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调研报告汇编(15篇)

更新时间:2023-02 来源:网友投稿

 

 

调研报告汇编(15篇)

 

目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022年XX县重点非公有制企业统计监测调研情况的报告

 

近年来,XX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实力日益增强,非公企业数量和发展规模扩增明显,特别是在驱动经济增长、吸纳劳动就业、助力财税增收、引领产业发展等方面,XX县非公有制企业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调查了解XX县非公有制发展现状,全面准确服务XX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近期XX县局按照省、宝鸡市安排部署,分别从第一、二、三产业领域选取了部分代表性强、辐射带动较好的非公有制企业作为监测调查对象,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现状、存在困难和问题、发展影响因素以及未来发展思路方向等方面,主动深入企业生产办公现场,开展了一期非公有制企业专项监测调研活动,更加全面的了解掌握了2022年XX县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整体状况。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企业基本情况

本次专项监测调研共选取了10户XX县境内正常生产经营的非公有制企业。按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分,选取第一产业企业3户,第二产业企业3户,第三产业企业4户。按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分,选取股份合作制企业3户,其他联营企业3户,私营企业4户。按企业所属行业分,选取农业企业3户,制造业企业3户,批发零售业企业1户,住宿餐饮业企


业1户,其他服务业企业2户。按企业划型标准分,中型企业1户,小型企业6户,微型企业3户。

二、企业经营发展状况

(一)企业经营状况总体平稳向好。从调查的10户企业经营情况看,今年XX县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状况总体运行平稳。其中,表示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占10%,表示经营状况平稳的企业占60%,表示经营状况不佳的企业占30%。从前三季度企业营业收入情况看,多数企业不同程度受到疫情冲击影响,且主要冲击了市场需求,导致营业收入增幅出现波动。据调查了解,10户企业中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20%以上的占30%,与上年同期持平的占30%,较上年同期下降20%左右的占40%。从国家和地方政策措施方面看,90%的企业表示享受到了租金、税金等减免或缓交政策支持,并对后续发展预期谨慎乐观或比较乐观。

(二)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相对集中。针对今年以来经济形势和疫情反复情况,80%的企业表示利润空间受到一定程度挤压,也是当前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据调查了解,企业利润空间受挤压主要是原材料价格上涨、营销成本上升和工人工资增加等因素影响,占调查企业总数分别为70%、80%和50%。针对困难和问题,70%的企业表示采取了“减少非核心业务”措施,80%的企业采取了“与上下游企业沟通协商”的措施,但多数企业表示,这些


措施并不能完全缓解利润空间受挤压的状况。

(三)企业管理和研发创新情况良好。从企业管理和用工情况看,多数企业用工稳定,员工薪酬上涨或持平的企业达到了90%, 70%的企业聘请了职业经理人或专业技术人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均占有一定比率,能够有效保障企业正常生产运营人员需求。从企业研发创新情况看,多数农业和制造业企业均采取自主研发、与其他企业合作或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等方式满足自身发展需求,且研发投入与上年相比均有所增加。多数服务业企业表示无技术研发和资金投入情况。

(四)助企纾困政策落实良好。在近年来县域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提升的驱动下,企业融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调查的10户企业表示中央和地方关于鼓励非公企业、中小微企业的政策均有落实,其中表示政策全部落实或落实大部分的企业占到了70%以上,60%的企业表示当地政府在激励企业转型升级、政策支持和扶持力度方面做的较好,特别是对当地政府在企业融资、税费减免和土地优惠等方面的做法均表示认可,认为今年出台的助企纾困政策及时有效,一定程度减轻或缓解了今年以来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五)企业发展需求期望较高。据调查了解,多数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希望进一步扩大创新投入资金补贴、公共技术服务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扶持保障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期待政府部门能够稳定政策预期,减少疫情防控给企业


经营活动带来的影响,并继续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期盼政府和金融部门加快解决产业政策倾斜、税收费用、财政补贴、融资渠道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努力为非公企业营造更加公平合理的商业环境,助力企业在当地健康平稳向好发展。

三、非公企业面临的困境和问题

近年来,在国家及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相关政策的引导下,XX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对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实现大幅提升,非公经济占比接近50.0%。但从XX县非公经济发展产业链、创新发展动能以及人才支撑等方面看,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发展潜能尚未充分激发。一是产业链条尚不健全。随着近年县域营商环境和投资环境持续优化提升,各类招商引企、政策惠企力度持续增强,XX县引进的各类企业数量逐年增多,但受企业入驻发展年限短影响,非公企业在当地形成尚未形成健全完善的产业链、技术链、营销链,特别是一些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新能源、医药生物、高端装备、稀有金属加工、食品制造等类型企业,在原材料采购、能源供应、产品营销、交通运输等方面仍然存在产业链条不优不畅的问题,致使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偏高,利润空间挤压明显,较为明显制约了企业发展壮大。二是创新发展意愿不强。近三年来,受全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疫情反复多变影响,多数非公企业经营效益收到强烈冲击,收缩经营情况相对普遍,导致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减弱,扩大规模、拓


展新领域以及产品更新换代的能力和意愿受到制约,由此形成的产品初级化、品牌低端化、技术含量低成为普遍性问题,也一定程度影响了企业长远、长久发展。三是高端人才流动性较大。XX县企业多数分布在城区周边和镇区、农村,企业周边的餐饮住宿、娱乐购物、生活消费、高端交流的环境相对较差,且工资薪酬、福利待遇水平相对偏低,难以吸引对高学历、高技术、经验丰富的高端长久驻留,特别是本地青壮年人口流出趋势明显,在外就学的大中专学生返千就业意愿不强,企业引进人才、保留人才、培养人才的难度较大。

四、助力非公企业发展的建议

一是助企优化产业链条。建议依托国家扶持发展中小微企业的各类政策举措,持续优化提升县域营商环境,积极落实土地、租金、税费、环评等方面的减免优惠政策措施,支持扶持企业健全产业链、技术链、营销链,确保入驻XX的新企业早适应、快发展。

二是助企加快研发创新。建立设立企业创新研发扶持奖补平台,有针对性的鼓励引导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金属加工、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等新型制造业企业,加快研发高新技术、打造高端产品、创优品质品牌。同时,加强陶瓷、水泥、建材等传统企业生产线升级改造、产品创新等政策扶持力度,助力企业增强发展活力。

三是助企培养引进人才。从政府层面构建人才引进专门


管理服务机构,提升对高学历、高技术、高端管理等类型人才工资薪酬、住房落户、日常生活等服务保障力度,助力企业留人才、养人才、用人才。同时,积极创建高等院校、职业技校等培训机构协调联络机制,助推校、企建立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和定向就业协作关系,切实满足企业人才需求。


 

XX区畜牧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按照全市举办2022年畜牧业发展研讨会的要求,结合实际工作,XX区农牧技术推广中心深入畜牧生产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全面了解XX区肉牛产业、肉羊产业、羊绒产业、饲料饲草产业行业现状、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发展规划,形成此调研报告。

一、产业现状

(一)肉牛产业

XX区现肉牛存栏量近8000头,品种以西门塔尔、安格斯为主,约占总量的60%,其他品种占40%。XX区肉牛产业主要集中在泊江海子镇,7家规模化养殖场均在该镇。通过产业扶持、科技示范带动该镇的肉牛养殖,目前该镇有肉牛养殖科技示范基地2处,科技示范户10户,引进优质种母畜近1000头。利用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技术改良肉牛品种,年初以来,XX区已对350头适龄母牛进行了人工授精,总受胎率达到95%。农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对肉牛养殖的积极性很高,肉牛养殖产业已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二)肉羊产业

XX区羊存栏量约20万只,其中山羊17万只,绵羊3万只,暂无规模化养殖肉羊企业,均为散养户。XX区养殖的为


肉绒皆用山羊,伴随着羊绒产业的发展,肉绒皆用山羊能为农牧民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尤其是阿尔巴斯山羊、XX细毛羊等品种,深受消费市场欢迎,农牧民养殖热情高,深加工企业日渐增多,产业呈现兴旺态势。

(三)羊绒产业

依托XX区羊绒产业园区,科学合理布局,形成大中小型企业配套合理功能完备的羊绒产业体系;建成XX羊绒集散中心;加强园区在设施装备、技术研发、产品质量检验等方面投入力度,实施品牌带动战略,重塑XX羊绒产业,继续领跑中国羊绒服装产业。建成年分梳无毛绒1500吨、羊绒染色2500吨、羊绒纺纱2000吨、羊绒针织衫700万件、羊绒服饰(围巾披肩)150万条、羊绒面料100万米、羊绒大衣10万件的羊绒各类制品生产能力。目前,XX羊绒产业发展达到羊绒制品年产销能力1000万件以上的规模,占到了中国40%和世界30%的市场份额。产品包括羊绒原料(无毛绒)、羊绒纱线、以羊绒衫为代表的各类羊绒制品、XX品牌的四季服装、围巾披肩等。

XX羊绒交易中心位于XX市XX区罕台镇XX现代羊绒产业园内,总面积39000平米。该中心是目前自治区范围内规模最大的以服务XX羊绒产业,链接广大农牧民养殖户与用绒企业的公益性羊绒原料交易服务平台。依托XX羊绒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政策优势,旨在建成与羊绒产业发展相匹


配的羊绒交易市场,目前已与全国各地100多家羊绒收储、加工企业以及自治区及周边地区广大农牧民养殖户1500多户建立了合作关系,已成为XX市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随着交易中心的建设和持续发展,必将成为辐射全国,在西北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羊绒原料集散中心。

(四)饲料饲草产业

XX区现有青贮玉米种植面积1.2万亩,苜蓿种植面积0.1万亩。由于XX区集中连片500亩耕地地块少、干旱、缺水等原因暂时没有苜蓿等饲草种植项目。XX区现有天然草折干草产量3万吨;人工草地(苜蓿、燕麦等)折干草产量1万吨;青贮折折干草产量0.5万吨;农作物秸秆折干草产量2.4万吨;精料折干草产量2.4万吨,全区各类饲草折干草总产量9.3万吨。现XX区饲草需求缺口约16万吨。

二、存在问题

一是草资源利用率低。XX区的草山、草坡及退耕还林面积较大,还有大量的各类农作物秸秆。但是,这些资源只有少量用于肉牛、肉羊养殖,且青贮或微贮技术应用得很少,而当前青粗饲料缺乏、肉羊营养不平衡的养羊户却很多。

二是饲养方式落后。XX区大部分养羊户仍采用传统的粗放饲养模式,缺乏科学养羊意识,不仅饲养成本较高,而且还浪费了大量的饲草资源。

三是养殖规模化受限。XX区作为XX市辖区,人口约


占全市总人口五分之一,是城市的主要核心区。基于此,XX区在畜牧养殖规模化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制约,限制了大型集约化、规模化养殖的发展。

三、下一步发展规划

一是按照“稳羊增牛”的发展战略,培育肉牛养殖,争取肉

牛存栏数突破一万头,延伸肉牛产业链。二是持续推进肉牛品种改良。以西门塔尔和安格斯、和牛、荷斯坦等优质肉用、乳肉兼用品种为主,加大冷配技术推广。三是建设肉牛良种繁育基地,支持优质能繁母牛扩群增量。四是推广示范规模化肉牛育肥模式。引导养殖户、企业、专业合作社建立架子牛适度规模育肥场,并由政府引导和屠宰企业签订订单合同,解决养殖户销售难的问题。五是保障饲草料充足供给。六是抓项目、引投资,培育一批更好的优质养殖企业。


 

服务业提质扩容 发展成效显著

——XX区服务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服务业是经济增长的“稳定器”、转型升级的“助推器”、新兴动能的“孵化器”和居民就业的“容纳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近年来,国家发布的《服务经济创新发展大纲(20XX—2025年)》,吹响了由服务业经济大国向服务业经济强国迈进的号角,也进入了服务业发展新的历史阶段。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辖区服务业效率和服务业品质,促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为经济平稳增长提供坚实支撑,现对我区近五年来服务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一、服务业引领经济作用凸显

近年来,在XX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带动下,我区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优化升级、新兴行业不断发展,对区域经济的贡献逐步增强,新发展格局成效持续显现。

(一)服务业推动增长“主动力”格局巩固。20XX—20XX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总量持续增加,分别在20XX年、20XX年突破300亿元、400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0.6%,分别高于GDP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1个、1.6个百分点。20XX年,我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6.6%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4%,拉动GDP增长7.5个百分点,服务业引领作用凸显。

(二)其他服务业“主平台”地位增强。20XX—20XX年,我区租赁商务、信息科技、居民服务等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5.5%,高于第三产业年均增速4.9个百分点。其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由20XX年的38.6%上升到20XX年的44.8%,拉动第三产业增长5.0个百分点。其他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主导地位不断增强。

(三)服务业吸纳就业“主渠道”作用凸显。20XX—20XX年,“五上”企业吸纳就业总量由20XX年11.60万人增加至20XX的13.92万人,增长了1.2倍。其中,服务业吸纳就业人数5.74万人,占“五上”企业吸纳就业人数的41.2%,占比较20XX年增加了4.3个百分点,成为促进区域新增就业的主要渠道。

二、服务业发展成效显著

(一)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张。随着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提升,辖区市场主体规模不断扩大。20XX—20XX年,我区“五上”法人单位中商贸、服务业及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数从265个增加至492个,年均增长18.1%,高于“五上”法人单位数年均增速4.3个百分点。近三年虽因疫情影响,聚集性、接触性服务业受较大冲击,但服务业整体呈现较强的发展韧性。20XX年,“五上”法人单位中商


贸、服务业和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数占全区“五上”法人单位数的77.5%,占比较20XX年提升9.4个百分点。

(二)服务业结构更趋优化。近年来,我区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等传统服务业逐步转型升级,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实现了由无到有,由小到大。从服务业增加值构成看,20XX年以新兴服务业为主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行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6.9%,较20XX年提高7.0个百分点;以传统行业为主的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2%,较20XX年下降4.4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比重提升,说明我区服务业产业结构正在不断优化升级。

(三)生活性服务业提档升级。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对生活性服务品质需求也在不断增强,我区住宿、餐饮、汽车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业行业也实现快速增长,消费升级特征明显。20XX年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企业共38家,实现餐饮收入2.06亿元,收入是20XX年的1.1倍。20XX—20XX年餐饮收入年均增长36.2%,餐饮消费较快发展。在绿色环保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及市场供给能力不断优化提升的环境下,新能源汽车销售呈井喷式增长。20XX年,辖区新能源汽车销售额5.99亿元,增长371.8%。20XX—20XX


年新能源汽车销售额年均增长达1370%。

(四)服务业新兴业态加速壮大。近几年直播带货、社区团购走热,为居民带来全新的消费体验,线上零售规模持续扩大。20XX年,我区实现网上零售额342亿元,增长4.1%,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高达64.5%。20XX—20XX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年均增长25.4%,高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16.2个百分点,线上消费不断扩大。

(五)其他服务业蓬勃发展。20XX—20XX年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33.6%。九个行业门类中八个门类营业收入年均增长达到两位数以上。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年均增长42.1%,文化体育娱乐业年均增长39.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年均增长34.9%,分别高于全区规上服务业年均增速8.5个、5.6个、1.3个百分点。

三、服务业发展症结剖析

(一)发展质量与发达城区差距较大。20XX年辖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66.6%,占比分别低于雁塔、碑林、莲湖、新城10.3、12.2、2.4、4.9个百分点,服务业对GDP的支撑作用与发达城区仍有差距。20XX年末,辖区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共233家,占全市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数的8.2%,占比在城六区中排第4位;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数148家,占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数的6.7%,占比在城六区中排第5位。从总量看,20XX年我区服务业增加值为404.19


亿元,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5.9%,占比在城六区中排第6位。总体而言,标准以上的企业发展规模及水平与发达城区差距较大,对经济贡献的作用有限。

(二)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均衡问题突出。近年来,我区服务业高速增长主要依靠开发区板块带动。20XX年,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210.58亿元,其中开发区占比高达93.8%,区属占比仅为6.2%,区属占比较20XX年下降14.8个百分点;全区限额以上零售额累计实现505.72亿元,其中开发区占比89.9%,区属占比10.1%,占比较20XX年下降6.6个百分点,区属份额逐年下降。20XX年,我区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中,年营业收入过亿的单位共24家,其中开发区23家,区属仅1家。从行业体量和企业规模上看,区属与开发区板块存在较大差距,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三)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不够,关联度低。我区区属规上服务业企业主要集中在道路运输、物业管理、商务服务等传统服务业领域,其营业收入占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60.8%。软件和信息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研发设计、现代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占比偏小,25家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中仅1家为制造业相关企业。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不够,未能有效挖掘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内力,从而加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四)服务业发展深度不足,竞争力不强。从商圈经济


看,我区消费商圈有所提升完善,先后入驻华阳城、华夏幸福里商业综合体,但在体量、业态、体验感上与大唐不夜城、小寨商圈等存在一定差距。20XX年辖区仅有商业综合体2家,占全市商业综合体数的2.7%,占比偏小;从“一刻便民圈”经济看,20XX年我区零售业连锁经营门店数达80个,虽然经营门店数快速增长,但本区法人连锁经营企业数仅有1家,即欣康医药,其他商品类及住宿餐饮业连锁经营企业仍然空缺;从限额以上贸易企业来看,区属涉及的行业门类广度,发展深度和质量均不够。区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仍以汽车销售、医药零售、餐饮住宿等传统业态为主,“互联网+”商业运行模式发展较为缓慢,高端商品消费及服务消费外流现象依然没有得到缓解。

(五)高新技术创新驱动作用乏力。技术创新不仅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还能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区服务业企业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明显存在短板,20XX年辖区高技术服务业企业29家,占规上服务业企业单位数的16.8%;规上服务业企业中涉及研发活动的仅18家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合计6285万元,占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的0.29%。

四、综合施策推动服务业发展

(一)按照存量升级优化,增量弥补短板的原则,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一是优化政策服务,精准扶持潜力企业。


加大现存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精准帮扶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对不同行业企业实行分类指导,充分利用现有政策,积极扶持潜力企业,促进中小企业快速成长。二是充分利用流量经济引进自带流量的重点项目。充分利用半坡艺术区、机车主题公园、白鹿仓等IP,引进城市级商业和文旅项目,重点加强商业与旅游、物流、金融以及其他文化产业的联动,做大做强现代物流、科技信息、技术推广等行业,弥补行业短板,优化产业转型升级。

(二)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打破传统商业运营模式,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科技创新是现代商贸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我们要围绕4条地铁线路及浐灞河沿线创新开展“地铁+”、“沿河+”经济带,通过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及企业组织结构创新,带动管理、市场和商业模式创新。着眼于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消费升级发展的新形势,创新无接触方式,推动线上购物、在线文娱、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等新型消费,线上引流实体消费。鼓励建设“智慧商店”“智慧街区”“智慧商圈”,促进线上线下互动。

(三)完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条。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及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要积极探索特色融合发展路径,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促进服务业提质增


效升级。

(四)推进区域合理布局,打造协调发展新格局。充分利用浐灞、港务区产业带动辐射作用,推动区属跟进式发展。充分发挥浐灞文旅特色景区、园区的“溢出效应”,以灞河为纽带串联生态景点,引流游览人群,打造“半小时”生态、文化旅游圈。依托港务区中欧班列的快速发展,纾解港务区功能,形成“大XX”物流、仓储、贸易、加工物流园区,进一步发展金融、电子商务、加工智造等多功能的现代智慧物流园。


 

XX省人大教科文卫委科技创新工作推进情况专题调研报告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近年来,我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升XX在全国创新版图中的战略位势,各项重大决策部署逐步落实。根据省人大常委会2022年监督计划,省人大教科文卫委联合科技厅专题开展科技创新工作调研,了解我省在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产业技术创新、创新主体培育、县域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政策举措及推进情况,查找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提出对策建议。现将调研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科技创新工作推进基本情况

