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历史性变革的关键时期,围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作出的重要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更好地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当前,基层社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促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引领基层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作用。
积极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尤其是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引领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党的创新理论的广泛传播搭建起了真正扎根人民群众的大众化学习舞台,为党的创新理论深入基层、走进群众、掌握群众创造了新的平台和优势。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理论宣传功能,积极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不断凝聚基层思想向心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的思想引领。
要以各具特色的理论宣讲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扎根人民群众的生活深处,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积极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基层理论宣讲工作的重要优势。基层理论宣讲,不仅要讲好家国时代发展的“大道理”,还要聚焦一家一户的民生“小道理”,不仅要讲出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关的“国家味道”,还要讲出与人民群众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生活味道”。要聚焦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切实回应基层之所想、人民之所盼、群众之所急,紧扣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由生活“小话题”切入,根据文明实践受众自身特点量身打造“个性”宣讲,把党的创新理论与人民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与当地发展现状联系起来,以群众的故事传授群众需要的知识,形成理论宣讲各具特色的生动局面,在“寓教于乐”与“欢声笑语”中增强党的创新理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努力提升基层群众文明素养、促进基层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此处隐藏665字,下载后查看---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加强基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需要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凝聚功能,在扎根基层实践中推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在服务群众中提升群众文明素养。坚持群众在哪里,新时代文明实践就要开展到哪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延伸到哪里,让精神文明建设真正在基层“扎根”“繁叶”又“开花”“结果”,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文明实践惠及民生的建设要求,实现基层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提质增效。要突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与效果导向,考虑到人民群众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问题,努力关注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坚持对症下药、按需服务,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需求端与供给端的精准对接,助推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精准化发展和高效化发展。以看得见的成效真正打通基层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最后一公里”,增强人民群众对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获得感、认同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基层群众的文明素养,实现基层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着力服务基层社会治理、协助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
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是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和具体部署的“最后一公里”,是与人民群众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治理环节。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离不开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发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与基层社会治理相辅相成,成为基层治理水平提升和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抓手和推进渠道。站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起点上,要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健全基层民主制度,推进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改革,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发展注入文明实践新动力。
新时代新征程,基层社会治理要紧紧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扎根基层、深入群众、聚焦实际,加强与人民群众的双向互动,由管理型治理模式向服务型治理模式转变;要把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放在基层社会治理的第一位,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传播和切实践行,让精神文明建设在基层生根发芽,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真正打通服务基层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要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整体布局为依托,将“中心—所—站”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架构体系进一步扩充,探索形成政企共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打造多部门联动的特色文明实践服务站,细化建设村级、社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打破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的部门界限和条块局限,改变基层治理部门各自为政、资源闲置的状况,探索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不断提高基层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的现代化程度,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