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一是市领导外出招商对接项目40批次。其中,省领导带队外出招商15次,超额完成任务;市级领导外出招商85次,超额完成任务。二是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招商活动185场次。其中,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举办或参与各类招商推介活动160场次,“走出去”占比90%;赴韩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举办或参与高端商务活动15场次,“请进来”占比9%。三是新签约项目113个。其中,亿元以上工业制造业项目71个,现代服务业项目31个;签约总金额569.7亿元,其中:工业制造业项目到位资金469亿元,现代服务业项目到位资金100.7亿元。四是新开工项目63个。其中,工业制造业项目41个,现代服务业项目22个;新开工项目总投资278.8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0%。投产项目48个。其中,工业制造业项目33个,现代服务业项目15个;投产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3.3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0%。谋划储备项目100个。其中,工业制造业项目68个,现代服务业项目32个。
(二)重点领域招商引资成效明显。一是工业制造业项目引资占比超六成。围绕“六大产业”,聚焦“十百千”亿级产业链集群和重点龙头企业,着力引进一批带动性强、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的延链补链强链型工业制造业项目。新签约的工业制造业项目中,汽车零部件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加工、新能源新材料分别占新签约项目的29%、29%、18%和18%。二是现代服务业项目数量稳步增长。全市服务业重点项目共64个,计划总投资468.9亿元。其中:文化旅游类项目14个;商贸物流类项目15个;金融类、科技类、房地产类项目分别为17个、10个和5个。三是现代农业项目质量不断提升。全市现代农业重点项目共54个,计划总投资160.9亿元。其中:农产品深加工及仓储物流项目28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质增效项目18个;智慧农业试点示范项目8个;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精品线路建设项目8个。四是新型基础设施项目有序铺开。综合交通类项目有弥河高速、临汾西站枢纽工程、邺城大道南延二期等8个,计划总投资约360亿元;能源化工类项目包括国能汾电煤层气综合利用等16个,计划总投资约140亿元;水利设施类包括汾河流域防洪能力提升等13个,计划总投资约150亿元。
(三)招商引资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一是构建全市招商“一张网”。制定印发了《市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分工方案》《2024年全市招商引资工作要点》,建立完善了运行高效的市、县两级招商网络体系。二是打造招商引资“大数据”平台。依托山西省投资在线服务平台,开发建设了全市招商引资“一张网”智慧应用系统平台。截至目前,系统注册用户达493家,入驻企业数据信息达977家。三是建立招商项目评审制度和流程。研究制定了《市招商引资重大项目评审管理办法(试行)》,从而确保对重大招商项目的科学决策和精准实施。四是强化招商引资奖励激励措施。制定印发了《市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汇编》,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和企业在土地使用、税费减免、要素供给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
二、存在的困难问题
(一)招商引资体制机制不活。一些部门还存在按部就班、墨守成规的思想,主动招商、上门服务的意识不强;现有的招商信息渠道较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招商引资工作的质效;招商队伍力量不够,专业招商人才缺乏,存在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受土地指标限制,工业用地指标进一步趋紧,制约招商引资项目的落地和建设;招商奖励激励机制不健全等。
---此处隐藏1958字,下载后查看---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安排
(一)围绕主导产业,提升产业链条。根据市委的“产业兴市”战略和“十四五”规划,重点发展实体经济,围绕六大产业集群,结合地方资源和特色产业,策划一批重点项目。主要推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扩大规模、提高质量;促进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向精深加工发展;扩大通航等文体旅融合发展产业规模、提升水平;推动节能环保新材料产业向终端产品发展;加强现代医药和大健康产业。通过主导产业链,实施延链补链强链行动,引进龙头骨干企业和配套企业,争取签约一批产业链长、科技含量高、效益好的重大工业制造业项目。
(二)突出招大引强,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将招大引强作为首要任务,专注于吸引头部、骨干及具有特色的优质企业。采用专业、以商、产业链和专班招商策略,引进创新强、品牌价值高的龙头企业和高端智造业项目。瞄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开展推介和委托招商活动。积极参与国内外展会论坛,宣传推介和洽谈合作。通过招大引强,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转型目标,力争全年引进65个以上亿元工业制造业项目。
(三)围绕项目建设,夯实发展基础。坚持项目建设为发展核心,确保在建项目按计划推进并尽快投产。积极启动新项目,利用政策优势,推动重大项目开工。策划并准备重大项目,确保与产业发展和地方需求相符,促进项目落地。加强项目要素和服务保障,建立调度和服务机制,利用政策资金,提供融资服务,保障土地供应,实施领导包联制,以提升项目质量和效率,目标是新开工超过50个亿元以上的项目。
(四)围绕营商环境优化创新服务方式。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关键,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效能提升,确保环境稳定、公平、透明。首先,常态化实施高标准改革,深化市场准入、企业经营、产权保护等领域的改革,推进政务服务的标准化、便利化、智能化,并深化“放管服”改革。其次,完善配套机制,建立政企沟通机制,定期走访企业,解决企业困难,建立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确保企业诉求得到响应和问题解决。最后,利用绩效考核强化责任,将营商环境工作成效纳入年度考核,对未完成目标的严肃追责,形成优化营商环境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