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材料就像盖房子?怎么让领导一看就想住进去(形象!)

更新时间:2022-10 来源:网友投稿

 

老笔头QQ群【每日范文】某先进单位党建工作汇报材料全文

---此处隐藏1817字,下载后查看---

三、备料是重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盖房子要准备相应的材料,如水泥、钢筋、沙、石、砖等等,撰稿人写文章也需要准备大量的资料。资料的质量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文章的层次高低。准备资料方面,要做到既有政策理论又有事例数据,既体现自己的又反映别人的,信息量越大越好、种类越多越好、涉及面越广越好,确保集聚众智、多方借力,如此写出的文章才有看头、有品头。如何收集资料,可以用好四个渠道:一是向上级学。各地的法律法规、工作规定,各级开展工作的指示精神、经验做法,各类会议上首长的讲话精神,都是我们撰写文章可用的重要资源。这些资料对单位建设的指导性针对性都很强,是我们重点收集的内容。二是跟群众借。毛主席说过,与群众比起来,我们都是幼稚可笑的小学生。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基层的话语是鲜活的。要写出高质量的文章,就必须经常深入一线、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农村民舍,听听百姓是怎么说的,看看他们是怎么想的,确实从中汲取灵感、获得启发。三是问书本要。读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要多看些各方面的书籍,如历史的、人文的、经济的、政治的等。看看名人大家是怎么说的,名家大作是怎么写的,引经据典、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四是从网络挖。当前,信息网络四通八达,网络上的资源浩如烟海、包罗万象,要积极借助互联网这个有利平台,充分利用好这个信息库,积累资料、浏览学习。

 

四、加工是关键。资料准备好了,如何加工成了摆在面前的问题。从现实情况看,在原料差不多的情况下,为什么有的房子既外形上美观又质量是可靠,而有的房子要么质量不达标、要么外形上不了层次,原因就在于施工上。撰稿人写文章的过程,也是一个加工的过程,如何做到又好又快,笔者认为应在四个方面下力:一是材料上分清主次。哪些是支撑全文观点的材料,哪些是说明局部观点的材料,哪些是重点论述的材料,哪些是一笔带过的材料,要搞清楚弄明白,把收集到的材料排排队、归归类、分分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有选择性的、有重点性的加以整理运用。二是工序上排出先后。写文章涉及摆观点、列数据、举事例、搞议论等多个工序,哪个先、哪个后,是平行关系,还是并列关系,这些都要搞明白。虽然不用像八股文那样呆板的大一二三、小一二三的套用格式,但是基本的先后必须要清楚,不然就写成了一团浆糊,读者就会看得一头雾水。三是手法上灵活多变。"文无定法""文似看山不喜平",其中蕴含的道理就是写文章不要拘泥一个模式、局限一个套路、沉迷于一个习惯,以致读者看了上句知道下句、看了前面知道后面,激发不了看下去的兴趣,更别谈从中获得什么启发了。写文章时要多运用几种形式、多采取几种句型,或正或反、或奇或偏,都可试试。

 

五、装修是保证。房子盖好了,只能算是毛胚房,尚缺装修最后一个环节。从实际看,不同的人对房子装修有不同的要求,但大体来说,追求美观、注重实用是共性的目标。文章经过加工初步成型后,撰稿人也得进行"装修",就是一个再修改、再完善的过程。文章的修改要从外表、内容两个方面下力,力求最佳效果。一方面,外表要美观。文章与人一样,也有外表,其决定给人的第一印象如何。撰稿人修改文章的"外表",应对文章题目进行修饰,力求吸引眼球;对各级标题进行修饰,力求工整对仗;对段落词句进行修饰,力求准确精悍。另一方面,内容要实用。实用,就是文章里面的每句话都是不可缺少的,没有一句废话、假话、套话,不掺"水分",不带"假料",撰稿人要精心审核、反复斟酌,能一句话表达的,绝不用两句话,能不用的词句尽量不用,可用可不用的词句尽量不用,确保文章言之有据、言之有度、言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