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政协“加强重点领域安全风险防范,推进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专题协商会上的发言汇编

更新时间:2024-11 来源:网友投稿

一、多方联动推进黄河流域协同治理。一是建立与黄河流域上中下游省市之间的对口合作机制,开展人才交流计划和专业培训项目,推动要素自由流动和产业协同发展。二是深化生态补偿机制创新实践,积极推动与相关省份或地区建立针对生态保护治理的成本收益评估机制,科学制定横向补偿标准。鼓励市场主体参与生态补偿,建立生态补偿基金、发行绿色债券或设立专项信托基金。三是积极争取在榆林、西安等地建立沿黄九省(区)的碳排放、水权等权益交易平台,促进生态保护成果交易。

二、加强绿色技术创新。一是依托省内科技资源优势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多领域、多学科、多层次的联合研究和科技攻关,主动融入国家黄河流域协同创新体系。二是加强关中地区科创中心向黄河沿线经济带延伸、拓展,推进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持续加大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引培力度,提升科创平台能级,鼓励前沿绿色科技领域的研究与开发。三是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打造更多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相结合的示范项目,引导数字经济发展与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相统一。四是扩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重点区域,分区施策、分类管理,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三、完善黄河文化的保护与输出机制。一是建立黄河文化遗产协同保护机制。深入挖掘省内黄河文化遗产资源,推动省内外、城市间建立区域协作机制,实施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措施和方案的协同联动,提高黄河文化遗产保护质量。二是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和科技元素。充分利用VR、AR、5G及大数据技术,以“科技+”“互联网+”为重要手段,以数字化、智慧化、网络化、现代化为方向,加快黄河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程。三是打造黄河风情旅游带和文化体验廊道。建立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内容优势的黄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依托具有地域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精品和品牌,共同打造大黄河文化带,推动黄河文化创意产业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

---此处隐藏5749字,下载后查看---

省政协立法协商专家组成员

一、树立现代执法理念,全力守住安全生产底线。一是坚持依法治理,持续提升安全生产工作的法治化水平。二是坚持执法必严,确保安全生产红线不被破。正确处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严格依法执法,严厉打击触犯安全生产红线的违法行为。三是坚持执法与服务并举,营造有助于企业安全生产的营商环境。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安全生产执法全过程、各环节,加强对企业的服务和支持,帮助企业规范经营行为,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二、创新执法方式,不断提升安全生产监管质效。一是强化数字赋能,切实提高执法效能。以智能化、信息化推动应急监管执法工作力量向底层延伸,大力推动网上执法等新型执法模式,提升精准监管执法能力。二是规范委托执法,推动安全生产基层执法提质增效。三是探索柔性执法方式,兼顾企业安全生产与高质量发展。除法律法规明确禁止或者涉及危害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情形外,可设置执法“观察期”,在观察期内优先采取说服教育、劝导示范等柔性执法措施。

三、聚焦重点领域执法,坚决防范重大安全生产风险。一是完善传统领域的常态化执法检查机制。常态化开展交通、建设施工、危化品、燃气、消防等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全面加强森林防火、防汛抗旱和地质灾害防治,坚决防控重大风险。二是推进新兴生产领域安全风险隐患防范处置。加强对特种设备目录外危险性较高的新行业、新业态的安全生产执法监管,建立新兴行业安全生产执法联防联控机制,推进新兴领域安全生产监管全流程、全方位覆盖。

四、完善执法保障,夯实安全生产基础。一是强化执法队伍建设。积极推动安全生产执法人员编制向基层一线倾斜,加强基层应急执法能力的要素资源支撑。二是加大执法培训力度。加强综合执法队伍人员培训,明确全省执法人员培训计划,不断提升行政执法人员能力和水平。三是强化执法装备保障。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执法任务量的差异,研究制定执法制式车辆配置办法。加大专项资金支持力度,逐步解决执法装备配备不均衡的问题。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