(一)科技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科创十条”落地有力有效。建立了科技厅牵头,省委组织部、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等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细化具体任务,明确责任单位,制定113条工作举措,出台配套文件26个,以“清单制+责任制”推动,确保政策落地见效。其中,在建设创新平台方面,出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管理办法等7个配套文件;在优化创新生态方面,出台企业基


础研究投入认定和后补助管理暂行办法等8个配套文件;在聚集创新人才方面,出台“天府峨眉计划”“天府青城计划”前置改革和实施办法等11个配套文件。各市(州)党委、政府压实责任推动落实,结合各地特点出台创新支持政策,如,德阳率先开展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宜宾科创十条年均新增补助资金4000万元,遂宁支持首批领军型创新团队,南充首次发放创新券等,进一步放大政策效应。

加快集聚创新人才。科技厅等5部门联合印发《XX省“十四五”科技人才发展规划》,部署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培养引进用好战略科学家、打造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造就青年科技人才队伍等重点任务。省科学技术奖设立“XX省杰出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首批奖励5名取得重大成果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出台《XX省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员职称申报评审基本条件(试行)》,有真才实学、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科技人才可不受学历、资历限制破格申报职称。2022年新增安排博士后专项资金9940万元,总量达到1.06亿元,是20XX年资金总量的15倍;新增安排“天府英才”工程专项资金2.66亿元,支持创新团队和人才队伍建设,激发创新创造内生动力。

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深入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开展“先确权后转化”“先中试熟化再转化”、非资产化管理试点等先行先试改革,XX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4家


国家试点单位完成职务科技成果分割确权637项,新创办企业182家,带动企业投资近111.89亿元。扎实推进科技成果评价改革综合试点,成都高新区、XX大学、成飞集团等40余家单位从军民两用技术成果评价、破解成果评价“四唯”问题、种业科技成果评价等9个方面开展试点,加快探索多元化科技成果评价XX经验。同时,启动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部署实验室体系化运行、重大科技项目攻坚等12个方面攻坚任务。

(二)高质量推进战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天府实验室建设全面推开。作为国家实验室“后备队”打造的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天府永兴实验室20XX年挂牌成立,2022年面向全球“揭岗挂帅”176个岗位,已聚集科研骨干330余人实体化运行;天府锦城实验室、天府绛溪实验室基础设施加紧建设,年内将正式挂牌。支持天府实验室建设的政策在抓紧完善,积极创建国家战略科技创新平台。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有力推进。在已建和在建7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基础上,“十四五”期间已有电磁驱动裂变聚变混合堆(Z箍缩)、跨尺度矢量光场时空调控验证装置等3


个国家重大基础设施落地,正加速形成先进核能、天文观测、深地科学、生物医学、航空风洞等五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成都超算中心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提供数据存储和算力支撑,构建“五集群一中心”的重大创新平台布局。

多线打造重大产业创新平台。科技、发改、经信等部门对接国家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先后布局建设碳中和、稀土技术、新能源汽车先进动力等6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3个产业创新中心和13个制造业创新中心,有3个中心分别获批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和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已累计完成建设投资10亿余元,成都研发基地预计年底全面建成,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初期总投资10.52亿元。

(三)持续强化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关键技术攻关不断取得突破。XX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专项)着力开展重大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攻关,着力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和瓶颈技术问题。2022年,我省在原创性引领性科技创新中取得重大进展,在国际上首次研究出可集成频域宣布式单光子源,实现我国量子互联网研究“从0到1”的重大突破;研制交付全国产化大型涡扇航空发动机反推装置,进入挂机验证阶段;自主研制首架交付型C919机头和全状态新构型AG600机头,实现民机机头“XX造”;选育出“优迪899”(玉米)、“川康优6308”(水稻)等6个重大苗头品种。

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示范。科技厅启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聚源兴川”行动,2022年起每年投入1亿元支持中央


在川高校院所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推动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基地建设,累计引进180余个项目,总投资超1200亿元,入驻企业90多家。推进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建设,已建成市州分中心12个、行业分中心10家。积极培育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家和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达到83家。

积极推进科技金融融合创新。创新创业股权投资基金、科技成果转化股权投资基金和院士科技创新股权投资基金等3支省级基金累计投资项目162个,投资金额35.63亿元,实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000余项。开展“天府科创贷”试点工作,向735家科技企业发放贷款1028笔,累计放贷36.6亿元。推进14家科技专营机构建设,实施科技信贷、科技保险等服务,推出“创业贷”“知识产权质押贷”“成长贷”等40多款特色科技金融产品,扶持科技型企业创新和成果转化。

全力推动科技园区提质增效。科技厅组织实施高新区“双提双升”计划,制定实施促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支持跨高新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园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水平,8个国家高新区在20XX年度国家高新区评价中排位全面提升。19个省级高新区加快发展主导产业,推进科技信息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持续提档升级争创国家高新区。2022


年,高新区在稳增长中的作用不断凸显,成为稳住经济基本盘的重要支撑,上半年增加值同比增长6.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6%,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四)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提升

持续加强企业研发投入引导。科技厅启动实施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20XX年落实企业补助2302.3万元,撬动企业研发增量15.1亿元;市州补助2375万元,有效调动各市州推动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积极性。2022年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研发后补助门槛。积极落实企业创新税收优惠政策,20XX年规模以上企业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73.5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38.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9%和45%。近十年,企业研发支出年均增长18.4%,对全省研发增长的贡献达到56.3%。

积极培育创新型企业。通过财政税收等各项政策持续引导,开展R&D活动的企业比重持续提升,企业研发投入规模和强度逐年加大,自主知识产权持续增长,创新型企业队伍不断壮大。20XX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家,是2015年的3.8倍;科技型中小企业1.48万家,居全国第六位、西部首位。依托企业搭建的科技创新平台数量增长、能级提升,共牵头建设近500个国省级创新平台,占全省总量的近60%,并建有国省级企业技术创新中心1380个。

(五)科技助力县域创新发展

创新型县(市)探索县域创新推进模式。


金堂、什邡、隆昌3个首批国家级创新型县(市)建设2022年通过验收。什邡、隆昌建立了一把手抓创新的工作机制,隆昌成立了科技创新促进委员会;金堂、什邡建立了定点专人服务企业创新工作机制;隆昌与重庆荣昌共建国家畜牧科技城“双昌”示范区,积极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下的科技协同创新路径。

科技特派员助力县域创新驱动。科技厅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意见》,设立科技特派员服务与创业、在线科技服务补助等项目,加强特派员服务团队建设和激励支持。建成省市县科技特派员在线服务平台135个,“一县一团”组建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实现全省县(市、区)全覆盖。

二、存在的问题和短板

在科技创新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与建设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的标准和要求存在一定落差。

(一)科技创新政策协同落地有待加强

调研发现,一些创新政策在部门间配套衔接不够,在省-市(州)-


县(区)各级间缺乏统一安排,导致政策落地难、政策覆盖不到位。有在川中央院所提出,由于单位在双流注册、社保在武侯购买,存在单位科技人员无法申请天府新区区级人才计划,新进员工不具备天府新区购房资格、子女读书受到学区限制等难题;有高校反应,单位根据各种财务及监管规定制定财务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与科研经费“包干制”等政策的实施产生冲突,导致政策执行难;XX省出台的创新政策在一些市级高校院所面临落地难。此外,审计监督的“刚性”与科技创新的“柔性”需求存在一定冲突,缺乏顺畅快速的协调解决机制,使得科研单位执行创新政策瞻前顾后。

(二)战略科学家储备与人才激励有待强化

虽然我省高度重视高层次人才引进,但战略科学家等顶尖人才仍然较少、作用发挥不够,引领争取国家战略创新平台建设和重大资源竞争力不足。以院士为例,我省共有两院院士65人,不足全国的4%;院士平均年龄接近76岁,80岁以上的资深院士约占60%;非民口单位院士超过一半,未能充分融入我省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

科技奖励对创新的激励不足。改革开放40多年来,每年省级科学技术奖奖励数仍维持在300项左右,且近年取消了省级以下政府奖励,有影响力的社会化奖励未能有效补位,而近20年全省研发人员增长了2倍,研发经费增长了26倍,发明专利年授权量增长了77倍,科技奖励面与万众创新的大格局以及科研人员对社会认可的强烈需求形成较大反差。

(三)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缺乏产业链创新领先者和领跑者,高技术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重点产业研发在外、高端产业低端化的短板仍然明显。科技型企业孵化能力不强,孵化器孵化资源及孵化成效均与先进省份有明显差距。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有短板,不同程度存在产业链短、缺乏龙头企业和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其中,攀枝花钒钛、绵阳江油、自贡沿滩等省级高新区面临土地储备不足、产业发展承载能力已达上限等难题,部分高新区排放指标偏高、环境容量不足,制约了高新区聚集成势。科技企业直接和间接融资水平偏低,三支省级科创基金有两支进入退出期,全省创新投资基金总体规模较小,带动社会资本作用有限,科技成果产业化缺乏多元化的社会资本投入;科创企业价值判断标准和服务体系不健全,金融机构主动开发科技金融产品、投资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不足,科技金融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四)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创新型企业偏少,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仅居全国第11位,不到广东的1/5和江苏的1/3,与中部的湖北、安徽、湖南也有明显差距;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约为江苏的1/5、广东的1/4。企业研发活动水平偏低,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不到广东、江苏的1/5和浙江的1/3,投入强度仅居全国第21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设立研发机构的企业比重偏低,科技创新缺乏稳定的平台支撑。企业投入虽占到全省研发支出的一半以上,但与全国企业研发投入总体占比仍有20


个百分点以上的较大差距。

三、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党的二十大为我省科技创新标定了坐标方位,指明了奋进方向,明确了实施方略。科技创新工作应着力于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持续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切实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集聚力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显著提升我省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和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为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一)深入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增强科技创新使命感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科技创新成为百年变局中的关键变量,成为谋求竞争优势的核心战略。我国正处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强大的科技,只有抢占科技制高点,才能赢得战略主动。党的二十大进一步确立了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支撑。我省科技创新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


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按照报告指引的方向,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集聚力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等方面下深功,锻强板、补短板,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更好担当国家使命、服务战略全局,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做出XX贡献。

(二)进一步强化政策创新力度,增强政策落实合力

一是建立形成更为高效高层级的科技创新工作统筹推进、议事协调机制,前置处理创新政策制定中的争议,高位协调政策落实中的争议,强化政策的上下贯通,推进更大力度的制度性改革和政策落实,切实打通科技创新的难点堵点。二是强化政策创新,以更大勇气和魄力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推行科技创新“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做制度“减法”,把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从繁冗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三是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适当加大科技奖励覆盖面,进一步激发科技人员荣誉感使命感。四是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和执行督查。通过组建政策类科技特派员团队、在线政策解读等多种形式提供政策宣讲解读服务;加强政策执行情况的跟踪评价,及时掌握存在的障碍、研究解决的举措。

(三)进一步打造战略科技力量,加强战略科学家引育

一是大力打造国家战略平台。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平台规划布局,建立“一把手”抓国家战略科技平台落地XX


工作机制。推动天府实验室实体建设,推进现有国省级平台跨部门优化重组,构筑坚实平台后备力量,为争取更多国家战略科技资源落地XX夯实基础。引导鼓励天府实验室等重大平台运行机制创新,注重激发多主体参与平台建设的深层次动力,聚焦各方创新目标、兼顾各方利益、释放创新活力。扎实推进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等新型国家级平台建设,加快形成产业技术创新策源地。

二是大力集聚高层次人才。依托重大创新平台,组织、人事等部门共同参与,招引一批在科学技术发展前沿,能够进行方向性、全局性、前瞻性思考,具有卓越科研组织领导才能的战略科学家。“天府青城计划”天府杰出科学家项目、天府科技领军人才项目加大对重大创新平台和重点用人单位科技领军人才支持力度,加强与省级重大科技计划对接,支持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担纲领衔重大科技任务。用好中央在川高校院所人才平台,主动对接国企集团入川建立研发分中心,为我省培养、引进和集聚一批战略科学家和一流创新团队,通过校地合作、院地合作推进央地人才共享和柔性流动。

(四)进一步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加快未来产业布局

一是开辟科技攻关新路径新赛道。学习借鉴广东省“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模式,结合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XX


路径”。抢抓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围绕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等重点产业的强链补链延链集中部署创新链,强化区域创新要素集聚和协同分工,引领带动产业链、价值链向高端迈进,为打造世界级的制造业集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在细胞治疗等新兴领域谋划我省未来产业方向,摸家底挖潜力,超前部署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利用高能级平台汇聚专精人才,布局公共技术服务和产业发展资源,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抢占发展制高点。

二是加强企业孵化载体建设。加大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建设力度,整合创业孵化资源,打造孵化品牌,推进专业化中试平台建设,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孵化服务团队,强化创业导师、专业孵化、种子资金、天使投资等增值服务,构筑孵化载体、技术平台、人才培育、融资担保一体化的孵化服务体系,提升孵化器综合服务能力和企业孵化水平。

三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借鉴陕西经验,面向全省高校、科研院所推广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全面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中“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难题;借鉴安徽“人才团队+科技成果+政府参股+股权激励”模式,扶持科技人才团队携成果在川领办创办企业。强化科创基金体系,参照北京、重庆等相关做法,结合XX实际,设立XX


省科创母(子)基金,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支持科技创新,引导创投机构投早、投小,高水平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天府科创贷”发展,进一步扩大风险资金池规模,多元化降低金融机构贷款风险和科技企业融资成本。

四是强化高新园区产业引领带动作用。从支持扩权赋能、拓展承载空间、强化平台建设、提升创新能力、推动开放合作等方面强化高新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作用,支持建设跨区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加大高新区招商引资、招院引所、招才引智力度,引导各类创新资源和发展要素向高新区聚集,支撑国家高新区引领带动区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推动省级高新区承载创新成果转化和中高端产业溢出,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五)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加强创新联合体建设

一是培育创新领军型企业。深入实施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培育,培育一批细分产业龙头和“隐形冠军”。支持推动规模以上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集成创新能力强、能够带动产业链技术升级和价值提升的创新型企业群体。鼓励领军企业开展或参与基础研究,加大企业基础性前瞻性研究支持力度。

二是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


支持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聚焦细分市场,打造一批掌握产业“专精特新”技术的隐形冠军。加强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等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完善的创新服务供给生态。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在创新资源富集地区建立“研发飞地”,提升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在全省推广国家高新区企业创新积分制,通过各职能部门信息共享共建,引导服务社会力量更便捷地为科技型企业发展提供资金、平台和业务等组合支持。

三是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创新协同组织模式,以解决行业和企业重大问题和需求为导向,构建“企业出题、高校院所选题、政府助题”的产学研协作机制,促进研发成果与市场无缝链接。支持领军企业牵头整合高校院所和行业上下游资源,组建高水平产业创新联合体,建立与贡献相匹配的成果归属和利益分配机制,充分调动各参与主体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探索联合体人才运行新机制,促进人才双向或多向流动,拓宽人才发展通道,加快优质人才资源集聚。


 

XX市关于重视和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的调研报告

 

为更好的传承我市民族文化,发掘保护民族文化传承民间艺人,助推我市民族旅游产业发展和民族团结示范市创建。按照《XX市政协常委会2022年工作要点》相关要求,由市政协副主席郭建华带队,市政协提案委、市文广旅局、市民宗局、市档案馆、部分市政协委员,重点提案提案人组成调研组,围绕重点提案《关于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重视和培养的建议》,深入XX区新生乡开展实地调研,疫情原因,对孙吴县、逊克县开展线上调研,并召开专题协商座谈会。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XX市持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力度,现有国家级名录6项、省级名录33项、市级项目55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4人、省级27人、市级41人,省、市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3家,传习基地、传习所9个,非遗展馆、展厅13个,省级非遗传承研究基地1个,省级非遗教育基地3个。

(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为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推广,20XX年3月,出台了《XX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评审管理暂行办


法》,20XX年3月出台了《XX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习所管理办法》。XX市将非遗保护工作纳入了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20XX年-20XX年每年拨付经费5万元,20XX年拨付经费2.9万元,20XX年开始结合支出向财政申报经费。2022年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金107万,鄂伦春古伦木沓节60万元、孙吴满族说部47万元。

(二)非遗保护保存成效显著。一是扎实做好非遗项目建档工作。组织县(市、区)非遗工作负责参加业务工作培训,掌握项目申报程序、内容、方法,规范项目申报和资料记录、建档等系列工作,完成了非遗名录和传承人建档立卡等基础性工作。二是加大对鄂伦春族族文化的研究工作。举办国家级保护项目摩苏昆说唱艺术培训班、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持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进社区、进学校”等系列活动。建设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名录鄂伦春族摩苏昆说唱艺术传习基地,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传习基地。编撰出版XX省鄂伦春族民歌集《吉安达温》专辑,出版发行了《摩苏昆集成》(国际音标版)系列丛书。由国家级传承人孟淑珍译著的《鄂伦春族摩苏昆—莫宝凤说唱集》已出版发行。

(三)搭建非遗项目传承传播平台。一是组织非遗项目传承保护培训工作。举办“冰天雪地 美好生活”中俄鄂伦春民族文化培训班、定期开展国家级名录《鄂伦春族摩苏昆》


说唱艺术、《鄂伦春袍皮制作技艺》培训班,先后在XX区、逊克县、加格达奇地区举办“摩苏昆”说唱艺术培训班23期,培训学员达1800人次。二是非遗项目创作生产成果丰硕。国家级传承人孟淑珍创作原生态音乐剧《艾么汗乌娜吉的亲事》,在XX省文化和旅游厅举办的少数民族歌舞大赛决赛中,节选的三个节目分获两银一铜的好成绩。省级非遗产保护项目《鄂伦春族桦树皮镶嵌画》《鄂伦春桦树皮制作技艺》《北安乌鱼绣》等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出系列产品,在文化产业博览会、展销会,多次获国家级、省级大奖。传承人何士环参与创作《音姜萨满》《尼山萨满传》(上下册)《我是满族人》等文学作品,参与《八步谣》《摇篮曲》等歌曲的录制和素材提供。20XX年与富育光共同参与《天地长白》之《满族说部金子一样的嘴》录制,20XX年参与央视纪录片《回家过年》录制;传承人马凤琴为XX市第二届文化产业博览会提供麻编创意作品。三是加大非遗保护项目的推广宣传。持续举办上元节、古伦木沓节、库木勒节、满族“莫勒真”大会等传统节庆活动,通过技艺展示、特色展演等形式,不断提升传承人的创新思维和技艺水平;纪实拍摄少数民族“忙年”“赶年”“过年”“拜年”场景,展示特色民俗文化;打造五大连池火山圣水节非遗品牌,持续举办瑷珲“上元节”、达斡尔族库木勒节、青龙节、满族颁金节、俄罗斯族巴斯克节、朝鲜族初伏节等具有XX


特色的非遗活动品牌;组织开展“多彩非遗进校园”活动——满族剪纸、鄂伦春桦树皮手工艺品制作、赫哲族鱼皮画制作等,加大少数民族技艺传承和普及;疫情期间,开展“文化遗产日”线上宣传,通过网络、AAA平台、抖音、快手等传播方式,推出XX市非遗名录宣传短片20多期。组织桦树皮手工制作技艺、鱼皮镶嵌画、满族布贴画等非遗传承人进景区,吸引众多游客观赏体验。

