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三个保障,夯实工作基础。**市民政局强化组织保障、政策保障和资金保障,积极争取党委和政府的支持,形成分管副市长挂帅、民政主抓、财政配合抓、乡镇(街道)具体抓的工作机制,构建起“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联动、社会监督”的临时救助备用金使用管理工作架构,形成救助及时、标准科学、方式多样、管理规范的临时救助工作格局。落实“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要求,在乡镇(街道)设立临时救助备用金专用款项,有效解决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市委、市政府将临时救助资金足额纳入年度预算,乡镇(街道)备用金额度按照每月不高于5万元的标准,由民政和财政部门根据乡镇(街道)使用情况,按月及时给予补充。
创新三个机制,提高救助质效。为确保临时救助精准及时,**市民政局不断完善临时救助工作的运行机制、审批机制、管理机制。坚持“及时高效、实事求是、公平公正、适度救助”的原则,对于急难型救助对象,采取一次审批、分阶段救助的方式,提高救助精准度。根据救助对象的困难类型和程度,明确救助范围、救助程序、救助原则等,提升救助时效。简化优化急难型临时救助审核审批程序,积极开展“先行救助”,从发现、受理到发放临时救助金,最长不超过48小时。对于不超过城市低保月标准4倍的小额支出型困难救助,由乡镇(街道)实行集中审核确认。建立健全临时救助备用金“专账、专款、专用”管理机制,加强对临时救助工作的绩效评估,突出制度效能的发挥,强化结果运用。按月在政府门户网站对临时救助对象、救助金或实物数额等信息进行公示。公开社会救助服务热线,受理咨询、举报和投诉,接受群众监督。
---此处隐藏777字,下载后查看---
明确三大责任,强化监督管理。**市以明确部门、乡镇和个人责任为抓手,确保临时救助工作监管有效、机制健全、信息精准。市民政局加强与其他政府部门、慈善组织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发挥好统筹协调作用。民政和财政部门履行制定政策、筹集资金、监督管理等职责,不定期对乡镇(街道)临时救助备用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提高资金使用质效。乡镇(街道)接到困难群众主动求助或通过其他人员发现上报后,立即对困难群众的困难原因、困难程度、家庭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和综合研判,启动临时救助备用金救助程序。对于急难型困难救助超过城市低保月保障标准4倍的,采取电话、信函等形式向市民政部门报备后实施。
强化队伍赋能,筑牢服务根基。**市民政局深知专业人才是临时救助工作高效运转的关键“齿轮”,积极开展常态化业务培训,定期组织乡镇(街道)民政工作人员、村级协理员参与专题学习,邀请业内专家、资深从业者剖析典型救助案例,深度解读政策法规的更新要点与实操细节,从救助对象甄别技巧到资金规范管理流程,全方位淬炼一线人员业务素养,让每一次救助行动都精准契合群众需求。同时,大力扩充志愿者队伍,广泛招募热心公益、熟悉本土社情的居民,经系统培训后充实到临时救助信息收集、帮扶引导的前沿,编织起一张细密的“服务网”,确保困难信号第一时间捕捉、救助关怀迅速抵达。
聚焦科技支撑,提升工作效能。在数字化浪潮下,民政局敏锐引入智慧救助系统,为临时救助工作植入“智能芯”。依托大数据平台,整合卫健、人社、公安等多部门数据资源,打破信息“孤岛”,一键即可调取救助申请人的就医记录、就业状况、家庭关系等核心信息,精准勾勒困难画像,让隐性困难无所遁形,为审批决策筑牢数据基石。移动端救助APP同步上线,基层工作人员手持设备便能在田间地头、市井街巷实时录入救助信息、上传核查资料,线上审批流程无缝衔接,救助金发放进度全程可溯,彻底告别繁琐纸质作业,将临时救助时速从“天”压缩至“小时”,让温暖援手在指尖加速传递。
深化多元协同,拓展救助维度。**市民政局跳出传统救助“单打独斗”局限,携手本地企业、商会、社会组织构建“大救助联盟”。企业发挥资源优势,为困难家庭提供就业岗位“直通车”,开展技能培训“定制班”,从根源上助力解困;商会牵线搭桥,汇聚爱心物资,在寒冬为困难群众送去棉衣棉被,炎夏送上防暑用品;社会组织则聚焦特殊群体,为残障人士适配辅助器具、为孤寡老人搭建陪伴关怀体系。定期召开“救助联席会议”,共商救助难点、共享帮扶经验,各方力量同频共振,在临时救助舞台上“各显神通”,让救助工作既有力度又有温度,以全方位、深层次协同守护好群众生活“底线”,铸就坚实稳固的社会“安全堤”。
以上发言,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