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文稿汇编(23篇)

更新时间:2024-03 来源:网友投稿

中华民俗的汉字姻缘

---此处隐藏67163字,下载后查看---

后代流行的民俗大多见于前代的文献记载。例如,南北朝时期宗懔撰写的《荆楚岁时记》,是一部记载荆楚岁时习俗的著作。该书按照时间先后,从元旦到除夕,记录了古代荆楚地区每年12个月中重大节令的来历、传说及风俗活动等,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学科知识的林林总总。其中,大多数习俗后代甚至现代仍然沿袭,如正月初一“爆竹庭前,辟除邪恶”,五月五日“采艾悬门,斗草游戏”,同时“舟楫竞渡,争采杂药”等。

再如1989年至1997年出版的《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由几千种地方志中记载的民俗材料选编而成,分为华北、东北、西北、西南、中南、华东六卷。每卷民俗资料又分为礼仪民俗、岁时民俗、生活民俗、民间文艺、民间语言、信仰民俗和其他七大类,大类目下还有若干小类目,保存了全国各地丰富多彩的民俗现象。如果没有汉字文献记载,中华民族的许多风俗习惯很可能发生大的变异或者消失。

由此可见,汉字与民俗的姻缘深厚,难分难舍。一方面,汉字成为民俗的源泉和媒介;另一方面,民俗也深刻影响着汉字的形体变异和特殊使用。所以,研究民俗不应忽略汉字,研究汉字也要借助民俗。两看不厌,相得益彰。

强调:“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汉字对中华民族风俗习惯的深远影响正是其文化传承意义和民族维系作用的重要表现。全面描述汉字与民俗相辅相成的事实,揭示两者的互动关系和文化内涵,是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需要。

因此,我们在《光明日报》开辟一个专栏《汉字与民俗》,把汉字与民俗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和阐释,既谈“因汉字而形成的民俗现象”,也说“因民俗而产生的汉字现象”,将上面列举的种种汉字民俗和民俗汉字作系列的专题研究。这个栏目的文章,从日常生活中摄取素材,从双方关系中解释原因,从实用效果上分析得失,从学理规律上指导发展,希望能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