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刻把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意义,增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政治自觉
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国之大者”。2022年10月,总书记在考察河南省安阳市时首次提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概念。2023年6月2日,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再次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并深刻阐述和概括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2023年6月7日,总书记在致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的贺信中再次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传统文明基础上创新发展的现代文明,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基础上形成的现代文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总书记对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突出特性做了深入阐述。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革故鼎新的创新性决定了连续不是停滞更不是僵化,而是以创新为支撑的历史进步过程;“向内凝聚”的统一性追求,是文明连续的前提也是文明连续的结果;包容性前提下的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华文明对人类其他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文明对文明交流互鉴的不懈追求。五大特性彼此融通互促,共同造就了独特的中华文明。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为中华文明现代形态建构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此处隐藏4272字,下载后查看---
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希望大家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阐明了共同肩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重大要求。我市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和中华文明重要承载地,汇聚了吴文化、金陵文化、楚汉文化、淮扬文化等多元文化,并与大运河文化、江南文化等特色文化交相辉映。全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2万余处、可移动文物288万余件;世界文化遗产3处、世界自然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1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3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43座;备案博物馆349家,国家等级博物馆70家;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1项。我市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有益探索,是我市探索的生动缩影。我市正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全面肩负起省委赋予我市的“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重大任务,以文立心,以文培元,以文弘业,让“第二个结合”在我市文旅领域有更多落脚点,以探索新经验的我市篇章展现“走在前、挑大梁、多作贡献”的使命担当。
加强我市文旅顶层设计与布局。当前文旅发展面临着竞合博弈的现实挑战,只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优”,才不会被时代所遗弃。我市是文化旅游资源大市,要充分发挥规划在文旅资源开发和融合发展中的统领作用,从将我市打造为国内文旅业“独家”、世界旅游目的地的高度,强化文旅融合发展新机制、新思路、新方案顶层研究,制定体现深度融合、广泛融合的前瞻性发展规划和针对性政策。同时,让我市13个县(市、区)立足自身禀赋优势、各展所长,开创做强省内“独一份”新局面。当前,我市文旅资源普查已历时两年,已登记文旅资源单体113万个,建立9个主类和大运河、长江文旅资源专题数据库。我市正全力推进《“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实施,构建以江河湖海为脉络的“两廊两带两区”文旅发展布局,打造“水韵市域”文旅品牌,推出更多“传统文化+创意+科技”精品力作,大力发展新场景、新业态、新经济,以全域视角系统化推进、一体化运作,将我市文旅“点、线、面、圈”作为整体来勾勒,不断优化全市旅游空间布局。近期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决定(草案)》,坚持问题导向,突出我市特色,关注重点需求,从坚持保护优先、促进科学合理利用、推动传承发展等方面,提出诸多富有我市特色的创新举措。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古代与近现代、城市与乡村、地上与地下、物质与非物质全覆盖,使各时期重要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得到系统性保护、多元化利用、永续性传承,更好地推动全市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探索体验式文旅融合新路径。新时代旅游已从小众旅游发展为大众旅游,成为人们高品质生活的必需品,旅游方式从“走马观花式”的观光型转换为人们对“诗和远方”的向往与体验。相关研究表明:与旅游经济相关的经济门类有110多种,“吃、住、行、游、购、娱”不仅是文旅产业链条中的一环,更以各自为“圆心”带动周边发展,关联度之大、产业链之长超出想象。我市正在快速推动“旅游+”向“+旅游”转变,实现文化旅游与其他领域融合互促,推出更多高质量文旅深度融合产品,在旅游产品设计中增强文化体验,把非遗演出、非遗手作、非遗美食等业态融入其中,打造更多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内涵的沉浸式、互动性体验场景,让游客在轻松活泼的旅途中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弘扬者。进入新时代,我市全面紧扣人民群众深度文化体验旅游产品需求,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诗和远方”新时代画卷逐步绘就展开。如南京在牛首山脚下建设以六朝文化为主题的金陵小城,盐城倾力打造荷兰花海“只有爱戏剧幻城”旅游演艺。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来到我市感受美的风光与人文,体验美食味道与美好生活。新冠肺炎疫情结束后,我市文旅市场恢复程度好于全国,文旅消费位居全国第一,展现出我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韧性、潜力和活力。
推出更加丰富的我市文化成果。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为夯实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基础、塑造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特性指明了方向。我市是中国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更应以开放的眼界、奋发的姿态和包容的胸怀,推出更多具有我市特色的文化成果。持续在提炼我市地域文化精髓上下功夫,进一步深化对吴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楚汉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以及长江文化、大运河文化、江南文化的研究阐释,打造赓续历史文化与融通中西紧密结合的文化旅游“我市样板”。在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上持续下功夫,培育造就更多德艺双馨的名家名师和高素质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组织创作更多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新时代精品力作。近年来,我市先后推出了一批优秀作品,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展示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这些作品既“叫好”又“叫座”,实现了文化消费与精神富足的“双丰收”。如徐州致力打造“国潮汉风”汉文化品牌,利用汉画像石等资源,开发汉服等“看得见、尝得到、带得走、用得着”的非遗产品,让汉文化动起来、活起来。在我市的古街古镇上,很多游客身着汉服、头戴配饰,品尝着糕团,体验着《一团和气》桃花坞木刻年画苏作工艺,欣赏着评弹昆曲,展现的正是我市文化旅游事业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繁荣兴旺的文化建设生动成果。
发言完毕,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