灸”手法,保护文化遗产,提升居住环境,活化街区空间,协同推进文化名城建设和老城有机更新。打好“生态城市”这张牌,将新老城区的重点滨水地段打造为生活服务和生产服务功能结合的功能复合地区,历史和现代景观融合的景观复合地区,推动建设“幸福水天堂”。

(三)聚焦“急难愁盼”,强化品质生活供给。以优质公共服务为主体,以多层次服务为支撑,在养老托育、文化体育、旅游休闲、城市更新、环境治理等领域,分类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强化资源整合和价值提升,积极响应人民群众高品质和多样化需求。实施“完整社区”建设,协同推进养老托育设施建设、充电设施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等重点工作,激活城市社区活力。改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推进农村中小学校、村卫生室、文化站等建设改造,强化县乡村公共服务统筹和一体化建设,提升乡村生活便利水平。

(四)聚焦消费升级,释放品质消费潜力。持续推动品质X建设,以质量品牌为重点,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完善城乡融合消费网络,开拓城乡消费市场,适当增加公共消费,促进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带动居民生活消费。加快发展假日经济、周末经济、城郊经济、小店经济、首店经济。引导主要商圈和特色商业街与文化、旅游休闲等紧密集合,开设特色餐饮街区,培育一批夜间演艺精品,打造夜间消费场景和文旅消费集聚区,活跃夜间商业和市场。提振“X早茶”消费能级,更好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元化消费需求,实现文旅消费由简单的“吃、住、游”向更高水平的“品、享、赏”飞跃。

(五)聚焦精神文明,点亮品质文化底蕴。围绕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创成全域全国文明城市群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开展“文明乡风”系列实践活动,持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和城乡居民文明素质。进一步放大“坡子街”文化现象,讲述“非虚构、接地气、抒真情”的故事,点亮大众内心,传播优秀文化,唱响时代赞歌。厚植本土文化,运用好现代技术手段,倡导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积极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精神力量。打造一批国家、省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推出一批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分层、分众、分地域,根据群众所需所想,持续提供优质文艺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