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乡村振兴调研理论文章(一) 4
2.乡村振兴调研理论文章(二) 12
3乡村振兴调研理论文章(三) 15
4.乡村振兴调研理论文章(四) 36
---此处隐藏73485字,下载后查看---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支撑,立足全面小康新起点,须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加快发展根植于农业农村、彰显地域特色的产业体系。一是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在农业全产业链进一步推广普及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大幅度提高全产业链的科技含量和最终产品的质量档次,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二是培植新型产业龙头,加快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打破部门壁垒、整合资源要素、引进社会资本,通过重点项目带动和打造本土品牌,实现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三是推进乡村产业“三产融合”、扩容增效。结合各地实际,促进农业与加工业、文化旅游业、康养服务业等高度融合发展,在推动传统产业做大做强的同时增大第三产业比重。
三、健全保护机制留住绿水青山,打造宜居生态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立足全面小康新起点,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一是建立健全生态保护体制机制。推进生态保护制度、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筑牢乡村振兴生态屏障,加快具有当地特色的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加强乡村环境问题综合整治。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着力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大造林
绿化、普者黑湿地保护和河道治理力度。三是完善农村生活设施。补齐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短板,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通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四、培育新时代特色的文明乡风,提振精神风貌
良好的文明乡风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要求,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立足全面小康新起点,应大力培育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文明乡风、展现乡村文明新气象。一是大力弘扬新风正气,扎实推进移风易俗。通过评选百姓身边的道德模范、行业标兵等先进典型,形成正确的价值引导,弘扬崇德向善、扶危济困、扶弱助残等传统美德,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二是充分挖掘和整合乡村优秀文化资源。支持农村优秀文化传承发展,保留代表性乡村公共记忆景观,发挥好新乡贤在移风易俗、倡导文明乡风中的作用,涵养乡村人文精神,加强村民之间的情感联系和文化认同。三是加大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力度。在推进文化惠民、提供更多更好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同时,支持“三农”题材尤其是反映乡村振兴实践的文艺作品创作生产,充分展示新时代农村农民的精神面貌。
五、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筑牢返贫防线
鉴于部分脱贫农户和边缘农户缺乏抵御风险能力、部分脱贫地区内生发展能力还不足,应留出政策接口和缓冲期,助推广大农民过上稳定的富裕生活。一是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在衔接期间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坚持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现有帮扶政策逐步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二是建设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加强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人口等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动态监测,提供可靠的兜底保障。三是提高脱贫地区的内生发展能力。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对帮扶方式进行调整完善,引导脱贫农户积极主动求富致富,通过技能培训等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逐步降低其对外界帮扶的依赖程度。
六、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效乡村治理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农民群众的深切期盼,必须加快补上这块突出短板。一是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对集聚提升类等建设需求量大的村庄,加快推进“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对农房、生产设施、生活服务设施、社会事业设施等建设作出规划安排,依规开展建设,打造一批环境优、生活好、乡风美的美丽宜居村庄。二是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全面开展农村户厕摸底,建立工作台账,及时发现解决问题,提升改厕质量。三是强化污水治理和垃圾处置。加强水源保护区、乡镇所在地、中心村等区域农村生产生活污水治理,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提升治理水平,抓好重点区域人居环境治理。
******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
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需要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作为一名党员,一名乡镇镇长,既是一个个体,更是一个组织中的一员,因此无论身在何处、身处何职,都应该有和组织一样的政治信仰,立足全面小康新起点,将乡村振兴战略摆在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突出位置,持之以恒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接力奋斗、久久为功,一定能朝着共同富裕稳步前行,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