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2024年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自评报告

更新时间:2024-11 来源:网友投稿

XXXX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及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围绕“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的总体思路,大力推进思想引领、参与治理、技能提升、权益维护等重点工作,努力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企业产业工人队伍,为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现将公司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完成情况报告如下。

一、重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一)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公司高度重视,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纳入公司年度工作计划,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公司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工会组织积极履职、职工群众积极参与的改革工作格局。一是成立领导小组。党委书记亲自挂帅,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各权属企业主要领导担任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履行牵头职责,加强沟通协调,积极推进落实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各项工作任务。二是专题研究部署。公司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改革任务,有效推动了改革任务落实。

(二)强化思想政治引领。一是把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三会一课”等制度,组织开展“线上+线下”政治理论培训,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同时,通过劳模宣讲、知识竞赛、文体活动等多种方式,形成了公司内基层职工、产业工人共学新思想、奋进赶考路的良好氛围。2023年以来,开展劳模宣讲1场次,红色知识竞答3场次,累计覆盖218人次。二是大力弘扬“三个精神”。公司工会把典型选树作为凝聚力量、示范引领的重要抓手,不断加大劳模先进事迹宣传力度,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开展学习身边榜样活动14场次,覆盖人次170人次,引领职工见贤思齐,将“三个精神”发扬光大;开展师带徒活动,立足班组、工种、岗位,指导权属企业组织技术能手与青年职工结对子,签订师徒帮带协议。三是坚持“以党建带工建,以工建促党建”。积极搭建党员作用发挥平台,以党建品牌创建为抓手,在一线开展各种形式的党员示范岗、党员先锋岗、党员突击队、志愿服务队等活动,引导产业工人立足岗位、勇担重担。

(三)构建参与治理体系。推进职工参与公司治理体系建设,不断提高职工的政治地位。一是增加产业工人代表占比。增加一线职工在职工代表大会及其委员会中的占比,选派职工代表列席公司重要会议,选举职工监事进入公司监事会,保障职工的话语权。截至目前,公司共有职工监事4名,产业工人在群团组织中兼职30人,产业工人的政治地位得到有效提升;二是健全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每年召开职工代表大会、职工大会,审议审查公司重大决策事项,深化厂务公开、集体协商,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四)积极开展技能提升活动。为全面提升公司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素质和能力,推进公司健康快速发展,不断加强职工培训,全力打造高素质队伍。一是制定培训计划。公司制定了《公司培训工作思路及具体措施》《2023年培训计划表》《公司2024年培训计划表》,稳步推进实施。二是开展技能培训。针对各权属的业务需求,组织开展了班组现场管理、设备点检员等多个方面的专业技能培训,帮助干部职工提升履职能力,更好地适应公司发展要求。2023年以来,公司培训人数达1000余人次,其中大规模技能培训共承办9个班次372余人,即员工关系管理(专项)培训2班次85人;班组现场管理(专项)培训3班次105人;纺织纤维梳理工(中级)培训2班次81人;设备点检员(中级)培训2班次101人。截至目前,一线职工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率达98%。三是开展技能提升。公司组织实施纤维梳理培训、设备点检员培训,培训人数达117人。四是深化校企合作。2023年与职业技术学校签订了定向培养协议,在原有签订的校企合作协议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公司和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此处隐藏1703字,下载后查看---

公司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不足: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权属企业对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不一致,仍存在抓得不紧不实的现象。

三、下一步计划

(一)提高政治站位,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充分发挥劳模“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劳模宣讲、劳动和技能竞赛等载体,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二)强化责任担当,继续深化改革攻坚。聚焦增强产业工人队伍整体素质这个重点,持续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加大培训力度,充分发挥示范和“传帮带”作用,推动产改向纵深发展。

(三)聚焦短板弱项,完善改革支撑体系。紧盯制约产改工作的短板弱项精准施策发力。在激发基层活力上下功夫,指导权属企业工会积极探索创新。在强化督查激励上下功夫,坚持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纳入党建责任制考核内容,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