二、存在问题

(一)民族文化传承后续乏人。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缺乏足够的民族文化自信,不少民族传统技艺、传统礼仪、民间习俗等日渐淡化,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被削弱,少数民族非遗技艺“人亡艺歇、人亡技绝”,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队伍不断萎缩。例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以前是大多数鄂伦春妇女均会制作,目前会狍皮制作技艺的人为数不多;国家级非遗项目“古伦木沓”祭祀仪式能够主持仪式的民间艺人屈指可数,且均60岁以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鄂伦春族狩猎文化传承人更少,仅剩1人;区级非物质文化鄂伦春舞蹈、达幹尔民歌,真正懂得的人极少。

(二)民族文化传承受到局限。一是缺乏经费、机制、法治的保障,远远不能满足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需要。二是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活化”水平不高,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城市开发、乡村建设与保护民族文化的关系,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开发利用和宣传推广效果不明显,整体推进和保护力度不平衡。三是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者对本民族文化了解不全。比如达幹尔民歌、满族民歌传承人并没有掌握原生态唱法与用词。鄂伦春舞蹈传承人没有人会跳完整的原生态仪式舞、娱乐舞、宗教舞。四是少数民族孩子接触少数民族文化的机会很少。以前田间地头听少数民族民歌,男子会骑马打猎,少女会鄂伦春、满族刺绣,民族歌舞。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在现代文明无死角的覆盖下,生活习惯的改变,少数民族孩子已经很难接触少数民族文化了,会说民族语言的孩子很少,会写民族文字的几乎没有。

三、下步工作意见建议

(一)建立传承保护措施。结合民族团结示范市建设,推行灵活有效的政策措施,培育一个有利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的人文环境。一是资助传承人设立创作场所。为代表性传承人开展生产、授徒传艺等活动创造必要的展示和传习场所,鼓励、帮助和支持代表性传承人设立个人工作室,培养后备传承人;二是建立传承人经济资助制度。


继续加大扶持力度,每年按一定比例增加经费投入,将市级及以下非遗项目保护经费列入财政经费预算,让传承人更好的开展非遗传承活动。对高龄和无固定经济来源的传承人,对其生存、生活提供保障,发放一定的生活补贴,资助其主动开展授徒、传艺、交流和传统节日表演活动,搜集整理、出版有关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遗产资料,积极参与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在保持原有真实性的前提下,不断创新发展、打造独具地方特色和传统文化内涵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精品;三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措施。对传承工作做得较好的传承人启用褒奖机制,多给予他们参加国家、省、市展演、展览、展销的机会,并鼓励他们对所属项目进行探索性的拓展和创新。市级、县级民族文化传承人应参照国家级、省级民族文化传承人津贴发放标准,适当发放津贴,并纳入财政预算;四是推行量化考核,打破“终身制”。“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是非遗法规定的传承人的首要义务。结合工作实际,定期对各级传承人进行业务考核,对考核不合格者予以调整和撤销,打破传承人“终身制”;五是对传承人实行动态和静态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动态保护,即与媒体、教育、产业、学术相结合,建立民族文化专业组织及进行保护之乡、传承基地的命名,举办文化周、博览会等。静态保护则是以传承人为主体,将其传承的技艺、艺术门类、口述知识等用数字、文本、实物、声音、图像加以记录与收藏,使其形态定格,在图书馆、档案馆、资料库、博物馆中永久性保存;六是加强群体性传承人的认定。


对节日、习俗等集体性传承项目,以认定集体性传承人为主,传统文化传承世家、剧团、灯会组织、民间歌舞团体等都可以被认定为群体性传承人。对于节日、祭祀等民俗类项目,可以对其样态进行切分,找出主干的文化环节,然后确定其中具有组织能力和推动力量的几个关键人物作为群体传承人。

(二)加强后备人才培育。后备传承人的培育工作,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遗产项目能否持续发展和“活态”传承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我们,一是发放传习人津贴。通过严格考核,选择部分确有兴趣学习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年轻人成为传习人,发放约等于当地农村人均收入水平的津贴,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为了避免领取津贴后不参与学习的情况,采取先学习考核,后发放津贴的方式,将传习人津贴发放时间推迟至次年,并将每年一次性发放改为按月发放,让传习人有“领工资”的安定感觉,这样有利于鼓励传习人留在乡村安心传承和学习传统文化。二是完善年轻一代人才的培养机制。针对目前少数民族群众已经极


少接触少数民族文化的实际,让少数民族文化走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进景区、进乡村、进企业,通过校本课程、特色课程等形式,拓宽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途径,让少数民族文化融入青少年的日常学习生活,让少数民族文化走进千家万户。对于潜心钻研民族文化的传习人,政府与地方高校签订定向培养协议,提供进入地方高校进修培训的机会,学习民族语言、历史、艺术、旅游、商业经营等方面的知识,为民族文化的发扬光大进行智力积累,并获取国家认可的学历,这样提高了传习人的自身素质,提升了传习人的谋生手段,大大增强了年轻人成为文化传承人的意愿。三是发掘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民间艺人。鉴于目前少数民族文化民间艺人队伍急剧萎缩的现状,在对仅存的民间艺人传承保护的前提下,通过多种渠道充分挖掘原生态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大力充实传承人队伍。依托乡镇文化站、街道文化中心文化负责人,组建少数民族文化协会,定期开展培训、交流、展示工作,鼓励民间艺人带徒传艺,加大民间艺术的传承力度,培养一批新型的民间艺术传承人。

(三)根据传承人类型,推动分类保护。从现实来看,可以根据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变迁的程度来区分传承人,分别对传承人采取市场化保护、扶持性保护以及体制化保护。一是对工艺类传承人,采取市场化保护。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鄂伦春族桦树皮镶嵌画、北安乌鱼绣制作技艺等国家级、省级工艺类“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项目,作为民族特色旅游商品,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市场自身的作用可以促使他们投入全部精力从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因此,对于工艺类“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人,政府需要做的,一方面要防止过度市场化导致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异化”,应制定相应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产品地方标准,申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或知识产权保护,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另一方面对于需要财政扶


持的传承人,应提供财政、税收、贷款、人才、管理等方面的宏观支持和指导,使传承人尽快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二是对于其他传承人,采取体制化保护。如一些民族语言、民族歌舞、民俗类项目,其很难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获取生存空间,传承人也不可能凭此获取经济收入维系生计。对于此类传承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其纳入体制内进行保护,比如聘为乡村学校兼职辅导员等。当然,在分类细化传承人并采取不同保护措施情况下,对部分情况特殊的传承人,还可以采取更加特殊的保护方式。

(四)建立长效的传承保护机制。积极开展相关的整理、研究、记录等工作,在帮助传承人做好技艺传承的同时,制定出科学的项目传承规划,拓展传承的思路和模式,确保项目得到稳定的发展和持续的传承。一是加强对传承人个人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由于传承人大多散落民间,年事已高,应着力加大对传承人个人保留的诸如文献古籍、法器、饰品及其他手工制品等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力度;二是扶持技艺产业传承,实现可持续发展。产业传承是一种消费型的动态传承,它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不仅仅满足于取得社会效益,而且还可以使文化发展有经济实力,使经济发展具有文化内涵,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拥有者、传承人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以利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三是大力扶持现有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创新。


充分发挥现有国家、省、市、县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辐射作用,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活化利用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着力打造少数民族文化品牌,重点培养多个少数民族文化“网红”,以此带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注重少数民族文化与旅游业发展的对接,积极开发少数民族文化旅游项目,链接旅游企业深入少数民族文化体验基地开展参观和买践等活动,让游客了解XX厚重的文化遗产,在重点景区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销售专柜,将XX的非遗产品整体包装,扩大非遗产品影响力。


 

XX市秋冬播生产情况调研报告

 

为准确把握秋冬播生产形势,保质保量保季节抓好秋冬播生产,夺取明年农业丰收打下良好基础。根据省局工作安排,近日市局专门组织调研组,赴XX区、XX县、XX市开展秋冬播生产情况调研。

一、冬油菜籽扩面稳步推进

今年省政府下达我市冬种油菜面积任务为303.6万亩,较上年扩种12万亩。9月份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全力以赴推进油菜扩种工作,油菜生产形势稳定向好。据农情调度统计,目前全市完成油菜种植面积286.3万亩,占任务94.3%。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我市在省内率先建立市委常委会成员联点县市区发展油菜生产制度,市粮食生产领导小组给每一位联点领导发出《关于2022年秋冬种油菜生产工作的温馨提示》,有力推动我市油菜扩种工作全面铺开,确保今年冬种油菜扩种工作见到实效。

二是压实工作责任。根据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我市第一时间下发《关于印发2022


年全市秋冬种油菜生产目标任务的通知》,将任务及时分解下发到县市区。各县市区均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秋冬农业生产(油菜生产)领导小组,建立了领导联点包片制度。

三是加大资金投入。据统计,今年全市油菜生产财政投入资金达1.3亿元,比上年增加0.8亿元;主要用于油菜种子、硼肥等生产资料采购,油菜育苗,抗旱保苗,办点示范,购买社会化服务等。XX县今年整合相关项目资金3273万元用于发展油菜生产,比上年增加1273万元,政府集中采购油菜种子20万包、硼肥30吨,免费发放给各油菜种植大户,充分调动农民特别是新型经营主体种油积极性。耒阳市安排2400万元保障油菜扩种工作需要,重点支持油菜生产社会化服务、"百千万"办点示范。

四是强化技术服务。全市组建油菜生产技术服务队136个,在油菜生产关键时节深入田间地头,开展临田指导和技术服务。针对因干旱缺水油菜点播成活率低的问题,XX县驻点农技人员在帮助农户打井取水的同时,指导大户开展油菜毯状育苗,推广集中育苗、稻田浅耕和普施硼肥等油菜苗期关键技术,提高油菜成活率。XX市农业农村局组织由局班子成员带队的技术服务队驻乡入户指导,确保育苗、开沟、防病等关键技术措施落实到位。

五是推进规模经营。今年我市把发展油菜种植大户、推进油菜规模经营作为油菜扩面的关键措施,出台支持政策,提高规模化生产水平。XX县在对大户免费提供种子、硼肥的基础上,按照100元每亩的补贴标准对50亩以上的大户进


行奖补。XX县对50亩以上大户由政府免费提供种子、硼肥和社会化服务,同时县、乡安排农技人员开展一对一的技术指导服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植水平。据初步统计,全市50亩以上油菜种植大户5042个,规模种植面积52.2万亩。

二、越冬蔬菜生产情况

越冬蔬菜主要有叶菜类、白菜类、甘蓝类、根茎类和葱蒜类,调研情况表明,全市越冬蔬菜投入力度大,设施建设条件较好,蔬菜长势良好。

一是农业设施投入力度较大。在调研中了解到,我市设施农业在蔬菜种植领域应用较为广泛。如XX市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计划总投资8000万元,流转土地1200余亩,目前设施投资完成额已达1600万元,越冬蔬菜以生产叶菜类和白菜类蔬菜为主,供应粤港澳地区。该公司研发的辣椒产品,株高2.3米,市场关注度高。XX区某乡村车间,投入3000万元,引进山东寿光蔬菜品种。

二是产业融合发展态势较好。在XX县某食品加工企业了解到,该公司投入1亿元,其中3000万用于种植黄花菜,7000万元用于研发和加工;流转荒山1000多亩,将荒山平整改造为耕地,从附近的水库引水并自建一条水渠、两口鱼塘用于灌溉,将建一座衡宝战役纪念碑,全面建成后将成为集生态农业观光、农产品加工、康养为一体的农业综合体。


三是循环农业综合利用较强。在XX市某农业生态有限公司了解到,该公司以生猪养殖为主,流转土地600余亩种植蔬菜。该公司生猪常年存栏在8000头左右,出栏2万头左右,利用生猪粪便发酵形成的有机肥给蔬菜施肥,蔬菜的长势特别好,农业污染物循环利用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

三、其他秋冬作物生产情况

调研走访了一家冰糖橙基地,该基地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总种植面积2000亩左右,年产量达1000多万斤,年产值超3000多万元。实地察看该基地甜橙果实端庄,色泽鲜艳,是不可多得的水果珍品,产品远销全国各地。由于受2022年夏末初秋持续干旱天气的影响,部分老树、弱树挂果量较往年下降明显;但绝大多数果园由于建有喷灌系统,水肥一体化运用效果明显,挂果量不降反增。

四、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是油菜苗长势有差距。在稻稻油示范基地,油菜苗已有70公分高左右;在稻油、棉油基地,油菜苗只不过30公分左右;部分散种在非耕地上的油菜才不过长出苗而已。主要原因是长期高温干旱恶劣天气影响到油菜播种、移栽进度,而稻稻油基地由于水源条件好,基础设施完善,没有受到影响,因此全市各地之间油菜苗长势差距明显。

二是油菜产业链延伸有待加强。调研了解到,个别县市作为油料大县,目前还没有大型的油菜籽加工企业,油料加


工厂大多为小中型榨油坊,设备简单,产业链不长。不能形成强有力的产业链支撑,将影响农户种植的积极性,从而制约油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是营商环境需进一步完善。随着产业资本入驻农业,农业的营商环境日益突出且重要,有待进一步完善。在调研了解到,路不通问题较为突出,调研的黄花菜基地有一条400米断头路需要修通,三年没有动静。农村电压不稳也会影响蔬菜收贮,在蔬菜基地调研,种植户反映,电压不稳造成冷链设备效果不理想,同时也增大企业的设备维修开支。

五、发展秋冬播经济作物的建议

一是加强引导,变冬闲田为增收田。我市是国家早熟油菜产业集群项目重点实施市州,中央财政今后3年对我市油菜产业投资资金在亿元以上,我们要牢牢把握这一政策性机遇,用好用活项目资金,积极引导农民利用农闲种植油菜,按照稻稻油、稻油、棉油轮作规划,做到秋冬不闲田,充分利用土地,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复种指数,推动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充分利用秋冬闲田种植油菜,不仅能增加土壤肥力,有效减少冬闲田面积,还可以为来年水稻丰收打下基础,让冬闲田变成增收田。

二是加强服务,变冬闲田为景观田。各地要切实加强油菜田间管理,根据油菜不同生长时期需要,组织技术力量深入乡镇、村组、农户,有针对性地指导农户搞好田间管理。


尤其是对大规模种植户和连片1000亩以上基地,要加强景观设计服务力度,导并促进油菜种植与观光旅游相融合,打造乡村旅游示范基地,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旅游效益与社会综合效益多赢目标。

三是科学指导,保障冬季农业稳定生产。今年秋季干旱少雨天气居多,冬季可能遭遇强寒潮,农业灾情不容乐观。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建立与气象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及时发布天气预警信息,适时做好防冻、防渍、防病的各项准备。科学防灾减灾,因地制宜制定应急预案,做好防灾减灾物资准备工作,组织专业人员指导农民落实防灾减灾措施,不断提高防灾减灾服务水平,保障冬季农业稳定生产。(下 载 更 多 材 料,请加q q:1 2 5 2 6 8 5 6 6 6)


 

XX市委统战部贯彻落实《条例》调研报告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发布,是中共中央与时俱进,对新时代统战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发展规律的精准研判,充分体现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统战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做好新时代统战工作的战略谋划和法治思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与政策的集中体现,是统战工作的总规范,为新时代统一战线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政治保障、组织保障、法治保障。《条例》的修订和实施,对于加强党对统一战线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心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州委统战部下达的年度调研课题安排,为推动《条例》在我市深入贯彻实施,市委统战部认真谋划、周密部署,精心组织,成立了4个课题调研组,以贯彻落实《条例》,着力提高统一战线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为题,深入各乡镇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充分掌握实情,详细分析研究,查找问题症结,提出对策建议,形成了以下调研报告,以供决策参考。

工作情况


《条例》的生命在于执行。自20XX年1月新修订《条例》印发实施以来,XX市始终把《条例》作为推动全市统一战线工作的基本遵循,将《条例》的贯彻落实同******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论述,同党中央关于统一战线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州党委工作结合起来,在全市上下认真加以贯彻落实。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研究部署。按照州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通知要求,XX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于第一时间进行研究部署。一是成立了XX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学习宣传贯彻《条例》工作专班,明确分管负责领导。二是制定下发了《关于印发〈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宣讲工作方案和宣讲通稿的通知》,明确了指导思想、宣讲内容、宣讲时间、宣讲人员、宣讲分工、举办宣讲培训班的问题,提出了宣讲的具体要求,指定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及各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市社会主义学校统一战线政策宣讲教师作为宣讲骨干,切实负责《条例》的宣讲工作。

明确宣讲分工,细化宣讲责任。通过下发方案,明确市委统战部、市民宗局、市工商联班子成员及市社会主义学校统一战线政策宣讲教育负责全市范围内的巡回宣讲工作;各乡镇党委书记负责乡镇干部的宣讲工作,乡镇党政班子成员负责各自挂点村(社区)的学习宣讲工作;市级各党委(党


组)的主要负责人负责市级单位的宣讲工作。宣讲工作由市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调度,形成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工作格局,为《条例》宣讲提供了前提和保障。

开展示范宣讲,深刻领会要义。为全面推动全市宣讲工作顺利开展,将《条例》宣讲纳入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纳入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计划,纳入万名党员进党校学习培训计划及村级党组织的学习计划。在市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会议和统战系统干部职工会议上率先开展《条例》宣讲,市四套班子领导及市级相关单位负责人、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及市委统战部、市民宗局、市工商联班子成员参加学习,为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学习宣讲作出了示范,奠定了基础。紧扣正在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充分利用周三大比拼学习会、干部职工例会、主题党日活动等各种时机开展《条例》专题宣讲,全市上下了掀起了学习宣讲热潮。宣讲既严格按照方案要求,结合宣讲通告及PPT,又结合XX实际;既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的内容,又紧扣统一战线的发展历程及核心要义,为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学习宣讲工作作出了示范,奠定了基础。

履行主体责任,全面掀起高潮。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示范宣讲后,全市


各乡镇党委、市级各党委(党组)认真组织会议精神的传达学习,紧扣正在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将《条例》的学习纳入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纳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计划,纳入万名党员进党校学习培训计划及村级党组织的学习计划,充分利用大比拼学习会、干部职工例会、主题党日活动等各种时机开展《条例》专题宣讲,全市上下了掀起了学习宣讲热潮。截至目前,14个乡镇党委、167个村(社区)、37个市级部门党组织已开展专题宣讲两轮次(条例颁布后1、2月内开展一轮次,4月份以来按照州委统战部安排开展一轮次),参与学习的党员干部达3200余人(次),其余党组织正在抓紧开展中。另外,非公企业党组织已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在积极开展《条例》的学习宣讲。

创新平台载体,巩固学习成效。在全市统一战线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暨学习《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知识网上答题竞赛活动,XX市7668名统一战线成员参加竞赛答题,有4人获优胜奖,市委统战部获优秀组织奖,织全市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参加省委统战部组织开展的网上学习答题活动,截止10月17日,我市已达学分808622分,位居全州第一名,超出第二名楚雄市近40万分,位居全省129个县市区中第4名。通过参加答题竞赛,进一步强化全市党员干部及统一战线成员对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统一战线史的深刻把握,强化理论武装,汲取智慧力量,推动XX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深入开展调研,加强学习研讨。成立以市委常委、市委


统战部部长任组长的《条例》贯彻落实调研工作领导小组,组建调研工作小组,围绕贯彻《条例》着力点研究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大联合XX市加强统一战线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民营企业大调研大走访、派驻商协会统战联络员四个专题,在全市14个乡镇深入开展《条例》贯彻落实调研4轮次,形成调研报告60余篇。按照州委统战部宣调科的调研工作安排,形成我市贯彻落实《条例》着力点研究调研报告,为推动全市统一战线工作提供决策参考和智力支持。

