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的重大改革任务。全市人社系统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树牢改革思维,增强改革意识,注重改革实效,以高质量充分就业助推现代化新**建设。
---此处隐藏232字,下载后查看---
牢牢把握经济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基础。总书记深刻指出,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当前,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国内有效需求仍显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仍面临较大压力,部分劳动者求职就业仍存在一些困难。同时,伴随人工智能快速发展,部分行业“机器换人”加速,对劳动力的替代效应加深。此外,**生态保护和建设任务繁重,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促进就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困难挑战明显增多。全市各级人社部门必须全面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方针,立足市情实际、着眼发展需要和群众期盼,积极应对挑战。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为引领,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为抓手,在**生态文明高地、产业“四地”建设和绿色算力产业发展中,努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使高质量发展的过程成为就业提质扩容的过程。充分发挥促进就业议事协调机制作用,推动财政、投资、消费、产业、区域等政策与就业政策协调联动,促进产业结构、区域发展与就业协同共促,做到稳一方经济、创一方岗位、惠一方民生。
牢牢把握缓解结构性矛盾是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关键。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实现更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关键因素。当前,全市各类培训和教育资源的结构调整尚未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紧密结合,高层次研发人员、高技能人才供给不足,部分新成长劳动力实践能力不强,大龄低技能劳动者就业难题持续存在。总之,劳动者素质与岗位需求不匹配、劳动者掌握技能与岗位需要“专业”不对口、就业岗位与劳动者求职预期有差距等结构性就业矛盾成为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必须面对的主要矛盾。全市各级人社部门必须加强人力资源发展趋势研判,推进教育、培训与产业深度协同、有机衔接。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鼓励企业加强与职业(技工)院校的合作,设立“厂中校”“校中厂”全面推进新型学徒制,不断深化工学一体、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人岗相适、人尽其才。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全面实施“新八级工”制度,引导企业建立健全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广泛开展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渠道,增强技能人才的荣誉感、获得感,鼓励和支持更多劳动者走技能成才之路。
牢牢把握就业体制机制改革是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保障。深化就业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一个健全、公平且高效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对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具有重大意义。从客观现实看,我市人力资源体系建设仍有一些短板弱项。比如,**、**等东部农区可提供较为全面的公共就业服务,西部牧区由于幅员辽阔、人员分散,基层公共服务机构只提供信息登记、职业介绍、岗位信息发布等基本服务,内容较为单一。此外,网约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网络主播等新业态就业群体的劳动关系界定标准还不明确。全市各级人社部门必须积极适应市场新变化和劳动者就业需求,精准发力、综合施策。持续推进就业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立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机制,会同发改、工信、教育、农业农村等部门收集数据,梳理形成**市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并适时进行动态调整,为劳动者求职择业和技能提升提供指引。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打造“**e就业”特色品牌,用好“大数据+铁脚板”服务模式,让劳动者在手机上、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质量就业服务。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健全适应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的劳动权益保障制度,让广大劳动者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有更多就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牢牢把握树立正确就业择业观是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前提。就业择业观是人生理想在职业选择上的具体体现,是一个人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当前,部分毕业生选择工作地域时,往往倾向于大中城市,认为这些地方工作环境好、选择机会多,却忽视了与之相应的是竞争也异常激烈;有的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存在“随大流”、攀比心态,有的家长教育孩子时有“没有好工作时,不要出去打工,在家待着父母照样养得起你”等观点,导致孩子在家“啃老”等等。以上种种,都是造成部分毕业生出现慢就业、缓就业甚至不就业等现象的原因。全市各级人社部门必须加强引导、精准施策,帮助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就业择业观。完善劳动者工资决定、合理增长、支付保障机制,健全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让每一个劳动者的价值得以体现。优化就业指导服务,配齐配强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引导毕业生理性审视自我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在客观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作出务实选择。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市场化就业、主动创新创业、扎根城乡基层的优秀毕业生代表,引导广大高校毕业生了解就业形势,调整就业期望,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
以上发言,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