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温暖人心且催人奋进,为我们在新征程上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通过深入学习,我深刻认识到这一重要指示具有极其深远的战略意义和现实针对性,不仅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农”工作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更彰显了以总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立足国情农情,把握发展大势,对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的深邃思考和战略谋划。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目标任务、战略重点和主攻方向,让我们进一步明晰了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做好“三农”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学习心得:
一、深刻领会重要指示和会议精神,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总书记对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充分肯定了2024年“三农”工作取得的成绩,深刻阐明了做好2025年“三农”工作的重大意义和重点任务,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和针对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召开,进一步明确了“三农”工作的前进方向和具体要求。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三农”工作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2024年我国粮食生产迈上新台阶,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三农”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如粮食稳定增产压力依然较大、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还存在短板等。因此,我们必须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决策部署上来,真抓实干、久久为功,努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二、聚焦重点任务,推动“三农”工作取得新突破
(一)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严守耕地红线是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建立耕地种植用途监测体系,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同时,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建设标准,加强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监管,提高农田的综合生产能力。此外,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为粮食增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积极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要做好“土特产”文章,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培育特色产业,打造一批“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同时,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附加值。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通过订单生产、股份合作、务工就业等方式,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三)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千万工程”经验为乡村建设提供了宝贵借鉴,要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目标,顺应人口变化趋势,统筹县域城乡规划布局,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同时,繁荣乡村文化,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此处隐藏1146字,下载后查看---
(一)深化农村改革。全面落实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任务,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稳定农民土地预期,促进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探索闲置农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的有效实现形式,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同时,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建设,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二)培育农业农村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三农”工作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一)夯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政治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切实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各级书记要亲力亲为,深入基层一线,了解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落地。建立健全乡村振兴考核评价机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确保乡村振兴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村党组织带头人,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共同参与乡村建设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