经验和成效

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科学指引,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压紧压实各级党组织在《条例》贯彻落实中的主体作用,切实加强党对统战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确保统战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在贯彻落实过程中,市委扛牢统战工作政治责任,把《条例》的贯彻落实作为重要工作,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州关于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决策,市镇村各级党组织认真履行主体责任和党组织书记的第一责任人责任,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在《条例》贯彻落实中的组织领导作用,是推动《条例》贯彻落实的根本。

同心同向合力攻坚是保障。统一战线工作必须全党重视,


大家共同来做。《条例》的贯彻落实任务艰巨,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上下联动,既要有党委牵头抓总,又要有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联动、密切配合、无缝对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向合力攻坚,奠定广泛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是推动统战工作顺利实施的有力保障。

健全制度机制是条件。XX市坚持把制度规范,作为《条例》贯彻实施的指南,建立健全具有较强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制度机制,用制度管人管事,做到分工明晰,责任细化,目标明确,措施具体,使各项工作、各个环节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有条不紊。因此,健全、完善的制度机制是《条例》有效贯彻的重要抓手。

困难和问题

重视不够。有的党组织对《条例》宣讲工作重视不够,存在被动宣讲的情况,主要体现在对《条例》的熟悉度不够,宣讲深度和广度不够。学习宣讲的方式方法单一,创新不够,有的党组织没有组织开展深入研讨探究。

结合不够。学习《条例》与统一战线实际工作结合度不够,存在学用两张皮的现象,为学而学,没有与各个领域各个岗位的工作紧密结合,加以思考和运用。

统战干部队伍力量薄弱。从乡镇基层来看,统战委员由党委副书记担任,党委副书记分管业务繁杂,精力难以兼顾,开展工作中存在顾此失彼的现象;统战专干身兼数职,执行


工作任务时难以周全,存在选择性执行的情况,因人员力量保障不到位,统一战线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作用难以发挥。

对策建议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功能,牵头抓好《条例》学习宣讲工作的谋划部署和统筹调度,认真研究《条例》学习贯彻落实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及时给予改进。压紧压实各级党组织的统一战线工作主体责任和党组织书记的第一责任人责任,带头学习,带头宣讲,以上率先,推动全市各级党组织掀起学习贯彻《条例》的新高潮。将学习领会《条例》精神与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结合起来,与当前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结合起来,督促各级党组织做好学习培训规划,迅速组织传达学习。运用各类宣传载体特别是新媒体平台开展有权威性、针对性的宣传解读工作,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全面准确掌握《条例》基本精神、主要内容和工作要求,切实把《条例》作为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的基本遵循。

深入研究探讨,强化学深悟透。督促各级党组织结合实际研究贯彻落实的具体举措,形成具有操作性的细化实化方案。坚持问题导向,着眼解决制约统战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探究创新观点和政策措施。切实加强理论研究,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找差距、补短板,以贯彻落实《条例》为契机,推动解决一批长期制约统战工作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不断提高统战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加强督促指导,确保取得实效。督促全市各级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担负起督促检查的责任,督任务、督进度、督成效,及时了解《条例》的贯彻落实情况,对各级党组织在工作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总结推广,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提醒。按照有关要求,把《条例》执行情况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内容,纳入政治巡视巡察和监督执纪问责范围,坚决维护党内法规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加强统战干部队伍建设,确保统战事业卓有成效。加强统战干部队伍建设,在乡镇设置专职统战专干,专门负责抓好日常统战工作业务;给予市委统战部增加人员编制3名,解决人员力量薄弱,工作落实效果不明显的困境。


 

XX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关于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调研报告

 

一、建设现状

多年来,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市深化“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积极探索优化校园文化建设新途径,开展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成效显著。

1.强化组织领导,工作推进有力度。坚持抓好组织力量,及时成立两个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统筹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市教育局成立了领导小组,精心谋划工作思路,全力推动全市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对全市校园文化的内容和标准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强化校园文化建设的检查与督导,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见效。品格教育成果推广方面,2019年市教育局成立了品格教育成果推广领导小组,确定野寨中学为品格教育基地学校,向全市学校试点推广,当年遴选了 16个“实验学校”和 25位认同品格教育理念的“种子教师”。今年,XX市品格教育成果获安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并获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品格教育推广工作作为“书记项目”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实现全覆盖。如今,


XX各学校都在品格教育不断成长的体系中找到了自己的坐标,开辟出了自己的路径。

2.注重文化引领,品牌打造有特色。各级各类学校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着力打造特色文化,充分挖掘文化资源,注重区域文化要素,深耕细作,力求形成品牌。如河镇初中的“长庚文化”、黄铺中心小学的“感恩文化”、余井中心学校的“恨水文化”、梅城中心小学的“红梅精神”文化,均形成了特色,并先后接受了安庆市教体局的评估验收,获评“安庆市文化特色学校”。野寨中学20XX年、20XX年分别获评“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今年,梅城小学以梅花品格精神为主题的“梅”文化、天柱山中心小学以“建设绿色家园”为主题的“山水湿地”文化将接受安庆市教体局的评估验收。

3.做好结合文章,文化传承有活力。坚持创新方式方法,以制度文化建设为基础,努力做好两个“结合”,不断注入生机和活力,强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一是结合当地文化,编制精品教材。如河镇初中编制长庚文化校本教材、余井中心学校编制恨水文化校本教材;市文化馆利用国家级非遗“孔雀东南飞传说”和“桑皮纸制作技艺”出版了非遗校本教材,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二是结合校园活动,增强文化自信。


行业主管部门经常性开展古皖文化、非遗传承文化、安全知识教育等形式内容的进校园活动,极大丰富学生学习实践活动,培养学习兴趣和提高知识素养。各中小学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成立美术、机器人创客活动、合唱团、航模等不同兴趣小组和社团,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如逆水初中组建的女子足球队,舒州小学开展的校园歌手、主持人比赛活动,官庄中心小学开展的“弘扬孝义  传承美德”系列孝义文化活动,五庙中心学校开展的以“歌唱祖国歌颂党 经典红歌伴成长”为主题的唱红歌比赛等。同时,许多学校每年举办一届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等;还有利用“我们的节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等组织开展各种校内外活动等。这些精心组织的活动,让广大中小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无限魅力,启迪智慧,激励创新思维,增强文化自信,激发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怀。

二、存在问题

我市校园文化建设,立足于学校自身有特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短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划尚缺前瞻,亟待进一步完善。校园文化载体建设缺乏长远性规划,校园建筑、环境布置缺乏文化风格,物质文化的教育功能作用发挥不充分。在实践过程中,部分学校缺乏物质文化的顶层设计以及文化品位,校舍墙体、校内建筑装饰布置、绿化美化很随意,现有的基础设施不能很好的


发挥物质文化的教育功能。有的学校不注意研究地方区域文化传统,缺乏整体意识,为“有特色”而“造特色”,把学校文化建设看成一朝一夕的事,联系实际不深入,仅仅停留在热热闹闹的活动中。

2.内涵尚缺灵魂,亟待进一步锻铸。部分学校只重视物质硬件等“显”性文化建设,忽视师生的精神风貌、思想信念等“隐”性文化的构建。有的学校,主题文化的内涵挖掘不深不透、有“形”无“神”。如河镇初中的长庚特色文化,长庚精神是自发做一个有担当的人,未进行进一步提炼;黄铺中心小学的感恩文化更多的是只挂在墙上,而没有实实在在走进学生心中;逆水中心小学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挖掘提炼校园“励志”主题文化,续写逆水“博士村”精彩篇章等问题仍需探究。

3.工作尚缺创新,亟待进一步拓展。各学校在活动开展的形式上,过于单调,内容单一。课后延时服务和第二课堂活动,在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和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发挥育人功能稍显不足。校园大型活动多以文艺类、体育类为主,活动呈现出同质性和泛娱乐化现象。学校缺乏引导学生对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工作建议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是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内


在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选择,是加强学校内涵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现提出如下建议:

1.持续做好“三大”文化建设,注重在“内涵”上提档升级。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学校的建筑、活动场所和教学设施设备,既是学校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学校文化的重要形式。池州市贵池区沿江路小学创办于2021年,坚持“让老百姓上家门口的优质学校”办学宗旨,注重校园建设总体规划,建筑设计充分融入校园文化元素,致力建成环境优美、配套优质、功能齐全、起点高端、文化优秀的现代化学校。铜陵铜官区校园文化建设力争达到“让每一间墙壁会说话,每一个角落能育人”的目标值得学习和借鉴。我市各学校应根据时代特点、地域特点以及校园文化定位,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历史、重视文化氛围,又要注意和区域建筑的整体和谐,做到科学规划、整体规划,精心打造学校物质文化,形成蕴含丰富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风格,实现高质量的“一校一品”。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学校精神文化是育人目标的高度概括。作为XX古皖文化的发源地,要深


入研讨、精心布点、系统谋划。把握新时代发展脉络,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域特色、学校历史、校友榜样等,提炼出向上向善、求真务实,守正创新的学校精神,形成各校各园自己的校风。让学校精神外化在校徽、校训、校歌、校刊、校友等物质载体以及人文载体上,让师生耳濡目染,桐城中学校训“勉成国器”激励一代又一代桐城学子勤勉努力、报效国家,形成有影响的“一校一特色”。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坚持党建引领,以制度建设推动学校文化发展走深走实,使制度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导向和保障。学校要不断优化、完善、创新管理方式方法,倡导民主管理、自主管理,让制度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彰显学校的优秀文化。桐城市创建文化特色学校,有规划,有评选方案,有奖励办法,值得借鉴。

2.持续开展多彩的校园活动,注重在“品牌”上打响打靓。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化于心灵,在校园文化建设乃至各项发展中能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在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结合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活动品牌,启迪学校师生的智慧,提升他们的精神面貌和道德风尚。一要找准个性,确保实效。彰显魅力校园文化,要与师生整体结构相适应,让广大师生能够有效参与,学在其中,乐在其中。二要强化合作,拓展实践。各学校要加强与天柱山研学旅行公司等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常态化组织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等活动,促使学生不断拓展社会实践,丰富文化积淀,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自信。三要深挖精髓,增强底


蕴。XX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要结合本土优秀文化,将带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的“种子”带进校园,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让红色文化、绿色文化、古色文化(古民居)、非遗文化、戏曲文化、名人文化、产业文化等烙印在广大师生的心中。四要做好结合,适当延伸。结合“老有所学”暖民心行动的开展,在老年学校适当增加对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提升的学习内容,为“隔代亲”搭建桥梁,发挥老年人学有所用,全社会都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积极作用。

3.持续优化校园文化建设体制机制,注重在“保障”上更加有力。构建良好的体制机制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利于促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和青少年学生综合素质,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基础。一要严格考核。要把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作为各级校长和骨干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建立督导制度,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注重培育和树立先进典型,总结并加以推广,加快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良性互动新格局,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做得好的单位要表彰奖励,做得不好的单位要批评教育,督促整改。二要科学规划。校园文化建设要有规划,特别是校园新建、改扩建项目要有校园文化元素的设计内容,提前谋划。贵池市沿江路小学以“灵雅”


文化建设校园值得学习。三要广泛宣传。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大力宣传校园文化建设,大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支持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四要加大投入。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预算范畴。在人、财、物等方面加大投入,落实好校园文化建设专项经费,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XX县疫情形势下青年返乡就业创业情况调研报告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勠力同心,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同时要尽可能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切实做到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面对严峻复杂的新冠肺炎形势,要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坚定不移地贯彻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的同时,全力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在全国稳就业工作会议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稳就业事关广大家庭生计,是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关键支撑。

一、调研思路

本次调研聚焦疫情形势下乡村青年返乡就业创业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现实背景,综合了问卷调查、实地访谈、文献分析等多种研究分析,深切认识我市XX县乡村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新发展,明确乡村青年返乡就业创业的挑战与困境,探讨在疫情大背景下,乡村青年返乡


就业创业的有效对策,进而推动更多的乡村青年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本次调研中的问卷调查包括网络和纸质两种形式,对XX县返乡青年进行抽样调查,总计发放1000份问卷,有效回收问卷975份。根据收集的数据反馈,对疫情下乡村青年返乡就业创业的多种情况进行分析,经归纳整理,作出如下报告。

二、疫情形势下我市的经济发展情况

疫情形势下我市经济总量稳步增长。如图1,根据《20XX年连云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XX年底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其后的20XX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总计3277亿元,增长率为3.0%,20XX年则实现生产总值3727.92亿元,增长8.8%,经济恢复态势良好。其中农业稳健增长,20XX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28.03亿元,增长4.3%,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32.45亿元,增长3.5%;工业生产平稳运行,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4%。

今年以来,XX县着力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现农业重大项目建设的目标,结合精细化工农业生产服务,厚植乡村工农业发展优势。资料显示,今年全县顺利建设了28个农业农村重大项目,累计投入资金31亿元,项目包括高标准农田建设、食用菌装备制造等多个方面,项目的覆盖范围广、总体数量多、投资额度大。在疫情负面影响之下,XX


县依然能够推进搭设高质量现代农村循环路径,优化绿色高品质农产品供应链,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三、疫情形势下返乡青年调研基本情况(XX县)

1.返乡青年的年龄结构。

本次抽样调查中的返乡青年主要是90后,年龄结构明显的年轻化,具有充沛的青春活力,为老龄化问题严重的乡村输入了一股青春力量。

2.返乡青年的学历水平。

XX县返乡青年学历在本科以下占39.53%,本科学历占53.88%,本科以上占6.59%,学历水平整体较高,是以高校本科毕业生为主的有生力量。乡村振兴的人才学历水平相较于过去几年有了明显的提升,有益于创新思维和新兴科技的 融合助力。

3.返乡青年的返乡原因。

XX县青年返乡的原因中疫情影响下在外就业创业困难的占44.61%,一直希望会想,主动参与家乡建设的占28.23%,受家乡人才引进政策吸引的占27.16%。受疫情的负面影响,大量青年放弃在外地发展,转而返回家乡寻找就业创业的机会。与此同时,也有为数不少的一群青年人受到家乡人才引进政策的吸引决心在大有可为的家乡施展抱负,或者一直都对家乡充满热爱,在外发展有了一定基础后主动返乡参与家乡建设。


4.返乡青年的就业创业情况。

20XX年度,XX县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398人,其中创办经济实体77人;创业带动就业1631人;享受一次性创业补贴2.7万元;享受富民创业担保贷款800万元。2022年度上半年,XX县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179人,其中创办经济实体5人;创业带动就业545人;享受富民创业担保贷款30万元。

四、XX县帮扶青年返乡就业创业的主要政策

1.青年人才吸引政策。

XX县高度重视本地青年人才,设置了具有一定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鼓励本地户籍高校毕业生回乡就业创业,分别对具有大学专科学历、学士学位本科学历、硕士学位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发放不同层级的一次性奖金;每年提供大量公益性岗位专门招录本地户籍高校毕业生。

鼓励持有专门职业资格证书的本地户籍在外务工的职业技术人才回乡就业创业,对拥有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证书的技术人才发放阶梯式的奖金,并且可提供子女教育、交通、医疗等多项优惠政策。除去对返乡青年本人的奖励外,政府还对促使、吸收青年人才返乡的企业单位及个人给予政策补贴支持。

2.线上线下就业招聘优化政策。

大力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组织全国百所高校院所


XX行”“XX与知名高校四对接”“人社局长进校园”“在连院校访园区、进企业”“港城学子看港城”“连籍学子看家乡等活动;有序开放线下招聘市场,举办在建重大项目专场”“重点产业重点企业专场等小规模、多批次、专业性招聘活动;用好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91job智慧就业平台和XX省智慧就业云平台,落实好国家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中小企业网上百日招聘,省民营企业云聘直播大会”“数字经济云招聘和市校企直通、直播带岗等高校毕业生系列专场。优化线上线下就业招聘,促进青年人才返乡就业。

3.创业资金、融资支持政策。

XX县政府设立创业扶持基金,加码创业贴息贷款担保基金,为青年人才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将创业担保贷款对象范围扩大到创办个体工商户的在校大学生、城乡劳动者,个人贷款额度从10万元调整为30万元,贷款期限可延长至3年;XX籍城乡劳动者初次创办经营主体,规范经营 6个月以上,给予一次性初创补贴 3000元,其中达到创业基地标准的发放资金奖励5万元及以上;对入驻县创业孵化中心场地的创业者给予一定年限的租金减免,以上多维度的资金扶持政策深度引擎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为XX县的乡村振兴、创新创业注入新鲜动能。

政府建立创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创业者首次申领创业小额贷款10


万元及以下,经相关金融机构评估,认定确实无偿还能力的,由担保基金和经办银行按比例代偿,切实兜牢返乡青年的创业保障底线,为青年创新创业打下一剂强心剂。

4.企业税费减免、社保补贴政策。

XX县政府对新创办的小微企业实行企业所得税、其他税款减免政策以及员工社会保险费补贴政策。小微企业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以及毕业两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享受单位缴纳部分的全额社保补贴;本地企业新招用本县劳动者、安置就业困难人员,享受部分或全额的社保补贴。对小微企业、初创企业、吸纳青年就业的企业实施政策补贴,大力推动了劳动者稳定、高质量就业创业,进一步营造了鼓励全民就业创业的政策环境,巩固和完善了农村经营发展体系。

五、青年返乡就业创业困境

1.新冠疫情的负面影响。

自20XX年底新冠疫情爆发以来,20XX年初我市迅速启动居家隔离、停工停产等多项疫情防控措施,数月后逐步解除疫情封控,其后又陆续出现了规模较小的疫情,从消费、投资、进出口等方面对经济形成冲击。我市经济在20XX年出现明显下滑趋势,虽然20XX年经济复苏情况良好,但疫情的持续依然影响到了生产供应链以及劳动力市场,从而影


响到青年人才返乡就业创业的形式。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许多企业难以恢复原有的生产力和生产秩序,同时市场内需和外需也都大幅下降,青年就业压力加大、创业困难加码。大量青年因疫情在外发展不顺返乡寻求发展机遇,但是乡村产业也受到疫情大环境的下行影响,无法满足这部分青年的就业创业预期;返乡创业的青年也遭受疫情带来的挫伤,严重打击了其他青年返乡就业创业的信心,阻碍其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新的力量。

2.青年就业创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青年农村创业在创业初期,很容易陷于追求短平快的项目泥淖,能够投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收获尽量多的经济收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鼓舞青年投身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但是会导致创业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后期问题频出。首先,在农村地域,青年创业项目往往立足于当地的地域特色和传统产业,主要集中于种植业、养殖业、特色经济作物、农产品加工业等项目,在生产、销售、开发、管理等方面投入不足,因此项目的创新科技思维匮乏,产品特色优势缺失,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不足,在乡村的创业项目类型重复率居高不下。项目产品的同质化严重,又会造成市场需求过度饱和,最终可能会出现恶性竞争的不良市场现象,打击青年返乡创新创业的信心。其次,因为目前技术含


量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创业门槛高(前期投资量大)、创业难度大、创业风险多,致力于在其中创业的返乡青年为数不多。但是高新技术项目中蕴含的发展潜能相当巨大,失去这片阵地十分不理性。青年返乡创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不利于返乡青年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无法真正推动乡村振兴。

3.青年就业创业辐射带动作用弱。

如图,青年创业规模普遍较小,规模在20人以下的经济主体占90%,20人以上的占10%,缺乏百人以上具有较强抗风险能力的企业。一是因为创业青年缺乏管理经验,青年初创的企业一般经济体量小,不具有产业的独特优势、不具备健全的劳动保障体系,对于劳动力市场中的劳动者来说吸引力不足。很多创业青年有创业的激情和冲劲,但可能并不了解市场行情,无法把握和掌握正确的战略发展方向,抗风险能力弱,更无法吸引其他人才加入他们的创业团体。二是因为青年吸纳作为乡村振兴主体力量农民不足。由于返乡创业青年主要是大学生,不是一般农村的普通农民,因此即使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受自身知识技能等限制,对参与青年创业项目的积极性较为有限。此外,很多青年在农村创业既没有注意到发挥农民的主体力量,也没有将自身掌握的先进知识和技术传授给农民。在本该立足农村、依靠农民的乡村创业项目中缺少农民的支持,就是缺少了返乡创业的基础支撑。经济体量小、企业规模小、农民参与少,这些综合因素造成了返乡青年创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弱。

