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加强市直机关年轻干部教育监督管理的调研报告

更新时间:2024-08 来源:网友投稿

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希望,是实现我们党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生力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责任。如何把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如何从严从实加强教育管理监督,切实督促年轻干部做到信念坚、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如何按照20字好干部标准造就一批堪当时代重任的年轻领导干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市直机关工委组织人员深入**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县区、乡镇(街道)等四个层面进行全方位调研。

一、基本情况

(一)年轻干部队伍建设情况。一是年龄结构逐步优化。全市“80后”县级、“85后”正科、“90后”副科级年轻干部,分别占同级干部的7.4%、7.5%和7.6%,市直单位班子配备1名40岁左右县处级干部的有21家单位,45岁以下正县级干部8人。二是队伍结构持续改善。大力引进专业对口“好苗子”,全市在库储备年轻干部中,全日制硕士研究生79人,占22.3%;“双一流”高校毕业生92人,占26%。采取“进一出一”方式,动态保持乡镇女干部配备率稳定达标。党外干部配备实现较大突破,近年来县区换届及法检班子配备等刚性指标应配尽配。三是经历来源更加广泛。畅通“三支队伍”交流渠道,面向省内外选聘市属企业领导人员3名,从企事业单位交流担任党政机关市管干部14名,科级年轻干部63名;从党政机关交流担任企事业单位市管干部12名,科级年轻干部6名。四是能力本领不断增强。通过理论学习、交流轮岗、上下挂职、基层锻炼、结对帮带等形式,全面增强年轻干部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补齐他们的能力“短板”、知识“空白”、经验“盲区”,不断提升了年轻干部的能力与水平。

(二)年轻干部的主要特点。一是学历较高。本科文凭占93%,研究生及以上文凭占3%,专科文凭占3%。96.7%都是全日制学校毕业,且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二是充满活力。处处充满活力,干劲十足,信心百倍,特别在运用网络办公方面,AAA、电脑应用得心应手,能够高效做好本职工作。三是思维敏捷。年轻干部接触新生事物比较快,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比较快,善于思考、善于创新、善于打破常规开展工作,思维活跃,思路清晰。四是积极进取。积极要求进步,有干好工作的愿望,成就感比较突出。五是思想波动。绝大多数年轻干部能立足岗位,埋头苦干,认真履职,少数的年轻干部存这山没有那山高的心理,受周围环境和地区之差的影响,思想有所波动。

(三)群众对年轻干部的评价。一是专业能力很强。92.3%的人认为年轻干部年轻有为,素质很高,富有朝气,说干就干,有较强的专业能力,能够胜任自身工作;7.7%的人认为,年轻干部虽然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但业务水平有待提高。二是认真履行职责。95.8%以上的人认为年轻干部素质很高,组织安排工作从不讨价还价,并创新做好本职工作,党性观念很强,以身作则,默默无闻,履职尽责。三是缺乏实践经验。多数年轻干部工作经历单一,缺少基层经验,特别是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干部,阅历浅,没有经受过多个工作岗位的实践锻炼和艰苦环境的磨炼,实践经验不丰富,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四是吃苦精神有待提高。有的年轻干部在领导压担子、给任务时,有畏难情绪。还有的年轻干部缺乏干事创业的激情,缺乏敢于吃苦的毅力。五是“三观”树得不牢。从所查处的年轻干部案件来看,基本是由于理想信念淡薄,精神之钙不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得不牢所引发的。

二、主要做法

---此处隐藏4063字,下载后查看---

四、经验启示

一是应当把政治能力放在首位。总书记指出,在干部干好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可见,只有有了过硬的政治能力,年轻干部才能自觉做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必须针对年轻干部成长的特点,把党性教育与学习贯彻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引导教育年轻干部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成为忠诚可靠的接班人。

二是应当把长期规划作为重要举措。年轻干部教育的培养使用归根结底是为了推动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在年轻干部教育管理监督工作中,既要着眼当前现实需要,抓好一地一单位年轻干部培养工作,更要立足长远,根据年轻干部个性化、差异化特点,以及年轻干部培养长期化要求,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时而进地制定长期规划,细化战略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锻炼。

三是应当把基层锤炼作为重要途径。总书记强调,“年轻干部有培养前途的要放到基层去锻炼”。为此,我市本着“就地练好兵”的理念,安排年轻干部在项目建设第一线、改革发展第一线、乡村振兴第一线锻炼,让年轻干部经风雨、长见识,这种锻炼已经成为年轻干部成长的“必修课”。通过基层锻炼,提升了素质,增长了才智。

四是应把管理监督作为重要抓手。加强日常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使干部言行置于全方位监督之下,自觉养成遵守法律、法规的习惯,时刻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时刻铭记“初”不可轻犯、“小”不可轻视、“欲”不可轻为,彻底克服侥幸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