4.创业产业发展指引机制不充分。


近年来我市的创业发展指引机制不断完善,但仍有不足之处。根据图6,分析可得出以下问题。一是当前我市的高端科研企业、研发机构数量较少,无法承载大量响应国家号召返乡就业创业的高级青年人才,对返乡青年无法起到应有的发展指导作用。二是鼓励返乡青年农村创业政策与大学生最迫切需要的信息不匹配,政策的落地和配套还存在壁垒,缺少有效的落实管理机制,服务意识不够充分,对青年农村创业的精准性不高,易导致青年创业过程中出现管理和决策失误。三是创业优惠政策没有进行推广宣传,青年对我市的创业信息和政策扶持信息不了解,获得信息的渠道不畅通,无法及时享受创业优惠政策,使政策没有发挥本身的作用,间接削减了青年创业的积极性。四是许多青年返乡创业项目与所学专业并不对口,缺少扎实的相关专业知识,需要政府专门的培训指导。

六、进一步推动返乡青年就业创业的对策建议

1.发挥共青团组织作用,重塑就业创业观念。

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肩负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始终紧跟党走在时代和青年的前列的使命担当。因此,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的时代号召下,基层团组织应当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促进青年返乡就业创业助力乡村振兴。共青团组织要加强对团干部的相关专业培训,努力提升团干部素质能力与服务意识,增强自身的先进性;要经常、认真、严肃地开展团的组织生活和谈心谈话,切实掌握青年农村创业的困难,探索构建青年创业激励机制;要依托连云港市团组织宣传阵地,广泛促进宣传青年返乡创业的帮扶政策,组织开展返乡青年创业典型经验分享活动,优化青年农村创业环境,营造互帮互学、良性创业的和谐氛围。

2.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完善创业服务体系。

青年返乡在农村就业创业,十分需要良好的信息服务环境的支持。健全返乡青年就业创业的信息服务机制,能够弥补农村青年创业的薄弱之处,推动乡村振兴持续健康发展。政府要发挥自身的服务性职能,针对返乡青年的创业需要,建立精准化的创业信息提供和创业技能培训的机制,不断将青年农村创业印象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首先要开发合理科学的创业项目库。政府应该聚焦本市主导产业、特色产业、高新技术重点扶持产业,对其进行合理科学的评估分析,筛选整理初适宜青年返乡创业的项目库,根据返乡青年的个人优势匹配库中相应的项目。第二,要组建专家学者、高校老师、企业高管、资深技术员等综合创业辅助团队。专业团队有能力为创业青年提供专业性、精准性的帮助和服务,合理引导青年理性科学地分析、布局、决策创业项目。第三,要搭建大数据信息共享平台。以返乡青年就业创业为目标导向,借助5G


、大数据等关键技术,建立健全青年农村创业信息资源库和数据服务平台,及时为青年输送最新创业资讯,有效避免信息不对称,促进农村创业信息化服务社会发展。

3.加强青年创业培训,强化青年职业技能。

青年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角色,要充分激发青年乡村创业活力,就离不开对人才队伍的培养。只有不断积聚农村创业人才,才能为人才匮乏的乡村凝聚振兴的力量。一是要深化人才培养制度改革。遵循大学生创业成长的客观规律,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大力推行校内导师+社会实践导师的双导师模式和新型企业学徒制培训,分阶段推送农村大学生创业者到相关大型企业实习培训,丰富大学生创业实践经验,有效强化大学生创业技能。政府还应当实施 技能连云港行动,高标准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帮助更多毕业生拓展就业创业空间。二是要匹配合适科学的培训内容。要针对我市农村青年的具体情况,为创业青年提供运营、金融、管理、技术等多学科、全方位的创业教育培训,切实提高青年的职业技能水平。三是要改善农村青年创业环境。加速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持续提升农村公共配套,优化青年农村创业环境。加强农村青年与政府部门的沟通渠道建设,深入落实青年实名跟踪服务,定期开展农村青年创业交流座谈,提升青年创业信心。

4.完善创业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扶持投入。


青年农村创业的基础薄弱,要进一步保障其创业权益,就需要政府不断完善创业政策、加大金融扶持力度。要统筹发展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对不同的产业发展制定不同的发展政策,有重点地出台激励政策,鼓励不同层次的青年参与合适的产业项目,有效发挥青年的个人能力。要有效反馈青年创业的诉求,及时制定和更新出台创业支持政策,梳理归纳后形成优惠政策清单,线上或线下送达农村青年手中。要结合疫情防控的需要,切实保证政府资金支持政策落地,并且以政府身份拉动多方资金支持,助力解决青年农村创业资本筹措难题。要协调社会金融机构,为青年农村创业建立精准化创业融资和担保平台,在经过专业人士的预测评估下,合理扩大融资水平,适度放宽还款周期,尽量降低贷款门槛、简化审批流程,保障青年农村创业的资金安全。


 

XX县支持烤烟产业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烤烟,是XX县的传统支柱产业,种植历史悠久,烤制技术成熟,烟叶质量上乘,深受省内外烟企青睐。根据20XX省财政厅《关于开展烟叶产业高质量发展调研的通知》要求,XX县财政局党组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负主责,相关股室抓落实,安排专人专班深入烤烟办、烟草局及产烟大镇、种烟大户和烟农专业合作社实地调研,座谈交流。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财政支持烤烟产业发展情况

20XX年以来,XX县认真贯彻落实《20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支持烟叶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湘政办发〔20XX〕21号)精神,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目标任务,把烤烟列入全县重点支柱产业,抓细抓实,落地见效,在资金投入、使用及监管等方面真抓实干,担当作为,取得了财政增税、烟企增效、烟农及脱贫户增收、村集体经济增长的可喜成就。

(一)加大资金投入。20XX-2022年,根据“乡村振兴、产业先行”的工作思路,从涉农整合资金中切块安排烤烟产业发展资金5006万元,占涉农整合资金总额的10.4%。其中:20XX年投入1900万元、占比11%,20XX年投入900万元、


占比5.2%,2022年投入2206万元、占比16.6%。

(二)精准资金投向。烤烟产业发展资金,主要用于新建、维修烤烟房,用于烟区的烟水、烟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20XX-2022年,实施烤烟产业发展项目379个,投入涉农整合资金5006万元。其中:20XX年实施项目133个、投入1900万元,20XX年实施项目64个、投入900万元,2022年实施项目182个、投入2206万元。

(三)落实监管措施。一是落实项目准入制。创建“会审联批”工作机制,各乡镇(街道)上报的烤烟产业项目计划,由财政局、乡村振兴局牵头,会同烤烟办、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根据项目的合理性、科学性甄别筛选,突出重点。二是落实项目预结算评审制。烤烟产业30万元以下的单个项目,实行县财政评审中心备案认可制;30万元及以上的单个项目,报县财政评审中心组织预算、结算评审。三是落实项目政府采购制。新建烤烟房的烘烤设备,由烤烟办牵头,会同财政、烟草等部门按政府采购程序进行询价,根据性价比择优定购。四是落实项目公开公示制。提高烤烟产业资金项目及相关政策的透明度,分别在县政府网站、烤烟办、乡镇(街道)和行政村的政(村)务公开栏公开公示烤烟产业资金项目及其执行结果。五是落实项目初验复验制。烤烟产业发展资金30


万元及以上单个项目完工,经烤烟办、乡镇(街道)、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初步验收合格后,邀请财政、乡村振兴、发改等部门进行复核验收。六是落实项目督查制。由财政牵头,会同乡村振兴、发改等部门,对烤烟产业项目实施及资金支付等情况适时开展督促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意见。

二、全县烤烟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情况。20XX-2022年,全县种植烤烟14.8万亩,收购烟叶30.9万担,实现烤烟产值5.3亿元,入库烟叶税10339万元。其中:20XX年种植烤烟4.72万亩,收购烟叶10.21万担,实现烤烟产值1.66亿元,入库烟叶税3203万元;20XX年种植烤烟4.67万亩,收购烟叶9.16万担,实现烤烟产值1.55亿元,入库烟叶税3011万元(受冰雹灾害影响,烤烟严重减产);2022年种植烤烟5.41万亩,收购烟叶11.53万担,实现烤烟产值2.09亿元,入库烟叶税4125万元。

烤烟产业发展,有力促进了脱贫成果巩固拓展,推进了乡村振兴步伐。据统计,2022年我县有烟农1967户,其中999户是脱贫户,占比50.8%,烟叶总收入达1.1亿元以上,户均收入达11万元以上。同时,通过发展烤烟产业还解决了2000多个脱贫人口就业问题,带来工资性收入3000多万元,为脱贫户持续稳定增收提供了保障。全县近3000座属村集体产权的密集烤房,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50多万元(每座密集烤房由村委会收取租金400元-600元),烤房租金成为村


集体经济继公益林、光伏发电后的第三大收入来源。

(二)烟农生产成本和种植收益情况。据烟草部门测算,今年XX县烤烟生产成本亩平在3500元左右,同比增加约500元,增幅为16.7%,主要原因是肥料、煤炭价格和劳务用工成本大幅上涨。2022年,XX县烟农亩平收入5000元左右,户平收入10.63万元。

(三)基本烟田保护情况。去年7月,XX县基本烟田永久保护区全部划定完毕,全县划定基本烟田保护区块184个,地块63877个,总面积达6.45万亩,对每一个基本烟田保护区都明确了保护责任人,树立了基本烟田保护牌。

(四)烟稻轮作情况。全部推行“烟稻轮作”模式,引导恒丰粮油、三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与烟农特别是规模种植户签订收购合同,促进烤烟主业与水稻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推动烤烟育苗与水稻育秧资源共享,全县7家大型水稻专业化育秧主体分别对接9个烤烟育苗工场,节省育秧成本,保障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

(五)土地流转情况。针对各个种烟村社情、村情、民情不一样的实际,目前我县采取村集体统一流转然后再返包、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根据种烟大户需要牵头协调流转、大户自行流转三种方式。

(六)劳务用工情况。目前,全县用工均价为每人每天120元,其中金陵镇最低约每人每天100元,近三年来劳务


用工成本呈持续上涨趋势。

(七)烟农合作社建设和专业化服务情况。全县成立一个烟农专业合作总社,总社下设7个服务部。烟农专业合作社按照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管理、实体化经营的要求,在机耕、植保、烘烤、运输、分级等环节提供了专业化服务,认真收集烟农农资、技术指导等需求信息,做好供需对接服务,充分发挥合作社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帮助烟农降低农资购置成本。目前,合作社在专业化育苗和分级、机耕方面发挥了好的作用,专业化烘烤和植保方面还有待加强。

三、湘政办发[20XX]21号文件落实情况

(一)加大烟叶生产激励约束力度。将烤烟产业发展纳入全县绩效考核范围,对完成烤烟目标任务不力的乡镇(街道)除扣减烟叶税分成外,采取诫勉谈话、通报批评、组织调整等处罚措施。县财政出资为烟农购买保险,其余对烟农的直补奖励政策由各乡镇(街道)出台并落实到位。

(二)提高烤烟生产科技化水平。一是实施“三深两高”。20XX年对全县机耕手进行作业培训,全面提高机耕手的烟田作业水平,切实解决了深沟、深耕和高起垄的问题;狠抓大穴深栽,今年全县基本实现大穴深栽;加强高培土督促检查和技术培训,督促烟农严格按照技术要求进行培土,目前我县高培土技术措施落实率达到98%以上。二是推广绿色生产。


大力推广猪粪、羊粪、牛粪等沤制有机肥,不断改善烟田土壤理化性质。全县所有烟田均采取蚜茧蜂、性诱剂等病虫害绿色防控措施,切实减少农药施用数量。烟草部门按照每斤0.1元回收地膜,最大限度减少田间面源污染。三是严控种植密度。行距严格控制在1.2米-1.3米、株距在0.5米左右,确保每亩烟田种足1100株。同时,今年还狠抓合理留叶,确保正常烟株留叶数在16--18片,比往年增加1--2片,为烟农增产增收奠定基础。四是推进机械化作业。优先保障烟用机械购买补贴,加快推进机械化作业的进程。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就新增翻耕机械52台、割稻茬机械14台、淋肥机械165台、小型抽水机械150台、培土机械46台。同时,加强机械调配和抢修,共调配翻耕机械130多台次,农机“110”现场抢修翻耕机械45台次。

(三)着力稳定核心烟叶产区。三年来,XX县按照省里的政策,多渠道筹资1.1亿元(20XX年3600多万元、20XX年2800多万元、2022年4500多万元)投入烟区进行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共建设实施密集烤房近1000座、机耕道250多公里、排灌渠280多公里。此外,还配置备用电源80多台,为稳定核心烟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完善风险保障机制。2022年,新增人工消雹作业点2处、人工降雨作业点1处;县政府出资解决烟农负担部分保费16万余元,为超合同种植烟农购买商业保险11万元。20XX--20XX年,烟草部门为受灾烟农每亩补贴200元,切实


减轻了烟农负担,降低了烟农种烟风险。

(五)实现“三高一超”目标。2022年,在省、市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通过全县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XX县烤烟生产取得了好的成绩。一是完成任务比例较高。全年收购烟叶11.53万担,完成市政府下达收购任务的109%。二是收购均价较高。比全市平均收购均价每担高40元,比第二名每担高13元。三是烟农满意度较高。全县1967户烟农,实现烤烟收入2.09亿元,户平收入达10.6万元以上。四是收购总量超过江华县。XX县烤烟收购总量超过江华县4000多担,夺回了永州市排名第二的位置。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设施存在“弱项短板”。近几年来,XX县虽然投入不少资金用于改善烤烟生产基础设施条件,但不少烟区仍没有形成涝能排、旱能灌、渠相通、路相连、机能下、烤房够的格局,今后还需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烤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强弱补短”。

(二)“用工难”问题仍然突出。由于XX县在外务工人员多,加上近年来国家投入项目建设的资金多,项目用工需求大,造成烤烟生产特别是规模化种植的烟农雇工难。虽然从贵州等地引进了一些劳动力,但仍满足不了需求,且随着烤烟产业的稳步发展,用工难问题日益凸显。

(三)烟农队伍老龄化严重。从烟农队伍年龄结构来看,


50岁以上的烟农占比83.6%,40岁以下的烟农占比6.7%。如不加快培养40岁以下的“年轻”烟农队伍,很可能出现烟农队伍后继无人的状况。

(四)烤烟种植比较效益低。近几年来,由于国家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入力度,种粮大户的各项补贴增加,种烟的比较效益逐年减少,加上去年青蒿的突然提价,使部分烟农纷纷转产种植青蒿,给枧头、金盆等青蒿主产乡镇落实烤烟面积带来一定的影响。据统计,仅枧头一个镇,就因转产种植青蒿影响烤烟种植面积800亩以上。

(五)相关激励措施不到位。20XX年以来,从事烤烟工作所有的激励措施全部取消,导致一些基层抓烟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

五、具体意见和建议

(一)加大烟基建设扶持力度。XX县是脱贫摘帽县,又是革命老区县,条件差,底子薄,区位偏,资源缺,加上原来实施的烟基项目年久失修,仍有不少烟区的烟田未能实现涝能排、旱能灌,恳请省、市烤烟及烟草部门进一步加大对烟基建设的扶持力度,切实改善烤烟生产条件。

(二)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由于特殊的县情制约,XX县本级财政收入的总量小,无支柱骨干财源作支撑,保工资、保运转、保重点民生等刚性支出的压力大,财政收支矛盾十分


突出,基本上是“吃饭财政”。恳请省财政厅在制定相关扶持政策时,在安排分配衔接资金及其他涉农资金时,对脱贫摘帽县及革命老区县予以倾斜。

(三)合理安排烟叶种植品种。湘烟7号和5号特别是7号产量高、效益好,但市里对湘烟7号严格控制规模。建议向与XX近邻的桂阳县学习,把湘烟系列品种种植面积扩大到占比40%左右。

(四)提高保险赔付额度和范围。建议保险部门提高保险额度,把最高保险赔付额度提高到每亩1800元左右。同时,扩大保险范围,将野火病、赤星病、花叶病、马铃薯Y病以及因非人为原因烘烤坏的烟叶纳入到保险范围,提高烟农抵御风险的能力。

(五)实行种烟适度规模经营。经统计,烤烟种植在30亩至50亩范围内的烤烟质量和产量较好,种植规模过大和过小都不利于烤烟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

(六)加快适宜烤烟机械研发推广。20XX省大部分种烟区为丘陵地带,XX县尤为明显,目前针对丘陵地区的烤烟生产机械还很有限,致使烟农翻耕、大小培土等环节成本高,建议上级相关部门组织专家和技术力量,加快适宜丘陵地区烤烟生产机械的研发和推广。

(七)落实干事创业激励机制。落实烤烟种植面积压力大,推广科技兴烟措施难度大,基层抓烟工作人员非常辛苦,目前对基层抓烟工作人员只有约束机制,没有激励机制。建


议上级部门出台正向的、操作性强的激励机制,鼓励基层抓烟工作人员想作为、敢作为、愿作为、有担当。


 

XX州双碳目标下风光电发展问题调研报告

 

为了全面摸清全州风光电发展现状、面临的主要困难、存在的主要的问题,根据《XX统计局关于开展“双碳目标下风光电发展问题研究”重点调研的通知》要求,XX州统计局安排能源科业务人员进行专题调研。期间,风光电调研组赴州发改委、州电力公司完成行业主管部门及业务部门调研工作,赴八县市完成太阳能发电及配套储能企业调研工作。调研主要采取实地查看、查阅资料、座谈交流等方式,累计召开座谈会5次,实地查看样本企业(单位)11个。

一、风光电发展基础

(一)政策机遇大好。20XX年9月,******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作出"碳达峰、碳中和"的郑重承诺,12月的气候雄心峰会上又提出了“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在20XX年3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第九次会议上,******再次对"双碳"目标作出重要部署,强调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这对XX州利用资源禀赋加快发展风光电,壮大清洁能源产业、助力全国全省能源低碳转型意义重大,对促进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更是难得的历史机遇。

(二)区位优势明显。XX州地处XX中部西南,北邻XX


市,南靠XX自治州,东连XX市,西接XX省,州府仅距省会 150公里。全州有XX市1个县级市,XX县、XX县、XX县、XX县、XX县5个县,XX族自治县、积石山保安族XX族撒拉族自治县2个自治县,常住人口210.98万人,州内聚居回、汉、XX、保安、撒拉等民族,其中XX族、XX族是XX独有的民族。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XX已经全方位进入XX1小时经济圈,3小时经济圈可以覆盖XX大部、XX宁夏四川部分地区。全州境内光照资源较为丰富,且地形地貌以山地梯田为主,山脊、沟壑以南北走向为主,区域位置优越,“双碳”目标为全州新能源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在全省建设大型新能源开发利用基地中,XX州将是重要的一部分,为全省的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三)太阳能资源丰富。XX州四季分明,全州面积 8169 平方公里,平均海拔 2000米,年平均气温8.1摄氏度,年日照时数2520小时,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XX州日照时数介于2388-2585小时,年太阳总辐射量介于5206.77 MJ/m2-5530.11MJ/m2之间,根据《太阳能资源评估方法》太阳能资源丰富等级为丰富区,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此外,XX州建筑屋顶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具备开发建设屋顶分布式光伏的潜力。

(四)风能资源不足。XX州境内山谷多,平地少,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由西南向东北递降,呈倾斜盆地状态,境内风能资源相对较差,风速基本在4.0m/s以下,为风能资源贫乏区,仅XX县东北部局部区域风速在 4.5m/s-5.0m/s 之间,在现有市场技术条件下,开发难度较大。

二、风光电发展现状

“十三五”期间,XX州持续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产业,加大传统能源产业升级改造力度,拓展能源供应渠道,提升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积极推进风能、太阳能等资源摸底和开发工作,完成了风能资源摸底工作,8 个县市均建成并网一批光伏扶贫项目,取得光伏发电装机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

风电项目:截至目前,XX州无核准和已建成风电项目。

光伏项目:截至目前,XX州建成并网发电的光伏扶贫电站106座,总装机容量28.3998万千瓦,扶贫电站装机位居全省前列。惠及全州7个深度贫困县的613个贫困村、57990户贫困户。

目前,扶贫光伏上网电价为0.75元/千瓦时,其中基本电价为0.3078元/千瓦时,财政补贴0.4422元/千瓦时,其余商业光伏电站执行基本电价政策。

三、“十四五”光电规划目标及进展情况

“十四五”期间,XX州将依托丰富的光、水资源,打造千万千瓦级光水储用一体化清洁能源综合基地,并基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力争将XX打造成为XX省新能源基地的储能


中心。

“十四五”末,全州光伏发电规划装机301.7万千瓦,其中村级扶贫电站28.4万千瓦(“十三五”已建成),集中式光伏电站建设30座252.5万千瓦,分布式光伏(公共建筑及农村屋顶)20.8万千瓦。具体为:

2022年末,确保建成XX13万千瓦光伏电站、积石山5万千瓦光伏+农牧产业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康乐2万千瓦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依据光照和土地资源情况,“十四五”期间重点打造XX县和XX县两个百万千瓦光伏基地,装机分别为 90.5万千瓦、107千瓦。积极推进积石山胡林家乡左家村6万千瓦光伏电站、积石山银川乡胡李村7万千瓦光伏电站、积石山郭干乡董家4万千瓦光伏电站,广河水泉乡张家村10万千瓦光伏电站,康乐附城镇8万千瓦光伏电站建设。

此外,XX州建筑屋顶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开发建设屋顶分布式光伏潜力巨大,全州可规划分布式光伏42.5万千瓦。20XX年6月,XX省发展和改革委下发《关于开展分布式光伏整县推进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结合市州太阳能资源条件、光伏发电发展布局等因素,推进“3+10+X”户用光伏整县集中试点工作。其中XX州和政县、积石山列入“10”县光伏试点,规划容量分别为5.2万千瓦、1万千瓦。XX县和XX市列入“X”试点,开发容量分别为8


万千瓦和 6.6万千瓦。十四五期间,全州重点保证已列入全省“3+10+X”试点各县全额并网,共计20.8万千瓦。

另外,计划建设新型储能电站装机45万千瓦,分别为:在XX县炳灵330kV电站附近共建一座15万千瓦共享储能电站,储能时长2小时,用于XX和积石山光伏电站调峰调频;在XX县董岭乡附近共建一座20万千瓦共享储能电站,储能时长2小时,用于XX、广河和康乐光伏电站调峰调频。此外,依托XX州电网优越的地理位置,在XX县现有的XX县茨滩330kV变电站,分期建设一座50万千瓦储能电站,储能时长4小时,用于区域电网的调峰调频。

截至目前,XX13万千瓦、康乐2万千农光互补、积石山5万千瓦集中式光伏电站已核准,其中XX国能光伏(XX13万千瓦)已建成并网。

四、电网消纳和调控概况

XX电网位于XX电网南部,距离XX电网负荷中心XX近。随着XX全方位进入XX1小时经济圈,3小时经济圈可以覆盖XX大部、XX宁夏四川部分地区,电网消纳能力显著增强。

目前,XX电网主要分为三个片区,分别为中南部电网、东部电网、北部电网。中南部电网以330千伏茨滩变为中心,东部电网主要依托330千伏临洮变,北部电网依托330千伏炳灵变、光辉变,形成合理供电结构,区域电网间可通过110千伏线路实现联络转供。截至20XX年底,XX电网共有330


千伏变电站3座(XX供电公司管辖1座),110千伏变电站18座(XX供电公司管辖13座、XX供电公司管辖5座),35千伏变电站60座(XX供电公司管辖48座、XX供电公司管辖12座)。

20XX年最大负荷72.34万千瓦。“十四五”期间,依托兰合铁路、沿洮河经济带、XX经济开发区等重点项目推进,及社会经济用电自然增长,预计至2025年,XX州全社会最大负荷将达到94万千瓦。

“十四五”期间,我州将继续加强全州电网主网架建设,配合新能源基地建设,积极衔接国家电网公司,推进电源配套交流主网输电工程,新建XX330千伏变电站、康乐330千伏变电站、积石山330千伏变电站,与XX 120 万千瓦、康乐 100 万千瓦、积石山 60 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同步建成并网。另外,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开工建设750千伏XX变电站,“十五五”末建成投产运行。

五、面临的困境问题及意见建议

(一)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一是产业总量小,产业体系有待完善。XX光伏产业启动于“十三五”期间,前期建设的多为扶贫光伏项目,目前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企业数量少,单体规模普遍不大,市场竞争优势尚未形成,产能有待进一步深度释放。二是产业链条短,辐射能力有待提升。目前的光伏产业发展仅处于产业


链下游应用系统环节,产业链条尚未形成,产业集聚度不高,产业辐射带动力有限。三是产业层次低,科技人才队伍力量薄弱。目前,光伏产业企业生产大多处于低水平层次运营,导致发展潜力和核心竞争力不强,另外相关专业人才缺失,部分电站日常运行不稳定,运行故障频发,生产效率低。四是建设成本大,优质招商吸引力较低。全州光伏发电建设以山体为主,光伏建设对地形地貌、阵列朝向都有较高要求,并非所有荒山荒坡均适用建设,光伏板越分散,意味着集电线路及站内道路建设成本增加,山体光伏建设一定程度降低了我州对优质投资的吸引力。五是电网消纳能力有限,部分县市变电网负荷能力有限,无法承受高峰期发电上网,资源浪费严重,电站收益受限。六是风能资源开发难度大。全州境内风能资源相对较差,在现有市场技术条件下,开发难度较大。

(二)意见建议

一是对光伏产业项目建设给予用地倾斜。我州光伏建设地点多为山体,已核准建设的三个光伏电站用地租赁费年100-600元/亩不等,较平地光伏投资大,维护资金高难度大,建议上级部门进一步放宽条件、放宽标准,对光伏产业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给予优先支持,争取更多规模大、实力强、知名度高、辐射带动力强的光伏产业企业进入我州,不断增强全州新能源产业实力。二是在项目资金安排方面给予优先考


虑。我州光伏产业发展起步较晚,企业发展需要中央和省级资金扶持,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在安排申报新能源项目资金时,对我州上报项目能够给予大力支持。 三是在光伏电站建设规模指标予以倾斜。光伏电站建设受规模指标限制,每年分配到州的建设指标有限,为此,恳请上级部门能够对我州光伏扶贫电站项目建设规模指标予以倾斜,支持“十四五”光伏发电、储能电站工程能够得以顺利推进,发挥效益。四是在电网建设项目上给予支持。电网建设是风光电发展的基石,但项目投入资金大,我州是全国两个回族自治州和XX两个民族自治州之一,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是国家重点支持的“三区三州”之一,目前处于脱贫攻坚巩固关键期,实现大跨越大发展难度大,建设资金严重缺乏,恳请上级部门在电网建设资金及项目给与关心,支持将我州打造成为全省新能源综合基地。


 

关于XX市科技创新情况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XX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对甘肃重要指示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三届十五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重大部署,坚定不移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资源型城市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主题,以“强科技”引领支撑“强工业”“强县域”,以“2+4”产业链培育提升为抓手,突出补短板、破瓶颈、建机制,依托扎实的工业地盘、丰沃的科技优势,立足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通过持续不断优化科技创新政策供给,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搭建创新平台,推进科技交流与产学研合作等措施,持续释放全市科技创新活力,有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引领助推高质量发展作用日益凸显,“科创之城”正在成为XX的城市新名片。

一、基本情况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政策体系日趋完善。XX市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聚焦破除制约科技工作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激发和释放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先后出台《XX市加快科技创新发展若干措施》《XX


市进一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等多项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文件,并根据新形势新要求,及时开展科技领域政策、办法等立改废释工作,相继出台了《XX市科技揭榜挂帅制项目管理暂行办法》《XX市企业创新联合体组建与运行管理办法》《XX市工业特派员管理办法》《XX市强科技行动推动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从体制、机制上完善了鼓励科技创新、加强科技管理的全链条政策体系,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良好政策环境。

(二)厚植科技创新生态,创新发展水平稳步提升。XX市通过系统推进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推进市企科技合作、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速成果转化、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等重点工作,区域创新能力得到稳步提升。据最新公布统计数据显示,我市科技进步环境指数排在全省第3位,科技活动产出指数、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均排在全省第4位,全市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58.05%,居全省第2位。2021年企业承担实施国家科技项目2项,省级科研项目10项,争取省级及以上各类资金1960万元。通过实施科技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计划,2022年新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2家、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76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已达58家,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达23家。近年来,我市累计推荐“大国工匠”“省领军人才”“最美科技工作者”等专家人才398人,全力


打造了一支推进科研创新、引领科技进步的创新性科技人才队伍。

(三)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创新平台建设量质齐升。全市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性能电池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际标准研制创新示范基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各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省级企业创新联合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各1个,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2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省级众创空间3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2个;有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1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4家,XX市高效节水研究中心、绿色食品联合研发中心、奶绵羊研究院各1个,建成了西北地区在镍及镍合金、膨胀合金、铜及铜合金、金属材料金相检验等方面唯一取得CMA认证的检测平台。2022年9月16日,中国工商银行XX科技支行揭牌成立,我市推动科技金融创新发展取得新突破。2022年10月,XX科技大市场正式启用,我市加快构建“引、育、转、推”于一体的创新服务体系有了新的引擎。

(四)聚焦关键技术攻关,产学研合作迈向更高水平。全市上下围绕产业转型和结构升级,在重点产业上开展延链、补链、强链技术攻关,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2021年XX


集团公司获批组建“甘肃省镍钴资源高效利用及新产品开发创新联合体”。探索实施科技“揭榜挂帅”项目组织形式,累计实施市级科技“揭榜挂帅”项目4项。积极推动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同XX理工大学开展了“车用低温锂离子电池制造技术成果产业化”,同XX大学开展了“2000吨/年氯化氢有机溶液项目”“乙炔废硫酸净化处理小试实验研究”“高次氯酸钠含量废水洁净化处理实验项目”,同西北农林大学开展了“奶绵羊围产期疾病防控技术集成研究”等项目合作。强化创新资源集聚,“羰基金属材料实验室”“奶牛体外胚胎生产重点实验室”“化工环保联合实验室”“工业互联网安全实验室”“粉体工程研发校企实验室”“国家牧草体系XX试验站”等研发平台相继组建。

(五)激发大众创新活力,知识产权工作取得新成效。全市累计有效发明专利450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0.27件,位居全省第三位。全市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甘肃省专利奖16项,获得授权国际专利1件,中国驰名商标1件,国际商标8件,有效商标注册量达2463件。认定1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4家国家优势企业、4家甘肃省优势企业、8家XX市优势企业、2家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试点学校,通过知识产权贯标认证企业14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5家,1人被评为全国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先进个人。XX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项目高分通过考核。“永昌胡萝卜”取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证书,实现全市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零”突破。XX集团跃居世界500强第336


位,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和国际标准研制创新示范基地。全国人大代表杨艳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开发的镍基高温合金带材已向航空领域供货,我市成为省级创新型城市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六)科技赋能产业升级,新能源产业发展壮大。XX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全国首批创建新能源示范城市之一。我市新能源产业率先在全省建成了首个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以新能源、装备制造、电池材料及储能为重点,培育新能源千亿产业链,积极打造“一基地两区一中心”(新能源千万千瓦级基地,创建新能源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和就地消纳示范区,建设河西走廊新能源调峰中心)。其中,风光电产业可开发总规模约1500万千瓦,已建成光伏产业园3个,引入风光电23家。风、光电场共建成并网规模235.7万千瓦,占全市电力总装机容量的56.7%,新能源已成为XX电网第一大电源;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形成以大型工程机械、风光电装备制造、电气设备、医疗制药装备为主,其他装备制造业为辅,建成大型工程机械设备、风光电装备制造、电气设备装备制造产业链。企业已实现风电装备整机组装、叶片生产、关键零部件生产制造,能够开发、生产高性能太阳能选择性真空镀膜、平板式太阳能集热器等产品。全市现有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2家,20XX年实现产值11.13亿元;全市共有储能电池制造及电池材料生产企业2家,20XX


年实现产值0.5亿元。

二、存在主要问题

(一)科技创新意识亟待加强。全社会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深入,对科技创新引领支撑未来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缺乏前瞻性、战略性考量,对加强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不够。有的企业过分关注眼前利益,怕担风险,不敢创新;有的企业认为能力有限,加之疫情环境因素影响,不愿创新;有的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淡薄,依靠科技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动性不强,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拥有量较低。

(二)科技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科技政策体系还不够健全,在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和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上力度还不够,科技创新建设运行投入主要依靠依托单位,资金来源单一,用于基础研究的政府引导性资金不足、项目不多。技术市场还不够活跃,科研激励机制需要进一步丰富。

(三)技术创新体系还不健全。围绕产业链布局建设高层次研发平台还不足,创新链同产业链融合还不够,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不紧密,资金使用持续性不强,技术沉淀时间不足,已建平台在产品、企业、产业的服务能力上依旧薄弱,创新平台技术扩散能力不强,推进产学研合作和加速成果转化作用不明显,依托企业组建的创新平台开放程度不高,对行业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弱。


(四)创新能力发展不平衡。我市(XX公司&中小企业,市&县区)拥有的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等科技创新资源大部分集中在XX集团公司,县、区财政用于科技创新的投入不足,许多中小企业研发投入较低,科技创新能力较弱,高新技术企业体量不足全省的4%。研究资源和研究空间有限,共享省内外科技资源难度大、成本高,吸引科技资源的能力不足,对引领新时期科技创新发展需求的支撑不够。

(五)科技人才基础有待进一步加强。我市没有大院大所,现仅有一所高职院校,人才数量不多、底子薄;在全市现有科技人员中,高层次人才和优秀科技人才缺乏,高学历、高职称人员所占比例偏小,尤其是缺乏高精尖制造业、信息产业和新材料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在“筑巢引凤”人才引进上的力度还不是很强,引进和留住人才上还较为困难。

三、意见建议

中共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


发展战略纲要》提出:“让创新成为国家意志和全社会的共同行动,走出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新路径。”经济的长期发展需要创造增量价值,而非短期的存量竞争。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永恒的主题。区域性经济实力、综合实力的增强需要众多科技创新企业组成的产业群去支撑。科技增量的实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必然离不开企业和科研单位的技术创造和贡献。基于以上考量,分别对科研人才、研发平台和科研产业三个层次为架构,针对性地开展科技创新资源投入,构建我市科技创新多元一体生态链。

(一)以人才为首要竞争力强化体制机制创新。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用好的政策吸引人才、尊重人才、留住人才、善用人才是国之大者也是企业创新根本。一是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科研机构为引擎,建立以人才为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政策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大科研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产学研有效融合,构建协调联动、优势互补、科学高效的区域协同创新机制,持续加强研发投入和人才培养,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五链”融合。二是鼓励企业成立专职研发团队,或与高校、科研院所成立联合


研发团队,围绕技术、产品、工艺升级,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联合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共同解决我市重点产业领域存在的技术难题。三是进一步完善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科技评价机制,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优化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配套更具吸引力的科研薪酬体系和研发绩效评价体系。四是配套解决高端人才家属就业、子女就业、福利待遇等留住人才的后续瓶颈问题,让人才安心、家人放心,切实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热情和留在XX奉献科研的感情,让真正推动企业产生重大科研效益的高端人才能够安心扎根我市。

(二)以创新研发平台为载体加快产业布局转型。聚焦“2+4”产业发展和现实需求,统筹整合创新资源,集中力量加快在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产业上,将布局建设高层次研发平台,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完善产学研用一体化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创新链同产业链深度融合。一是继续加大对现有创新平台的支持力度,支持现有平台提档升级,加强同省科技厅衔接,通过厅市会商机制,积极争取建立一批省级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企业创新联合体。二是鼓励企业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研发中心通过建立联合工作站、科研流动站等方式来培


养人才,合作院校既可以是取得突破性科研成果的综合性大学,也可以是与我市产业链高度契合的大专技校,让职业院校深度参与产业创新全流程,降低研发成本和资源消耗,助力企业快速实现科研、产能与效益的转换。三是通过政策支持和金融扶持,助力企业建设中试实验室、共享实验室、通用实验室等产学研转化平台,帮助创新企业、省内院校等将不成熟的技术转化为可以促进产业提升的应用技术。例如,可以针对镍铜钴深加工、新能源、菜草畜等产业补贴建设共享实验室,相关产业的企业都可以共享使用此实验室,以此减少企业研发基础设施的投入,促进不同企业的交流,同时还能增强企业对于我市产业链的契合度和共同抗风险能力。

(三)以整体科研产能生态链为目标带动转型高质量发展。一是围绕产业转型和结构升级,在2+4产业上深入开展延链、补链、强链技术攻关,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加快构建集群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提高项目实施的精准性和导向性,对列为省级科技重大专项的项目进行市级配套支持,加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力度,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培育形成一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二是按照科技型企业到高新技术企业的梯次培育计划,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培育力度,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申报知识产权,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加速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做好高新技术企业新认定和重新认定的跟踪辅导指导工作,推进我市科技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量质”齐升,同时,在现有高新技术企业中遴选培育一批科技“小巨人”企业,支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三是强化协同创新,创新科技合作机制,加快融入“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拓宽国际、国内科技合作与交流渠道,引进外国专家智力,建立产学研用紧密关系,推进一批高新技术成果来我市落地转化。深入推进市企融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加强同XX集团公司在科技攻关、创新平台建设、


高企申报和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等方面的深入合作,提升区域创新协同发展能力。四是增强中小微企业在科技创新及研发方面所需法律、财务等方面配套服务,通过配套服务的生态构造帮助企业解决后顾之忧,补齐短板,安心研发。在具体实践中,可通过搭建双创孵化载体、双创促投中心、专利中介平台、科创交流空间以及法律、税务、财务、金融等商业服务中心等多元化形式,助力企业更好的通过研发获益,为产业发展赋能。


 

关于XX县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工作的调研报告

 

近日,县人大监司委对县人民检察院近三年来法律监督工作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召开了由县人民检察院班子成员和相关科室负责人,县监委、县人民法院、县公安局、县司法局等单位分管领导及县人大代表、律师代表参加的座谈会,了解相关情况,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情况

宪法明确规定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近三年来,县人民检察院始终坚持检察机关宪法定位,坚持以***法治思想为统领,围绕“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工作主题,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中共XX省委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实施意见》为契机,聚焦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四大检察”职能,不断加强法律监督能力建设,认真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

(一)刑事侦查监督工作

1、立案监督情况。该院针对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立案的案件,共发出《要求说明不立案理由说明书》17


份,监督立案17件,提起公诉17件25人,法院作出有罪判决17件25人;

2、侦查监督情况。该院认真履行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主导责任,加强对公安机关侦查行为合法性的监督,共提前介入公安机关重、特大案件42件次,在审查逮捕案件中制作《继续侦查提纲》169份、《补充侦查提纲》80份。做好刑事案件追加逮捕、追加起诉、补充侦查等工作,共纠正漏捕9人,提起公诉后法院作出有罪判决9人(其中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1人),共纠正漏诉40人,提起公诉后法院作出有罪判决40人,一次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59件104人,二次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21件43人,诉讼质效得以有效提升。

(二)刑事审判监督工作

该院为维护司法公平正义,落实检察长列席审委会制度,检察长或副检察长6次就提起公诉的职务犯罪、涉恶等案件列席县法院审委会。同时,为确保法院公正审判,保护诉讼参与人合法权益,维护公平正义,共提出抗诉意见2件,抗诉意见被上级院支持2件,均已被改判。

(三)刑事执行监督工作

1、监管场所执法活动监督情况。


该院通过采取规范流程、舆情监测、多方协作等方式方法,确保了疫控期间在押人员不超期、检察监督不缺位,全面筑牢了监管场所的安全防护。20XX年以来,对看守所安全管理自行检查 70次,开展联合专项检察 15次,进行谈话教育 150人次,办结在押人员控告举报申诉案件4件,制发检察建议5份、纠正违法通知书60份。未发生一起在押人员非正常死亡、伤残及其他监管安全事故。

2、社区矫正监督情况。该院创新社区矫正检察监督方式,通过实地巡回、线上巡查、电子定位、电话抽查等手段加强日常监督,落实依法办理、舆论引导和社会管控的同步监督理念,维护合理诉求。20XX年以来,共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开展警示教育及集中学习座谈 13次,纠正脱管14件、漏管45件、日常监管不当83件,共计向司法行政机关、县法院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105份。

3、财产刑执行监督情况。该院以“智慧检务”为平台,完善法院财产刑执行信息相关数据,提升刑罚交付执行各环节情况的动态监督。突出“五类犯罪”财产刑执行监督重点,加大对涉黑涉恶案件的财产刑执行各环节执法活动的核查监督,提高执行质效。20XX年以来,开展财产刑专项检察3次,针对人民法院财产刑执行不力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29份。

(四)民事行政监督工作

1、民事检察监督情况。该院坚持以办案为中心,全面履行民事检察职能。20XX


年以来,共受理各类民事诉讼监督案件138件,办结114件,提出执行监督检察建议8件,采纳8件;受理审判违法案件50件,经审查后作出不支持监督申请1件;另外,还针对45起农民工讨薪案作出了支持起诉的决定。

2、行政机关执法监督情况。该院充分发挥行政检察“一手托两家”的作用,强化对行政机关执法行为的监督,共受理行政类案件77件,其中非诉行政执行监督案件64件,提出检察建议71件。

3、公益诉讼监督情况。该院利用乡村集会、送法下乡、优化营商环境入企业等等方式,加大对公益诉讼工作的宣传,拓宽公益诉讼案件的线索来源,不定期开展食药、国有文物保护、国有土地出让领域专项监督活动,20XX年以来共受理行政公益诉讼案件168件,其中涉及生态环境领域64件、食品药品安全领域64件、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领域2件,发出诉前检察建议116件。相关部门根据建议内容收回欠缴的国有土地出让金6425.222万元。

二、存在问题

(一)法律监督的宣传不够,法律监督的意识有待增强

一是对法律监督职能的宣传形式不够丰富,


效果不够明显,在接待司法信访中发现,很少有当事人想到要去检察院反映自身诉求,寻求法律监督的支持。二是少数检察干警对法律监督的信心不足,存在畏难情绪,有的检察干警怕监督多了影响部门关系和人际关系,而不敢大胆开展法律监督工作。三是有的部门对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到位,自觉接受并积极配合监督的意识不强,思想上存在监督就是挑刺找麻烦,有的对检察建议的办理存在消极应付现象。

(二)法律监督的方式方法有待改进,监督实效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是监督方式比较单一。开展立案监督和侦查监督总体上依赖于侦查机关的移送材料,监督视野不宽,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尽理想。二是监督力度有待加强。受公检法三家业务考核指标限制,贯彻“少捕慎诉慎押”,落实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在司法实践中仍需展现法律监督的刚性。三是做细做实侦查监督有差距。检察院与公安局联合设立的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办公室至今未正常运行;对公安侦查权的监督力度不大,有犯罪嫌疑人家属投诉侦查机关非法扣留不是涉案财物的行为未予落实与纠正;辩护律师递交辩护手续,侦查机关侦查终结未及时将法律文书送达给辩护人。

(三)监督平台不够完善,协调联动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一是协同办案平台缺乏专业人才维护,


信息化水平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检察机关与被监督机关的沟通协调、信息共享。二是与县监委等单位的协调联动有待加强,在查办工作人员职务犯罪中,检察机关有时怠于与监察机关沟通衔接,在线索移送、互涉案件办理、情况通报等方面,存在不愿沟通、不会沟通,甚至不敢沟通等问题。

(四)法律监督的能力水平有待提升

一是干警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对标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新要求、新任务,个别干警的监督能力、水平和经验不够,司改后个别检察官把握证据能力不足,办案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部分案件的社会效果还不够理想。刑事等方面抗诉案件数量少,监督效果不够明显,对简易程序案件、职务犯罪案件、刑事附带民事案件以及审判活动的监督相对薄弱。

三、工作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法律监督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县检察院要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中共XX省委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实施意见》为契机,坚持以***法治思想为统领,自觉扛起加强新时代法律监督工作的政治责任,深入落实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勇于担当,忠实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推动“四大检察”全面协调发展。要加强对法律监督工作的宣传,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检察机关的性质、职能、职责,提升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透明度,做人民群众维护公平正义、保障宪法权利的坚定支持者、捍卫者。

(二)立足宪法定位,全面履行法律监督工作职责。


要优化刑事检察工作,认真做好立案和侦查活动监督、刑事审判和执行监督,落实重大刑事案件讯问合法性核查、认罪认罚从宽等制度,加大对违法取证、违法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财物、懈怠侦查、退而不查等问题的监督力度。要深化民事检察工作,加强对民事生效裁判结果、虚假诉讼、民事执行活动的监督。要进一步做实行政检察工作,完善行政诉讼和行政非诉执行的监督,促进依法行政。要加强检察公益诉讼工作,积极稳妥拓展公益诉讼受案范围,聚焦老百姓关注的生态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优化营商环境、乡村振兴、民生实事等重点领域加大监督力度,运用诉前程序推动行政机关主动履职纠错,依法提起公益诉讼,切实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要坚持以监督办案为中心,采取能动监督、数字监督、融合监督相结合的方式,推动检察监督由事后监督向同步监督、事前预防监督同步发展,提升监督质效。

(三)进一步完善机制,构建良性互动的法律监督工作格局。


要建立健全检察机关与被监督机关的沟通协调、信息共享、案件线索移送、联合核查机制,用好司法一体化协同办案系统,构建跨部门大数据办案平台,促进办案系统互通互联。要建立完善与监察机关、人大监司委等单位的工作衔接与联动机制,发挥和依托外部监督力量的作用,营造齐抓共促的法律监督环境。县检察院可以向县人大监司委报送重要案件的法律监督信息和检察建议,对不落实检察机关监督意见的单位提请启动人大监督机制。执法机关要自觉增强接受法律监督意识,积极配合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认真研究、及时回复、有效落实检察建议,一体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助力法治XX建设。

(四)加强要素保障,提升法律监督的能力和水平。要补齐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短板,夯实监督工作保障基础;要加强作风建设,巩固深化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检,树立忠诚、公正、高效、爱民、廉洁、文明的检察形象。要通过组织业务培训、案例研讨、精品案件评选等活动,提升干警业务水平和技能,做到敢于监督、善于监督、规范监督,助推XX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寻找不同家教观的背后成因

——来自对XX省XX市家长家庭教育观念的调研报告

 

一个家庭的亲子关系如何、孩子的成长环境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XX师范大学联合XX开放大学,对XX省XX市的中小学、幼儿园学生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家长家庭教育观念的相关状况,在分析家长家教观的基础上,希望为家庭教育促进法、“双减”等教育法规和政策的实施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和参考,并提出相关意见建议。

从四个维度了解家长的家教观

本次调研在XX市6个区共随机抽取144所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校(涵盖城市公办学校、农村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学生家长作为样本,有效样本为83994个。本调研所称“家长家庭教育观念”是指家长对儿童教育的看法,主要包含发展观、儿童观、教育观、成才观四个维度,了解家长对儿童如何发展、遵循何种发展规律、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对于教育现象和问题的基本观念以及对于何为人才、如何培养子女成为人才的认知等。

我们从以上四个维度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按1—5分赋值,分值越高代表家长的教育观念越科学,分值越低


则代表观念越落后。调查显示,XX市家长家庭教育观念整体较为合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总体来看,四个维度中家长的教育观得分最高,平均分值为4.547,具体表现为大部分家长会尽己所能提供孩子上学的机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会注意方式方法等,体现了家长尊重孩子的受教育权,并且能根据儿童发展特点采取合适的教育方式。发展观得分最低,平均分值为4.147。有5.1%的家长不认为孩子应该根据不同的标准和各自的特点来发展,有7.2%的家长认为孩子各阶段的发展之间没有联系。这说明部分家长不了解不同孩子之间具有差异性,即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以及孩子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点。儿童观的平均分值为4.384,成才观的平均分值为4.278。

家教观与家长的年龄、学历、成长环境等显著相关

调研发现,家庭教育观念水平与家长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乃至成长环境都直接相关。经过对调研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母亲的家庭教育观念水平明显高于父亲。样本分析显示,家长的发展观、儿童观、教育观、成才观的得分均与家长的性别存在显著关联。具体表现在母亲在这四个维度上的均值水平都要显著高于父亲,说明XX市家庭中母亲的家庭教育观念水平高于父亲,母亲的教育观念更加科学化。这种情况也可能与当前很多家庭中父亲缺位孩子养育有关系。


二是“80后”“90后”家长家庭教育观念优于“70后”及更年长的家长。调查还发现,家长教育观念水平的高低与父母年龄有关。具体表现为,在发展观、教育观和成才观三个维度上,“80后”家长的得分均值最高,说明“80后”家长在这三个维度上的观念更先进、更现代化。在儿童观方面,“90后”家长的得分均值最高,其次是“80后”家长,再其次是“70后”家长,这说明“90后”家长的儿童观相对更科学。

三是学前教育阶段孩子的家长家庭教育观念最优。数据分析表明,家长家庭教育观念水平与孩子就读的阶段有关系。孩子处于学前教育阶段的家长在四个维度上的得分都最高。孩子就读于初中的家长在发展观、儿童观、教育观和成才观上的得分最低。原因可能为:一是学前阶段孩子的家长大多是“90后”,他们的教育观念相对更科学;二是学前阶段孩子还没有太大的升学压力。

四是城市家长家庭教育观念相对优于县镇和农村家长。调查发现,家庭教育观念与父母的出生地和居住地存在显著相关,在城市出生(居住)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水平高于县镇出生(居住)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水平,县镇出生(居住)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水平高于农村出生(居住)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水平,即城市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最科学,其次是县镇的家长,最后是农村的家长。


五是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具有显著的代际传递性。调查显示,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与家长从小接受的教养方式存在显著相关。从小接受民主型教养方式长大的家长在四个观念维度上的得分最高,从小接受专制型教养方式长大的家长得分次之,从小接受放任型教养方式长大的家长得分最低。这表明,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具有显著的代际传递性,家长自身的成长环境对成年后教育自己孩子的观念会有明显影响。

六是学历越高的家长家庭教育观念相对越科学。调查表明,家庭教育观念与家长的学历存在显著相关。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在四个维度上的得分最高,高中学历的家长得分次之,只接受过义务教育的家长得分最低,说明家长的学历越高,家庭教育观念相对越科学。

七是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家长家庭教育观念水平相对更高。调查显示,家长家庭教育观念各维度与家庭经济状况存在显著相关。家庭经济状况为富裕及以上的家长在发展观、儿童观、教育观和成才观上的得分最高,家庭经济状况为温饱及以下的家长得分最低。说明家庭经济状况越好,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水平相对越高。这一情况与家长本身的受教育程度对家教观的影响也是一致的,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家长,往往收入越高。

有针对性地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和支持

此次调研给我们开展家庭教育研究和实践带来很多启


示,比如要结合时代特征看待我国家庭教育目前面临的问题,要根据每个家庭的不同特点和环境来进行分析和提供服务等。为进一步优化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家长、学校、社区、政府各方也需要共同努力,针对不同情况的家长,提供相应的家庭教育指导和支持。

一是家长要自觉学习,增强主体责任意识,形成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家长只有提高家庭教育责任意识,看到家庭家教家风对孩子成长的深刻影响,才会自觉、主动地学习,只有努力掌握丰富先进的家庭教育知识,形成科学的育人观,并有效运用到实践中,才能更好地遵循儿童发展规律,更好地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父亲要意识到父职的意义和重要性,更多地参与孩子的养育和成长,和母亲一起同心协力为孩子创造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

二是学校要提升家庭教育指导的能力水平,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育人观念。学校可以通过开展教师的全员培训,提升教师的家庭教育理论知识水平和指导能力、家校沟通能力等。教育行政部门应大力支持家长学校的建设,统筹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数字平台的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主阵地的作用。

三是政府应创新性落实家庭教育支持政策,缩小城乡之间家庭教育水平和家长观念的差距。大力发挥群团组织的力量和村(社区)自治作用,培育社会组织,提供多元多样的


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运用市场机制,盘活融通城乡家庭教育资源;加大对相关教育政策的宣传贯彻力度,加大对农村家庭教育工作的支持,让经济相对落后地区也能享受到优质的家庭教育资源。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关于财政社会保障资金分配和使用情况的调研报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促进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决策部署,推动完善财政社会保障资金管理体制机制,助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全国人大常委会2022年度监督工作计划安排听取和审议国务院关于财政社会保障资金分配和使用情况的报告。按照工作计划安排,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和全国人大财经委、社会委组成调研组,于3月底组织召开专题座谈会,听取财政部、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退役军人事务部、国家医保局、审计署等国务院部门机构介绍相关情况;先后赴山西、XX


、贵州等地方开展实地调研,委托天津市、云南省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机构和部分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基层联系点开展专题调研,认真听取有关部门、地方、基层社会保障工作机构和部分全国人大代表的意见建议,围绕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等重点问题开展专项研究,并加强政策分析梳理和国际经验比较,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调研报告。预算工委***主任、***、XX、***主任,财经委***副主任委员、XX委员,社会委***副主任委员、XX委员,以及10余位相关领域的全国人大代表等参加了相关座谈或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务院及地方各级政府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关决策部署,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持续加大财政投入、优化支出安排、加强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益,为建立健全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制度在内,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有力支撑,促进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

(一)持续增加财政社会保障资金投入

1、总量规模情况。为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劳有所得”“弱有所扶”等民生保障目标,各级政府持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将社会保障作为优先支持方向予以重点保障。20XX—20XX年(下同),全国财政社会保障资金累计投入14.88万亿元,年均增幅7.4%,高于同期全国财政支出增幅3.8个百分点。其中,20XX年全国财政社会保障资金支出


40875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比重达到16.6%,比20XX年提高1.7个百分点。

同时,一般公共预算中教育、住房、应急等领域也对部分困难人群安排了一定救助资金,还通过彩票公益金等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划转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收益等安排一部分资金用于支持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2、结构分布情况。分领域看,全国财政对社会保险补助10.2万亿元,社会救助资金安排1.1万亿元,社会福利资金安排5946.6亿元,社会优抚领域9487.2亿元。

(二)落实保基本、兜底线要求,发挥引导促进作用

1、加大补助力度增强社会保险功能。全国各级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累计投入7.77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补助3.07万亿元,主要按照历年提高待遇标准政策和弥补基金收支缺口要求,支持基础养老金中央财政补助标准从每人每月88元提高至93元。山西省在全国独创城乡居民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根据参保人缴费档次设定不同补助金额,所需资金由市、县财政负担。各级财政支持城乡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从490元提高至20XX年的580元。

2、提高兜底标准强化社会救助能力。中央财政支持各地统筹开展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等。建立健全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截至20XX


年底,全国城市、农村低保平均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711元和530元,保障全国4212万城乡低保对象基本生活需要。贵州省贵阳市和贵安新区从2022年4月起已全面实现低保标准城乡一体化。全国财政累计安排就业补助资金3658亿元,实施就业优先战略,通过职业培训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就业见习补贴等,重点支持困难群体就业创业。

3、加大保障力度提升社会福利水平。全国财政累计安排5946.6亿元,支持实施老年福利、老年健康服务,将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全部纳入国家保障范围,支持残疾人职业培训、职业教育、职业康复等。其中,保障了17.2万名孤儿、31.4万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基本生活。云南省持续构建城市“街道、社区、居家”三级发展型养老服务体系和农村“县级失能照护、乡镇区域养老、村级互助养老”三级兜底型养老服务体系。

4、完善支持政策加大社会优抚力度。建立健全退役军人保障体系。中央财政累计安排优抚安置等转移支付资金5917亿元,支持各地做好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医疗待遇保障,以及相关退役军人安置等工作。XX省注资1000万元设立退役军人关爱基金,推动市县两级建立关爱基金或安排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共建立退役军人关爱扶助基金50个,共募集资金4170.75万元,帮扶困难退役军人5.1万名。

5、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和疫情防控阻击战。


建立财政为困难人员代缴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帮扶制度,落实脱贫攻坚过渡期政策,确保过渡期内兜底保障总体稳定、力度不减。贵州省对于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低保标准1.5倍的困难对象实施动态监测,对因病、因疫情等原因返贫致贫早发现、早介入、早帮扶。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支持做好新冠疫苗接种和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

此外,通过实施降低社会保险费率、阶段性减免社会保险费等政策,减免市场主体社会保险缴费负担。20XX-20XX年共减免社会保险缴费2.4万亿元,帮助企业渡难关稳就业。天津市建立针对性的财政补贴政策体系,落实“惠企21条”、“支持小微企业27条”、“稳就业14条”等措施。

(三)加强财政资金管理

1、强化制度建设。围绕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等目标,印发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编制实施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医疗保障、退役军人服务和保障等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对各级财政在社会保障领域中的相关职责提出要求、明确任务。制定完善基本养老保险补助资金、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等10多项资金管理办法,建立退役军人逐月领取退役金制度,强化财政资金使用管理制度保障。

2、推进机构改革。


为进一步健全体系、明晰职责、加强管理、提高效率,组建退役军人事务部负责原归属民政部的退役军人优抚安置职责、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军官转业安置职责等;组建国家医疗保障局负责原归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的相关医疗保险、生育保险职责、民政部的医疗救助职责等;推进社会保险费征收体制改革,由国家税务总局负责各项社会保险费征收工作等。

3、深化财力保障机制改革。根据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充分考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基本公共服务成本和地方财力状况、保障对象数量等因素,划分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障、基本生活救助等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制定国家基础标准,规范中央与地方支出责任分担方式,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并向困难地区倾斜,压实地方支出责任。

4、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一是推进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指导地方夯实全国统筹制度实施基础,稳步推进统一费率,加快推进信息系统和经办服务体系建设。20XX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比例提升至4.5%,调剂规模达到9327亿元。二是加强支出政策事前


论证和风险评估,确保符合群众迫切需求,控制在财政可承受范围之内。探索建立支出清单制度,明确相关政策名称、保障范围、支出标准和备案流程等。印发医疗保障待遇清单,明确基本保障内涵、待遇支付边界和政策调整权限。三是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稳妥扩大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统一全国失能等级评估标准。四是逐步建立社会保险基金精算报告制度,定期开展中长期精算分析。

5、加强预算管理。一是科学分配资金。加强基础数据和项目库管理,统筹考虑不同区域、人群、领域的社会保障需求,完善各类资金的因素法分配机制,健全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等挂钩联动机制,提高管理的标准化水平。二是完善转移支付管理。加大转移支付资金整合力度,将最低生活保障、特困救助供养、临时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孤儿基本生活保障等资金统一整合为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等。将符合条件的社会保障领域转移支付资金纳入财政直达资金机制。三是加强绩效管理。出台《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绩效管理办法》,规范并推动绩效评价工作标准化,提高评价结果横向可比性。对重点补助资金设置实施期限,期满前组织评估是否延续及延续期限。建立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政策调整挂钩机制,激励表彰落实社会保障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取得明显成效的地方。

6、强化审计监督。


一是关注资金安全性,重点揭示和打击欺诈骗保、套保或挪用贪占各类社会保障资金违法违规行为。二是关注资金效益性,揭示资金趴窝沉淀、闲置未用和应付未付、过度保障等使用无效、低效问题。三是关注资金可持续性,及时揭示反映少收多支、违规扩大支出范围、财政补助和划转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不到位等问题。

(四)取得显著成效

总的看,财政社会保障资金呈现出总量持续增长、机制逐步健全、效益日益提升、成效不断显现的良好态势,支持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牢牢托住了人民生活安康的底线,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20XX年末,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0.3亿人(其中近3亿人定期领取养老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3.6亿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3亿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8亿人。

财政通过补助等形式有效保障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按时足额发放和退休待遇的稳步提高,20XX年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4.8亿人;通过保费补贴和待遇补助等形式既有效引导促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持续扩大,也保证了领取待遇标准的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5.5亿人;通过逐步提高政府补助补贴标准、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等,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障标准的逐步提高,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稳定在80%和70%左右。财政有效发挥兜底保障作用,全国共救助城乡低保对象4212万人,特困人员471万人,城市、农村低保平均标准分别比20XX年初增长了31.4%和48%。财政支持全面建立老年人三项补贴和残疾人两


项补贴制度,促进老年人福利、残疾人福利、儿童福利和社会慈善事业健康发展。财政支持对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每年调整幅度保持在10%左右。同时,财政支持促进就业规模稳步扩大,全国就业人员稳定在7.4亿人以上,城镇新增就业每年保持在1100万人以上;支持社会保障与扶贫工作有效衔接,将占全部脱贫人口19.6%的193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低保或特困供养,助力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及时出台疫情防控经费保障政策,减免社会保险缴费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充分发挥了社会保障在经济运行中的减震器作用。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充分肯定财政社会保障资金管理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应当清醒地意识到,在社会保障领域财政职能还存在定位、边界不够清晰,不同类别社会保障项目的支出统筹衔接不够、支出结构有待优化等问题,体制机制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助力落实社会保障覆盖全体人民尚有差距,一些短板和弱项形成的瓶颈伴随着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发展而愈加明显,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质量还不够高,都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制度、改进工作加以解决。

(一)财政职能定位不够科学,投入机制不够健全

尽管政府主导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发展是现代文明社


会的共识,但财政在各类社会保障项目中应承担的责任或应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实践中“越位”和“缺位”不同程度存在。

一是对“基本”和“底线”的把握不够到位。基于互助共济、大数法则的社会保险,其责任主体是居民和企业,财政处于补助补贴的辅助地位,功能主要体现在支持实现全面覆盖、保障养老金发放上。但由于对基本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缺乏明确的内涵和目标,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应是多少、基本医疗保障应包含哪些内容等,并没有明确的标准和测算。在缺乏科学精算、连续扩面提标的情况下,一方面财政投入越来越多、责任越来越重,20XX年财政补贴已占到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的约四分之一,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的比重分别达到66.26%和85.94%。另一方面,对于灵活就业群体,缺乏针对性的财政引导支持措施,个人缴费负担较重导致参保意愿不强、参保率不高。截至20XX年末,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灵活就业人员约7100万人,只占2亿灵活就业人群的约36%。部分地方反映近年来当地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养老保险断缴率基本在20%-30%左右。对于社会救助政府承担兜底保障责任,然而在实践中存在着对于


“底线”的精确性、科学性、合理性把握不够到位的问题,直接影响到保障责任的实现程度。对于社会福利方面,哪些属于基本公共服务特别是普惠性基本公共服务,范围不够清晰,社会福利目前主要针对特定群体。

二是支出结构不够合理。从不同社会保障领域看,财政对社会保险的补助占社会保障领域财政支出的近70%,而政府承担主体责任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方面的资金占比分别只有7%和4%左右,各方面普遍反映相关投入不足。从一些项目内部看,国家连续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标准,不断加大财政对第一支柱的支持力度,而对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的投入支持力度不足,不利于形成多层次的保障体系。从城乡协调发展看,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各类社会福利项目在城乡之间差距不小,尤其是面向农村居民的普惠性社会福利项目存在供给总量不足、受益面窄、保障方式单一等问题。

三是投入的可持续性堪忧。受制度体系还不健全、财政定位不够科学等影响,社会保障领域居民、企业、社会、政府等多方共担的筹资机制尚不健全,投入规模不足与财政压力加大并存。调研中,地方普遍反映受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带来社会抚养比下降、减税降费凸显地方财政收支矛盾,叠加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地方政府债券还本付息压力等因素影响,“刚性”较强的社会保障领域资金保障难度明显加大。而社会福利领域投入总量不足、结构不均、重点不明、方式不优、衔接不好、服务底数不清等问题也同时存在,财政激


励引导措施还不健全、不够系统,相关财税优惠政策落实不够到位,造成企业、社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即使参与也多各行其是,较难与财政形成合力。

(二)体制机制改革仍需深化

一是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改革还不到位。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划分尚未覆盖全部社会保障领域,企业职工社会保险、退役军人事务和养老、托育等社会福利等领域还不明确,权责边界不够清晰。现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方法只适用于结余地区资金规模大于缺口地区的情形,一旦当期结余不足以弥补缺口,或所有地区均出现基金缺口时,应当如何分担责任尚不明确。

二是政府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复杂,涉及管理部门多,保障对象多项保障


项目集于一身的现象也较为常见,对于相关保障项目和政府部门管理的统筹协调有效衔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中,不少地方反映,社会救助政策政出多门,制度间缺少衔接,全口径社会救助资金规模不清,救助资源整合不到位、分配不均衡,影响政策效果。有些地方为降低管理成本,将低保资格与专项救助简单“捆绑”,导致不少贫困边缘家庭因无低保资格而无法得到及时的专项救助。部分优抚安置资金由退役军人事务、民政两个部门共同分配,标准不统一,相关安排缺少衔接。税务部门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社会保险费征缴方面缺乏有效衔接,按实际收入征收社保费进展不明显。民政、卫生健康、残联等在养老服务方面存在职责交叉,资金缺乏有效整合。

三是不同渠道预算资金安排还需加强统筹协调。受管理部门较多、工作协调机制作用不强等影响,社会保障各个方面之间、社会保障领域和其他相关领域之间的统筹谋划和协调推进还不够,财政、发改等多渠道安排项目,部分领域资金存在交叉重复、碎片化等现象,相关预算安排的统筹性、协调性有待提高。审计发现,20XX年政府性基金预算中的彩票公益金,通过27个中央本级项目和8项转移支付安排191.63亿元,与一般公共预算中社会保障支出等项目重叠。

(三)支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滞后,制度公平性还需提高

在社会保障领域,相关标准如缴费、政府补贴补助、救助以及待遇标准等,直接影响相关主体间的权利义务责任和保障水平。总体上看,相关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标准间的协调性与有机衔接以及相关标准科学及时的调整机制等都需要进一步健全。

一是标准设计不够科学合理。标准的确定依据、测算方法等在科学性、规范性、统一性方面有待提高。作为最后一道兜底保障防线的社会救助,相关指导性规范性文件对救助标准做出了一些规定,如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确定提供了三种不同的方法,但三种方法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选择不


同的方法会出现标准上的差异。一些地方反映标准偏低往往与此有关。20XX年,全国城市居民低保标准(8532元),仅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12元)的18%,低于全国城镇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支出水平(8678元),更无论教育、医疗等非食品类必需支出的保障。调研中,一些地方反映近年来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的同时,个人缴费标准也相应提高,缴费负担增加对不少城乡居民参保产生了“劝退”效应。部分企业反映社会保险费滞纳金征收过重,一些困难企业和“关停并转”的僵尸企业无力缴费。同时,相关标准间的比例关系尚不尽合理,如相关联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失业保险标准、最低工资标准之间缺乏规范化的比较合理的比例关系要求,既影响各项具体制度目标的实现,也会影响社保制度的整体效应。

二是部分保障标准调整不及时、透明度不够。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补助标准缺乏公开、透明的测算方法和调整机制,一些地方受财力水平有限等因素影响,补助标准调整不够及时、到位,难以适应现实需要。有的地方反映,部分项目补助标准之间缺乏衔接,如有些残疾儿童在成年后由于残疾人补助水平低于对儿童的补助标准,相关生活保障出现较大程度降档滑坡。

三是社会保障的公平性有待提高。城乡、区域、群体之间社会保障待遇差异不尽合理。除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开


始实施全国统筹外,其他各类社会保障项目大多还是采用省级、地市级甚至县级标准,地区间差异较大,较难体现公平性,也对人员自由流动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具有不利影响。

(四)财政资金使用管理亟需提质增效

一是财政资金管理使用还需改进。资金拨付方面,部分地方反映目前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中央财政补助每月均匀拨付,可能出现弥补当月养老金发放缺口不足的情况;中央调剂金于每季度末拨付,导致四季度中央调剂金无法当年使用。审计发现部分地方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违规调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通过占用财政资金、贷款等方式筹集、发放养老金,违规向不符合条件的人员发放资金、重复发放、多发或少发、未及时发放,以及挤占挪用和骗取、套取资金或补贴等现象。

二是预算绩效管理仍需加强。一些地方反映由于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大多按人头标准安排支出、刚性较强,绩效评价的优劣对于项目存续及资金分配数额的影响力较为薄弱,评价结果难以得到有效运用。调研发现,目前绩效评价主要集中在具体资金拨付管理上,对于政策的实际效果反映不多。不少项目还习惯于直接向保障对象发放补贴资金等方式,对于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能否购买到有效的服务缺乏充分考虑。审计发现,部分项目资金在16省市3年平均预算执行率低于30%的情况下,20XX年仍继续分配至上述地区。有的


部门将第三方机构无依据调整的绩效评价结果计入资金分配因素,影响了31.73亿元资金分配准确性。

三是信息化管理滞后。社会保障管理信息涉及民政、人社、工商、税务、金融、住房等多个方面,国家层面尚未建立统一的管理信息平台,基础数据共享水平不高,地方在制定或调整保障政策时缺乏横向比较,在组织发放时难以全面、及时掌握保障和救助对象信息,应享未享、欺诈骗保等现象较多。

(五)社会保障治理体系还不完善

一是法治建设存在短板。社会保障领域法律法规对财政应当承担的责任和相关支出标准的规定不够明确。社会保险法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亟待根据灵活就业规模扩大等形势及时修改。社会救助仍以行政法规、部分规章和地方条例为主,立法进展偏慢,规范和压实各级财政责任的力度不够。社会福利法制建设滞后,慈善法规定的有关税收优惠措施还需完善配套政策,加快落实。

二是人大监督需要加强。对社会保障领域资金安排的审查监督不够深入,对相关标准和测算方法、依据缺乏有效审查,对相关预算执行缺乏及时监督。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审查监督还比较粗,对有关收支安排、财政补助和预算平衡等情况缺乏细致研究,督促开展中长期基金精算的力度也不够。同时,人大对社会保障领域资金的监督还停留在单打独


斗层面,没有与审计、纪检监察、妇联、残联、老龄办等方面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发挥其他方面的支持作用还不够。

三、有关意见建议

社会保障发挥着民生保障安全网、收入分配调节器、经济运行减震器的作用,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进一步做好财政社会保障资金分配和使用工作,要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社会保障促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制度优势,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进一步明确财政职能定位,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增强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标准化规范化和公平性,优化结构、改进方式,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提升社会保障治理水平,促进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

(一)进一步明确财政职能定位,健全投入机制

一是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科学界定财政职能。要加强基本社会保险“保基本”的替代率研究和测算,明确“兜底线”的程度和范围,加快推进落实国家社会保障待遇清单制度,明确相关目标和时间表,合理确定财政补贴的内容和机制,保持适宜的保障水平。加强对灵活就业方式的分类研究和规范,研究出台适合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激励约束措施,研究制定系统化专门针对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社会保险的财政支持政策,推进落实社会保障全覆盖。深化社会


救助与社会福利理论研究,明确相关政策边界和财政支出责任,适当调整比例结构,进一步加大对社会救助和普惠性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投入力度。

二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研究完善对基本养老保险的财政补助政策,在研究并确定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和规范政府所承担的补助责任和标准。同时,在稳定对现行企业职工、城乡居民两大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补助力度的基础上,健全完善对第二支柱、第三支柱的相关支持政策,引导发展企业(职业)年金、个人养老金、商业养老保险等补充保险,推动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扩大服务供给,优化资源布局,加快推进普惠性社会福利与补充性保障项目的发展,加大向城市生活困难群体和农村居民倾斜。

三是健全完善多方责任合理共担机制。统筹考虑居民、企业、社会、政府等相关主体的责任和能力,拓宽资金筹集渠道,推动共建共治共享,防范将应对养老等风险全都甩给政府。要正视地方财政普遍困难的问题,严格落实社会保障等民生政策事前论证和风险评估制度,不盲目追求政绩、吊高胃口,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可持续性,确保好事能够办好。健全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措施,完善和落实税收优惠等支持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发挥慈善事业、社会捐赠等积极作用,健全老年人、儿童、残疾人关爱帮扶等社会福利制度,形成多元化经费保障格局。


(二)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一是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加快划分企业职工社会保险、退役军人事务和养老、托育等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职责边界,合理确定分担比例。中央财政在适当增加自身事权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均衡性、财力性转移支付力度,给予地方适度支持。进一步明确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后各级财政在调待、当期缺口和自行出台政策导致缺口中的补贴责任,落实省以下地方的筹资和监管责任。加强社会保障制度运行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做到全国一盘棋和发挥地方自主性有机结合。

二是完善政府管理体制。加强和优化社会救助多部门合作机制,充分发挥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功能,加快推进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和急难社会救助等各项社会救助政策系统集成,进一步统筹资源供给,形成整体效应。明确专项社会救助目标定位及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区别与联系,设定更为科学、精准、具体的救助认定方式。健全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持续调整优化财政资金分配使用管理机制。推进税务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等部门在数据、信息等方面有机衔接、合作共享,提高社会保险费征管效率。稳步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有效承担起重点老年人群体养老任务,保证公益属性,整合各级养老服务资源,促进各类社会服务机构广泛灵活参与提供养老服务。


三是提高预算安排统筹协调度。加强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衔接,探索实施大口径社会保障预算编制制度,将财政用于民政、人社、医疗、教育、住房、应急等方面的救助资金进行适度统筹,建立完备的社会救助预算体系,明确全口径社会救助资金规模,减少政策碎片化、资金使用分散等问题。适应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需要,研究设立中央财政养老服务转移支付专项资金的可行性。

(三)加强财政支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增强制度公平性

一是提高财政支出标准科学性和规范性。完善社会救助支出标准测算方法,更多考虑救助对象的发展需求,适度提高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在内的社会救助标准。建立基本医疗等社会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规划机制,完善测算方法,有效调控调整节奏,适当保持一定时期的稳定性,减轻各方负担。健全缴费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和鼓励参保人员早参保、多缴费和长缴费。研究修改相关规定,明确征收社会保险费滞纳金的数额不超过社会保险欠费数额,对困难企业和“关停并转”的僵尸企业的滞纳金予以减免。完善各社会保障项目标准间的比例关系测算和确定机制,增强社保制度整体效应。

二是提高财政支出标准调整的规范性、及时性和透明度。统筹地区经济发展、物价水平、财政收支、家庭困难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科学确定社会救助标准制定方法,完善灵活、


及时的支出标准调整机制。加快推动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标准化建设透明度,将财政对社会保险补助以及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补助等标准的测算方法和调整机制等向社会公开。加强各项社会保障项目支出标准之间的衔接,完善相关过渡保障措施。

三是提高财政支出标准的公平性、合理性。进一步完善养老金待遇差距监测机制,适当缩小城乡居民与城镇职工间的社会保险待遇差距。统一规范制度和政策,稳妥实施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省级统筹,促进劳动力资源跨地区顺畅流动。推进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各类社会救助制度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实现城乡社会救助服务均等化。中央财政对由于国家政策调整导致地方政府新增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给予适度补助,赋予地方根据基金滚存结余情况安排一般公共预算补助相关支出的自主权。

(四)有效提高财政资金管理水平

一是改进资金分配方式,规范资金使用。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拨付方式调整为按照以前年度惯例年初一次性拨付全年额度自由使用,将中央调剂金拨付方式调整为每季度初拨付当季度资金。科学合理编制年度资金使用计划,严格依法履行预算调整审批程序,规范预算执行。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健全专项资金定期评估和动态调


整机制,压缩资金分配中的自由裁量空间,引导依法合理使用资金,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定期开展资金基金分析、预警和风险评估,做好基金运行和财政中长期规划的衔接,健全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和安全监管体系。

二是强化预算绩效管理。进一步做好社会保障项目绩效目标管理,确定绩效目标任务,实现资金预算和绩效目标同步评价、同时批复。探索实行资金分配与地方政府工作考核结果挂钩,中央转移支付与绩效评价结果挂钩的“双挂钩”机制。加强财政和主管部门对财政社会保障资金申报、分配、使用的审核监督,更加关注支出政策的实际效果。创新社会救助方式,总结部分地区已经开展的“物质+服务”相关经验成效,打造多维救助模式。进一步完善绩效评价奖励机制,发挥绩效评价引导提升作用。

三是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建设。适应人口大规模流动、就业快速变动的趋势,完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创新服务模式,推进社保经办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信息平台建设,对接预算一体化平台,推动部门、行业间社会保障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满足地区间各类民生政策标准的对照参考,实现各类社会保障财政投入和支出数据一键查询;推进人社、医保、民政、税务、公安、卫生健康、监狱管理、市场监管等部门以及金融机构之间数据信息的实时共享,确


保能够及时开展核查,预防并及时发现骗取套取财政资金的违法行为。

(五)提高社会保障治理水平

一是研究推进社会保障相关标准的法定化。加强社会保障立法工作,依法落实各级政府和用人单位、个人的社会保障权利、义务,构建以法律法规为基础、部门规章为支撑、政策文件相配套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研究将修改社会保险法列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完善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相关制度,细化关于财政支出责任和支出标准相关规定。推进医疗保障立法,促进医保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加快社会救助立法进程,建立健全养老服务、残疾人福利、儿童福利等社会福利领域法律法规体系,规范和压实各级财政责任。落实慈善法规定,将针对市场主体的相关优惠政策适用于慈善组织,进一步加大税收优惠力度,鼓励引导社会力量更好投身慈善事业。

二是健全完善人大监督机制。加强人大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审查监督力度,重点加强对各项基金收支安排、财政补助和预算平衡情况的审查,促进相关收支安排和基金管理在各相关部门之间统筹协调。督促提高社会保险精算工作水平,加快建立健全政府层面全口径社会保险精算报告制度,推动社会保险精算平衡,增强基金运行可持续性。健全人大监督与审计监督、纪检监察、巡视巡查等有机贯通和协调配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